融入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打造瑞安科创高地的对策研究
2020-03-03应辉辉陈光星林则楷金其永方基甸吴崇杰陈海伟
应辉辉 陈光星 林则楷 金其永 方基甸 吴崇杰 张 毕 陈海伟
瑞安市第32期中青班市情调研第七课题组,325200,浙江瑞安
1 建设现状
1.1“一芯两区两带”建设行动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作为浙江省建设的四大科创走廊之一,2020年4月,浙江省发改委、省科技厅和温州市政府联合发布《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规划》,以大罗山为中心坐标,划定科创带和外围辐射产业带,其中科创带包括瑞安科技城,产业带包括瑞安经开区(高新区),瑞安科技城规划总面积29.5平方公里,以“一芯两区两带”布局,“一芯”即科创芯东新科创园,“两区”即瑞安北工业园区和东工业园区制造类重点区块,“两带”即塘下中心路城人产融合示范带和环山南路科技金融融合示范带。通过“一芯两区两带”错位布局,把东新科创园作为科创引爆点,推进瑞安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落地,开展自创区瑞安园八大攻坚行动和瑞安科技城三大会战。
1.2 科创平台能级提升行动高规格设计《瑞安市创新创业体系建设规划》,启动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整治提升;瞄准瑞安3+7产业,培育建设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新材料、眼镜、时尚轻工等五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如汽车综合体设立“企业医生”、“专家智库”为企业提供精准问诊服务。提升现有科创平台,推进北航智能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建设,设立北京工业大学-瑞安技术转移工作站,谋划同济大学(瑞安)汽车高端零部件研发中心,如浙江省高校创业学院联盟浙南研究院打造“直播+原产地”基地模式,助力企业复销破难。
1.3 双创环境氛围优化行动。优化科创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1],出台企业研发后补助政策;优化飞地科创平台政策,为入驻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场地,租金优惠由“一免两减半”提高至“三免两减半”。2020年5月启动中国瑞安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报名,共收到112个创业项目,项目涉及汽车高端部件、智能装备、数字经济、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经过初赛、晋级赛的路演角逐,30个项目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优秀获奖项目落地瑞安,可以享受种子资金、天使梦想基金等配套支持政策。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现有政策对科创扶持的优势不明显,致使瑞安整体工作环境和硬件设施与先进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政策的制定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瑞安人才新政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政策侧重高端人才的引进,育才留才方面相对薄弱,中高端人才仍急缺。政策革新不接地气,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够,目前科研团队力量依然薄弱,省级领军型团队只有瑞立、华峰两家企业。此外,2020年6月出台《企业研发后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预计投入1690万元支持资金,用于激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但政策出台相对滞后,落实成效还需要进一步跟踪总结。
2.2 创新要素集聚度不高瑞安缺少高校资源,国家级研究机构数量较少,本土领军企业、高校、研发机构与企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标志性科创平台“重器”缺乏,东新科创园一期总建筑面积为100580.27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0806.14平方米,施工进度目前已经结顶,但还无法投用,二期数字经济智汇谷对接存在一些困难。尽管瑞安与浙大、浙工大、北航等一些高校共建了创新载体,但调研中发现这些载体的合作深度、成效显示度仍不足,且平台分布比较分散、规模不大,人才集聚度不高,科创资源集聚引擎效应不够突出。
2.3 传统产业增长动力不足瑞安创新和产业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科技创新和新动能培育不足、传统制造业增长乏力。2019年瑞安市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为13.92件/万人,略高于温州全市13.89件/万人的水平,但远低于全省28件/万人的水平。以瑞安市支柱产业汽车零部件为例,目前企业有1915家,主营收入586亿元,5000余种产品,基本覆盖汽车零部件市场,但是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且投入大、产出少、附加值低,多数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都来源于国外技术,企业基础性研究和技术研发类成果很少,核心技术和人才急缺,攻克卡脖子项目难度较大,导致智能制造、整车等重量级引爆型科技项目招引困难。
2.4 城市配套功能谋划不足推进空间治理现代化,需要完善高效率供给体系和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新增用地需求较大,但土地要素保障难度较高,存量用地规模大,但未高效盘活利用。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重点,瑞安经开区、塘下东、北工业园区产业用地占比高,空间资源紧缺与低效用地并存,居住与工作空间分离,住宅、商业、文体等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环境整治提升压力大,交通路网建设困难等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产城融合度较低。能争取基础设施用地指标问题的5G、充电桩等重大项目谋划不足,资源要素约束进一步趋紧,要素市场化配置亟待转变。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政策体系,机制保障建科技创新高地其一,在政府机制方面。整合各类产业政策,重点专注问题、需求、目标导向,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架构和政策体系,加大精准化组合型创新政策供给。通过政策引导,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机制落到科创的各个环节,如推行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众包悬赏式”科技项目立项和研发经费补助方式,对企业科技创新产生更大的推力。其二,在运行机制方面。统筹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园区运行管理模式,完善政策对配套的支撑,创新运营团队和项目招引机制。借鉴浙南科技城规划设计及运行模式,对东新科创园进行功能定位,以科创和研发为主,导入专业化运营等配套服务,强化聚集化、网络化、生态化要素的现代化科创园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其三,在社会机制方面。出台盘活闲置厂房、低效用地,小微园转型提升等双创主体的支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特色载体;鼓励投融资机构围绕“人才+项目+资本”等模式,开展科技贷款、保险、专利质押等业务,培育覆盖创新链条各个环节的服务平台。
3.2 推进要素集聚,平台赋能建科创研发高地其一,平台要素的整合。围绕“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2],通过整合现有的科创资源,推进高端平台、科技型企业和项目精准导入[3],将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业孵化载体、研发检测中心等平台整合至东新科创园,推动平台差异化发展,形成科创平台和产业孵化在全市的溢出效应。优化提升北航浙江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国家汽车电气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加快推进同济大学(瑞安)汽车高端零部件研究中心、赛伯乐(瑞安)国际创新中心和上海安亭飞地科创园等平台建设。其二,人才资源的集聚。创新引才留才育才机制,多维度整合集聚人才资源。借助云江科创大会,安亭飞地创新港等平台,引进培育一批“两院”院士、战略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瑞商创新名家等海内外高端人才,发挥瑞安科技咨询委员会、浙大工程师学院、瑞安学院等本地智库资源,推进科技项目合作落地转化,充分释放云江科创大会乘数效应。通过举办各类赛事,为青年“筑巢、铺路、搭台”,吸引瑞籍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其三,产业集群的融合。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产业数字化,以实施“5G+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重塑。支持华峰、瑞立等龙头企业联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未来工厂、数字工厂,打造标志性的产业链。聚焦瑞安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建补链、增链、强链,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推进奇瑞商用车、科丰汽车电子传感器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落地,形成产业集聚示范效应。
3.3 发挥企业主体,产学联动建科创技术高地其一,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研发经费大部分产生于企业特别是大企业,2019年研发年报数据显示,高分子行业研发经费合计5.2亿元,其中华峰集团公司研发经费投入4.7亿元,占高分子研发比重90.4%。瑞安应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等大企业,支持企业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其二,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智能装备、生命健康重大技术领域,发挥瑞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科创要素的培育,借助温州高能级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进行基础性研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或“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瑞立集团、戈尔德等企业卡脖子项目攻关,推进企业在原创性前沿技术等重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其三,建设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瑞安科技大市场,布局建立知识产权集群,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以需求为牵引,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推动产品、技术和生态在应用中持续迭代升级;大力发展科技经纪、信息咨询、检验检测、人才培育、IDC服务等科技服务业,打造科技创新服务集群。
3.4 完善配套服务,生态优化建创新创业高地其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聚焦重点区块建设,结合推进“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参照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策,申请省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解决土地要素保障问题,进行高站位谋划布局,加快东新科创园一期建设,推进科创园二期数字经济智汇谷项目和东新小微园三期的建设,加强科创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道路交通、生活和综合服务配套等科创硬件环境投入,为未来产业发展预留空间。其二,构建产业创新空间。瑞安传统产业园、小微园等产业载体应该打破标准厂房、食堂+宿舍的旧模板,向专业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针对瑞安“3+7”产业特色,培育创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实现产业全覆盖;推动创E公社、草根工社等省级众创空间高质量发展;加速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创业生态链,补齐瑞安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的短板。其三,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根据双创特点和需求,在瑞安繁华商住区、文化街区或特色乡村布局创新创业生态,打造服务办公室+开放办公位+沙龙活动区“商务服务、专业孵化、投融资、云平台以及互助社区”融为一体的良性创业生态圈。发挥政府产业资金、天使梦想基金和种子资金的作用,借助浙江创业学院联盟浙南研究院等高校平台资源,引导大学生返瑞创业;持续性举办瑞安市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和挖掘创新创业人才,激发创业热情,释放创新潜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