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故事《博乐山》看高棉民族的山崇拜
2020-03-02任茂杨陈昱
任茂杨 陈昱
摘 要:古代柬埔寨有着丰富的自然崇拜,有的还延续至今。作为柬埔寨自然崇拜中最为重要的被崇拜对象,山在不同时期经常以不同形象出现在柬埔寨的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中等民间文学中。本文以柬埔寨的民间故事《博乐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内容,进一步阐述《博乐山》所传递的古代高棉民族“山是生命之源”的自然崇拜观念。
关键词:柬埔寨;民间故事;自然崇拜;思想观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1
柬埔寨地处中南半岛,古时称高棉,是东南亚地区一个既有山、又有平原的国家,也是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据史书记载,在公元一世纪前后柬埔寨就开始出现国家,后来逐渐有人类文明出现,并在十二世纪前后达到顶峰,产生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柬埔寨民间文学是高棉文明中的极具价值的部分,是高棉人民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烂之花。
一、柬埔寨民间故事概述
柬埔寨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故事题材广泛,语言朴实无华,内容通俗易懂,生动地描绘了柬埔寨人民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高棉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并给人以教育和启迪,深受人民喜爱,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柬埔寨民间故事中以“山”为题材的故事不少于100篇,这些故事有的体现出高棉民族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有的展现了高棉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有的则充满民族智慧和教育意义。总而言之,“山”在柬埔寨自然崇拜和民族心理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二、《博乐山》故事梗概
在古代柬埔寨,有个公主偷偷爱上了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伙并以身相许。国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决定惩罚他们,就把两人流放到了荒郊野岭。两人穷困潦倒,在博乐山附近安顿下来。但是公主开始变得非常焦虑不安,她为自己的生存发愁,茶饭不思。她怀念自己过去拥有的荣耀和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是每天她都非常虔诚地向山神以及森林里的诸神祈祷,请求山神保佑自己和丈夫能够健康快乐,衣食无忧。每天的虔诚地祷告仿佛被神仙知道了,不久就有神仙来托梦告诉公主说:“从今以后你不用害怕了,山神和森林里的神仙都会帮助你们,让你在博乐山能幸福、健康快乐地生活,不会缺衣少食。”
从此以后,公主不再担惊受怕了,每天的生活都平静而简单。一天,丈夫去山里砍柴,砍来的都是柬埔寨特有的名贵的木材——檀香木,但由于丈夫不认识这种名贵木材,把它当作普通的木柴用来烧水做饭。公主看到后,马上认出那是非常珍贵的檀香木,便让丈夫砍了很多背回家。又有一天,丈夫在森林里看到很多金光闪闪的石头,他觉得比普通石头漂亮,于是就带了两块回家送给公主。公主看到后,马上认出那是金子,但是她并没有告诉丈夫,只是叫他带很多回家。有了名贵的檀香木和金子之后,公主就设法联系博乐山外的商人前来购买。公主和商人约定:“如果想要金子,就去找一百个男金匠和一百名女金匠给我。”于是商人就回到故乡,请来了两百名金匠带来给公主。公主和金匠们一起在博乐山生活,公主让一些人去山里运金子和檀香木,其他人负责加工成手镯、戒指、项链等金饰品以及各种檀香木饰品。做好后,就卖给外地的商人。几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博乐山定居、谋生,很多最初来到博乐山的男金匠、女金匠也开始结为夫妻,在这里成家立业。这里的人们非常尊敬公主和她丈夫,把他们当成博乐山的首领。公主就让她丈夫自立为王,自己也顺理成章做了皇后。国王开始组织政权、任命官员、建立军队、修缮水利工程、建立城墙来保护博乐山,博乐山不断发展壮大,成了一个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城市建成后,国王和王后为了感谢当初庇佑过他们的神仙,在东边的山上修筑了一座寺庙,用来供奉和感恩之前帮助过他们的神仙。
三、《博乐山》体现的山崇拜
《博乐山》生动体现了高棉人认为“山是生命之源”的思想观念,展现出高棉民族对山的自然崇拜和敬意,以及对大自然、对山的感恩之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在穷困潦倒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为了维持生计,先找有山的地方,“山”成为了人们安身立命的场所。因为山不仅提供遮风避雨的家,还提供维持生命的各种物产和资源,最终大山还提供了宝贵的珍贵木材和金子,更是改变了主人公和很多人的命运。一座山,成就了一群人,成就了一座城市。“山”带给人们新生,成为了生命之源,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古代柬埔寨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的科学认知非常有限。因此,人们面对变幻莫测、威力无穷的大自然,或者某些人类认知无法解释、干预的自然现象时,往往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无奈。故事中女公主便对自然界产生无尽的幻想,认为山里有超能力的神灵,它赋予了世间万物以生命,并能保佑庇护自己和丈夫。于是她对山神顶礼膜拜、讴歌祝颂,希望主宰命运的神灵老庇佑自己。故事中的情节一方面展现了大山对古高棉人而言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宝库。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恐惧,把大山当成精神寄托。此外,故事的结尾还是在山上修建寺庙,祭祀帮助过自己的神仙,这也反映了高棉人民知恩图报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
[2]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
[3]鄧淑碧《柬埔寨民间故事》,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