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爱浇灌“蒙尘的花朵”:工读学校的德育教育

2020-03-02肖建国付俊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德育

肖建国?付俊杰

摘 要:“蒙尘的花朵”是工读教育者对工读学生最基本的认识,包含着工读教育者爱护每一个祖国花朵的朴素情怀。本文试从隐喻的视角,分析了工读德育的对象、实施者、基本理念和德育内容,期望能增进人们对工读教育的认识和关注,并对普通学校中那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的教育有所启发。

关键词:工读学生 专门教育 德育

工读学校(又称“专门学校”)是教育心理行为偏常、学习困难或有轻微违法学生的特殊学校。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读学校在预防未成年犯罪和保护青少年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工读成立早期,参照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的经验,采取“半天劳动、半天学习”的教育方式,因而得名“工读”。国外也有工读类型的教育保护学校,如德国的促进学校、日本的少年院、英美的替代性学校。

截至2017年底,全国工读学校共有93所,相比普通教育来说,工读教育具有小规模、专门化的特点。很多人不太清楚工读教育和工读学校,为了便于公众了解工读学校的教育对象,一线实践者经常把工读学生隐喻为“蒙尘的花朵”“受了病虫害的花朵”,认为工读德育工作是“用爱浇灌蒙尘的花朵”。这一源于教育实践的隐喻,生动地描绘了工读德育的对象、理念和方法,也蕴含着工读教育者爱护每一个祖国花朵的朴素情怀。笔者即以自身在工读学校的实践为基础,试析“蒙尘花朵”的德育隐喻。

一、蒙尘的花朵:工读德育的对象

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公众视野,人们都普遍认为“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花朵是美丽、生命力的象征,以花朵隐喻学生,表达出教育者对儿童青少年的美好期盼及呵护之情。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界有“娇艳的花朵”,也有“蒙尘的花朵”。在整个学生群体中有天赋异禀、积极向上的孩子,也有资质平平、迷失方向的孩子,这符合事物的差异性规律和统计的正态分布规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工读德育的特殊对象就是“蒙尘的花朵”。

之所以将“蒙尘的花朵”作为特殊的对象加以集中教育,源自一项调查研究。1954年底,北京市公安局的调查发现:解除管教人员重新犯罪率高,少管所并不能使青少年从情感上消除反社会心理和完全杜绝犯罪现象。基于这一现象,1955年初,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市长的彭真与公安部长罗瑞卿、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冯基平研究决定:要创办一所特殊学校,用办学的方式教育挽救有违法行为、走到犯罪边缘、不适合在普通学校学习的青少年。于是,1955年7月,笔者所在的全国第一所工读学校在北京市诞生了。至此,以学校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读教育领域开始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尘的花朵”到底应该包含哪些学生?相关法律和文件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都规定工读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或轻微犯罪青少年。2019年,中办、国办《关于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的意义》(厅字〔2019〕20号)进一步明确:专门(工读)学校是教育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有效场所。

从教育实践来看,现有的93所工读学校虽然具体招生的标准有所不同,但总体服务于严重不良行为或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学生,学生大都转自普通学校,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生从普通学校转入的参照标准是:心理行为偏常、学习困难或有轻微违法犯罪。2018年,新生入学调查发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九类不良行为,我校学生都有涉及,14%的学生曾经接受过派出所的问询;学生大部分学业不良,70%左右的学生厌学或对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非原生家庭(含离异、单亲、重组、隔代或远亲抚养)占比34%;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没有固定职业,一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家庭教育方式中粗暴、过度干涉、溺爱的类型占比56.96%。这一结果与全国工读学校的调查结果具有一致性。

可見,工读学生与普通学生在行为、学业、家庭背景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让原本处于花季雨季的少年遭受人生的挫折,让原本娇艳的花朵蒙上浮尘。但是,“蒙尘”并非“湮灭”。中学生还处于思想与行为的可塑阶段,蒙尘之下仍然是美好的心灵。他们具有很大的潜质,有教育转化的可能,这是工读德育的基础和逻辑起点。

二、特殊的园丁:工读德育的实施者

“园丁自有回天力,洗净花尘放异香。”花朵的隐喻总与园丁隐喻密切相连,“蒙尘的花朵”呼唤“特殊的园丁”,即工读德育的实施者,如图1。

浇灌蒙尘花朵的园丁有:班主任、心理教师、生活老师、德育管理人员、以及全员德育视角下的所有教师参与者。工读学校每班配备两名班主任,他们是蒙尘花朵的首席园丁,24小时全方位精心育苗,全面负责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心理教师是蒙尘花朵的心灵园丁,他们的工作如细细微风、涓涓细流,能拂去、洗净学生心灵上的蒙尘。生活老师和德育管理人员是蒙尘花朵的保障园丁,他们准备好滋养花朵的土壤、肥料,除去周边的杂草,为花朵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此外,工读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可以是蒙尘花朵的守护园丁,他们或欣赏、或浇灌,多方位给予花朵光和热,让学生笑靥如花,让学校花开满园。

从技术层面来讲,无论哪种园丁都需要熟知蒙尘花朵的习性,尊重“植物”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从精神层面来讲,园丁要有敬业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工读学校的园丁都具有“爱生敬业、主动担当、团结协作、坚守奉献”的工读精神。从教育情怀来讲,园丁是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象征着工读教师有扎根教育沃土的信念和淡泊名利、守护“蒙尘花朵”的不舍情怀。

三、农业观与生长观:工读德育的理念

在教育隐喻研究里有两组对立的观点:农业与工业、生长与塑造。工读德育在这两组隐喻中取农业观与生长观。

与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家庭化生产相一致,工读教育也是小规模的,在校学生一般不超过300人,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适合的教育”。我们主张“用放大镜观察学生的闪光点,用显微镜发现学生的上进心”,就如同农民下地一棵棵地拔草,力争让学生内心的每一点能量都能放大成为其成长的动力。再者,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会想尽办法去呵护。工读德育过程中,同样倾注了教师全身心的爱,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成长。

工读德育还有两个基本理念:“在成功中成长”“静待花开”。它们蕴含的正是杜威“教育即生长”的隐喻。工读德育不是要把学生雕刻成什么样,而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向上、向善发展的可能性。工读学生之所以暂时表现出种种不良习惯,主要是因为他们曾经遭遇过挫折,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自身的生长力被抑制。所以,工读的德育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小台阶及众多的小平台,让学生能够相对容易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修复过去失败、自卑的挫折经验,从而获得生长的动力。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工读学生特有的“时序”,在创设好德育情境后,给予学生更多的等待,在“慢”教育中让每一朵花的生命力渐渐恢复、静静绽放。

四、五维生态德育:工读德育的内容

花朵的生长离不开土壤、阳光、水、温度、肥料。“蒙尘花朵”的培育也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生态,如表1。

土壤:创设适宜的土壤环境。研究表明,青少年不良同伴交往会增加其冒险性行为。工读学生的很多不良行为都与其不良的社会交往有关联。工读德育的首要特点就是半封闭集体化管理方式。半封闭教育下,学生周一至周五住宿在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与原有不良社会人员接触的可能性,从而阻断了学生与负面成长环境之间的联系,降低了学生采取冒险性行为的可能性。工读集体化管理源自于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即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和学校大集体环境氛围,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以集体为教育对象,以集体教育个人,解决了很多面对学生个人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的行为问题。此外,笔者所在学校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富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这种典雅有序的环境是一种隐性的德育资源,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使其内心得到整合,获得心理上的宁静与平衡。

温度:用爱温暖蒙尘的花朵。顾明远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工读德育的基础,全天候、全方位的陪伴是工读师爱的集中体现。每班配备两名班主任,每班的学生不超过20人,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两位班主任白天上班,晚间轮流值班,与学生同吃同住,一起学习生活,24小时陪伴学生,建立起如师如父、兄弟姐妹般的亲密关系。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与接纳下,逐渐找回了在家庭中缺失的支持,重获安全感与信任感,以及成长与前行的动力。

阳光:正面教育指明方向。叶圣陶先生说:“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我想还是应该以正面教育为主,着力培养他们辨明是非和美丑的能力。”工读学生虽然表现出许多品行问题,但仍然要坚持“和善而坚定”的正面教育。笔者所在学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工读德育实践,设置了正面养成教育、学生典型引领、正向主题教育等多种正面教育环节,如表2。正面教育如同阳光,给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水:心育滋润心田。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心育如水,浇根洗尘,能使“蒙尘花朵”重放光彩。笔者所在学校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设有学生心理中心,配备4名专职心理教师和10余名兼职心理辅导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三级关怀系统,如表3。此外,学校还对有相同发展需要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辅导,基本实现了心理关怀涉及到每一个学生。

施肥:优势视角为学生发展赋能。“蒙尘花朵”由于过去成长中曾经遭遇挫折,导致成长动力不足,自我效能感较低。很多工读学生在原来学校从未有展示的机会,被严重边缘化。为使“蒙尘花朵”重获生长的动力,我们采取优势的视角,关注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带动学生成长。

共性方面,学校每年开展20次以上低门槛、重参与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多次走到台前,展示亮点、成为焦点。个性方面,学校基于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创设陶艺、乐器、纸艺、科技等16个小组参与平台,让每一个有特殊能力与需要的学生都能找到施展的舞台,实现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在优势视角下,每一个学生都在学校找到了自己的兴奋点,受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一次次参与的过程中重拾自信、阳光成长。

总之,“蒙尘的花朵”也是祖国大花园里花朵,他们需要适合自己的教育。在特殊的教育和关怀下,“蒙尘的花朵”必定能重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肖建国、付俊杰、王会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视角下的工读学校适合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8年第3期。

[2] 张攀攀《中国内地工读学校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3] 王波、包锋《美国替代性学校及其对中国工读教育的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1期。

[4] 路琦、郭开元、刘燕等《新时期专门学校教育發展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5期。

[5] 刘晓静《“教育实践指导性命题”的修辞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6] 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材料汇编《北京市工读教育概况和存在问题的调查》。

[7] 蔡连玉《“教育即农业”的隐喻与社会建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25期。

[8] 吴晓琳《“教育是什么”的隐喻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2期。

[9] 任婧《不良同伴交往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10] 张帅《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模式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24期。

[11] 李诗、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中国德育》2018年第3期。

[12] 万秋红《叶圣陶“正面教育思想”内涵初探》,《时代学习报·教研参考》2018年9月28日。

(肖建国,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书记、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工读分会秘书长。付俊杰,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教科研主任。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适合教育视域下工读学校课程设置优化研究”(课题编号:CDDB1921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德育
德育动感操,一举两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德育之花在节日文化中盛开
德育无处不在——从生活中挖掘德育资源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