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知道种啥”怎么办
2020-03-02高晓军
高晓军
隆冬12月还未下雪,从塬头扫过的阵阵冷风,让人不禁缩紧脖子,没有雪,却嘎嘎冷。此时,蒲城县武仪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门口却早早热闹了起来,一辆载重达10吨的红色卡车早早停靠路边,几位身材健硕、身穿灰色毛衣的中年村民,一边呼着白气寒暄着今年的收成,一边搓着冰冷的双手,将晾晒好的黄芩一上一下铲上车,装运现场异常忙碌。同时,个个脸上绽放出收获的喜悦。
变农民“心智”
蒲城县罕井镇武仪村位于蒲城县城东北25公里处,距罕井镇8公里。下辖8个自然村,共1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7800亩。传统农作物以种植苹果、小麦、玉米等为主。
武仪村村支委雷变俩说:“我们村是县上的非贫困村,也没有啥产业,这里靠天吃饭,农作物小麦、玉米产量少得可怜,亩产也就300来斤,遇到干旱,几乎颗粒无收。农民栽的苹果树、桃树、葡萄树,因不懂科学,也赔钱,树已挖得差不多。2018年,受倒春寒影响,全村农户种植苹果残损严重,一年到头,农户们起早贪黑,灌溉施肥,精心照看,可收入远远达不到预期。”
守着一亩三分地。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农户们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只能一哄而上,啥赚钱,也跟着种,封闭思想观念严重束缚着农户们脱贫致富。“守”着武仪村。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好产业扶贫?作为拥有多年市场监管工作经验的3个老兵。2018年8月13日刚到任,在第一书记庞国锋带领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大走访。
这里的农户及贫困农户之所以没有外出打工,要么年老体弱,要么照顾生病卧床的亲人或者是因其他拖累。武仪村的张宽稳、张银稳兄弟是村上贫困户。也是远近出名的“五保户”。大哥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吃饭、穿衣完全要靠别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兄弟俩相依为命。驻村扶贫队主动联系爱心企业捐款1万余元,为兄弟俩购置家具、棉被等生活必须品,在家里筹建起了“兄弟农场”,养起了兔子,弟弟一边照顾哥哥,一边靠养兔挣钱。2019年额外经济收入3000余元,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们靠政府补助和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脱贫。
在产业发展方面,驻村工作队与村“兩委”一班人认为,“要对武仪的产业动手术”。争得省局和当地政府支持。投资100万元建起了生猪养殖场和香菇大棚。同时,会同当地政府、科研专家、业内企业及村民代表,因地制宜,顺应市场,发挥优势,培育产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白成科副教授给出的结论是:“滑北旱塬土地平坦,土层深厚,农田成片,是秦药黄芩的道地产区之一。这里具备高品质黄芩的规范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条件。”产业扶贫关键是带着农民千。破解农户致富难、致富慢的难题就要付诸实际行动,大力发展秦药黄芩、金银花中药材产业,当年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农民收入近100万元。
起初,老百姓对科学规范化种植不认可。当地许多农户觉得“我们世代耕田种地,有的是经验”,对规范化种植中药材不理解也不接受。栽上果园,即便今年不挣钱,可来年说不定风调雨顺就是好收成,好不容易挂果的果树,就这样挖了,咋能忍心,农户寄希望于来年,靠天吃饭的思想严重。
“再不转变靠天吃饭的思想,就会继续穷下去。”就这样,驻村工作队一边耐着性子做农户工作,解决他们困难,一边引导拉着干,推进黄芩、金银花种植。还联系专家辅助指导,联系业内企业到村考察调研。群众最开始抵触、不理解、不配合,后来通过科研专家进村辅导科普规范化种植技术。业内知名企业到村考察收购,农户们懂得带着市场的眼光看问题。正是因为看到了黄芩、金银花未来发展前景,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武仪村农户纷纷开始自发种植黄芩。黄芩产业发展蓝图也就此展开,仅2019年就新增黄芩、金银花种植面积400余亩。
变种植方式
“秦药陕西大黄归,秦艽羌活银柴杞,党参槐米角味茵,秦皮猪苓各均同。”这是道地药材歌诀中对“秦药”的描述。黄芩作为陕西名优道地药材是首批+大秦药之一,在陕西已有40多年人工种植历史,仅渭南地区种植面积接近20万亩,占全国黄芩种植近四成左右。其中,在蒲城县罕井镇及周边地区黄芩种植也有10余年。面积1.4万亩。
发展中药材种植,传承秦药精华。武仪村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适合黄芩、金银花等规模种植。为什么老百姓最终会选择黄芩种植?其中的经济账是经过仔细调研测算得出的结果。
武仪村种植大户缑振虎。是个残疾人,后天双目失明,自强自立,坚决不当贫困户。他十年前就看好黄芩种植,2016年10月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叫回在外务工的儿子返乡创业,带动农户及贫困户种植黄芩近2000亩。2019年,采收200余亩,个人收入20余万元,带动群众收入超过80元万元。
驻村工作队表示。“黄芩属耐干旱植物,在渭北旱塬的适应性非常强,管理相对粗放,三年成熟一季(第一年播种,两年半后采收)。若能实现规范化机械化种植,将大大降低农户的经营成本、时间成本、人工成本,农户的收入也会提升,形成‘三降一升的格局,也不影响外出务工挣钱”。
聚焦产业发展,坚持规范化种植路子。经过陕西省市场监管局驻武仪村扶贫工作队不懈努力,主动联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与村上蒲城渭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在武仪村建成全省首个“渭北早塬高品质黄芩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黄芩种植、产地加工提取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及产业可持续发展。
变经营思维
武仪村黄芩种植已初具规模,2019年,武仪村农户自发种植黄芩已达到4200余亩,按平均亩产量600-1000公斤(湿货)计算,纯利润在5000元/亩左右。是种小麦、玉米等利润的4-5倍以上。目前基地已申请“陕西省定制药园”“陕西省重点产业链项目”,并被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为“国家级中药材产业扶贫基地”。
可以说,武仪村黄芩产业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黄芩、金银花种植让当地农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为实现产业脱贫注入强劲动力。
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更需要跟上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才能让国粹传承下去不走样。武仪村的黄芩产业种植,从刚起步就定标国际(GACP),力争黄芩全产业链和单品种地方标准立项。不仅聚焦在如何规范化生产种植,提高产品质量、扩大规模上,还树立让黄芩走入国际市场的目标。让秦药黄芩成为与甘肃半夏、宁夏枸杞、云南三七比肩,成为继陕西子洲黄芪之后,秦药的第二个“明星”。
2019年11月22日,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药板块总经理曹杰一行到渭南市经济开发区考察调研,在听取渭北旱塬可溯源高品质黄芩项目汇报后,将组织医药企业就黄芩产业发展开展合作,这将把武仪黄芩产业带入一个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