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负自救让中小企业活下去

2020-03-02何治民

南风窗 2020年5期
关键词:政策疫情企业

何治民

疫情之下,居家隔离成了人们2020年新春的生活方式,日常消费和生产活动骤然消退,不少企业因此陷入困境,疫情从公共卫生领域日益蔓延到经济生活方面。

全民“战疫”随之而来,政府也不曾缺席。从中央到地方,国家各类“暖企”政策密集出台,涵盖企业社保、租金、税收、水电、贷款等多个企业成本项,试图救企业于水深火热之中。

“战疫”正酣,但企业生存困难的声音依旧不断,其中不乏企业开始遣散员工,宣布破产。虽然从去年开始,经济下行让一些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它们挺过2019年寒冬,却在2020年新春倒下,疫情无疑是击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更多中小企业仍在拼死挣扎,这些都透露出此次企业战“疫”的复杂性和持久性,也留下了许多问题:政府的救援在多大程度上能缓解企业的困境,企业又该如何自救?

“暖企”政策效果待观察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角,也是第一生产要素。今年春节,受疫情影响,几乎所有人都居家隔离,生产、流通、消费几乎停止,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接近“停摆”,让不少企业陷入现金流危机。

政府出手了。1月底开始,税务总局、央行、财政部等多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扶持受疫情影响大的企业。其中,2月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涵盖30余项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对受疫情影响大的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等。

此后,银行金融机构落实。如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出台相关政策,针对疫情防控的相应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贷款在现行基础上利率下调0.5个百分点等措施。

地方政府也顺势发布“暖企”措施。自2月2日,苏州针对疫情率先出台“苏惠十条”,各地纷纷跟进,如今,全国31个省市均发布“暖企”措施,综合来看,这些措施涉及企业减负、融资支持、稳岗等方面,具体来说,包含缓缴社保、降低贷款利率、减税、减租、减水电费、补贴等多项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多地推行的社保缓缴政策的落实备受争议,有不少企业反映,还没来得及申请,就已经收到了社保自动扣款的银行通知。同时,桔子酒店创始人、魅KTV董事长吴海曾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哎,我只是个做中小微企业的》直言,建议相关部门,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在疫情宣布结束前免交、而不是现在的缓交社保费的政策”。

回应争议,“暖企”政策再升级。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医保费和实施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2月20日,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当日的国新发布会上称,人社部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研究制定了《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通知》,明确了免、减、缓三项措施。

其中,免,就是從2020年2月起,各省份可以对中小微企业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三项社保的单位缴费实行免征,免征的期限不超过5个月。继养老、工伤和失业三项社会保险减免之后,医疗保险也出台了减半征收5个月的政策。不得不说,此次政府的举措及时、覆盖面广,且拿出来真金白银。截至2月13日,各级财政支出805.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安排了172.9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抗击疫情提供的信贷支持金额超过5370亿元;财政部预计,此次应对疫情减免的三项社保费将为企业减负约6000亿元。

但细看这些政策的落实,会发现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

整体上来说,这些举措涵盖企业的经营性成本、融资成本,其中,减税、减租等侧重帮助企业减少支出压力,但在停工停产情况下,税收成本较小,租金和人工成本都是刚性支出,且是企业日常经营中的主要支出项,政策对这部分支出而言,犹如杯水车薪。

中小微企业免5个月,加上大型企业的减免,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只减少了1/10左右,这意味着中小微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在社保缴费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实际减负效果可想而知。

定向贷款、降低贷款利率等举措意在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长达10多天,难以救急,且大部分政策优惠贷款的适用对象为“对疫情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如何界定,标准不明晰,效果也要打折扣。

此外,有专家称,从人社部、财政部两部门公布减负数据来看,中小微企业免5个月,加上大型企业的减免,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只减少了1/10左右,这意味着中小微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在社保缴费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实际减负效果可想而知。

不过,此次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冲击来自疫情导致的市场需求骤然萎缩,以及产业链效率下降,目前“暖企”政策侧重降成本,而非开源增收,并非根本之道。但这些政策的重要意义,或许不在于政策本身,而是传递政府和受困企业一起“战疫”的信号,提振企业信心。

流动性困境

受疫情影响,消费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2月6日、7日,先后有知名IT培训机构“兄弟连教育”、北京知名KTV“K歌之王”因疫情影响,开始遣散员工。大型餐饮公司西贝也曾称,账面上资金撑不过3个月。

市场的反应印证了恒大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在《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政策建议》的预测,疫情对餐饮、旅游、电影、交运、教育培训等行业冲击最大,文中估算,仅春节7天,电影、餐饮零售、旅游这三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元,占2019年一季度GDP的4.6%。

而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企业中,九成以上为中小微企业,而七成中小微企业来自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旅游业、商贸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这就意味着,疫情之下,中小微企业冲击最大,多份对中小微企业困境调查印证了这一个结果。一份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对1435多家中小企业调查显示,有一半的企业预计,疫情将让企业今年营收下降两成以上,其中,有三成企业估计,疫情将企业今年营收面临“腰斩”。

中小企业不像大企业,现金流本就不丰富且不稳定,此次疫情就是“黑天鹅”,让中小企业措手不及。此份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的企业,其账上现金只能让企业维持2个月。而根据此次疫情防控上海医疗专家组长张文宏教授分析,疫情防控的最好情景是2~3个月内全国疫情得到控制,中间情景可能持续半年至一年。

“疫情”仍在持續,尽管企业营收下降、现金余额不足,但人员工资、租金等依旧是刚性支出。多份调查显示,企业六成左右的支出压力来自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其次才是租金。欣慰的是,随着人社部发布了12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意见,支持困难企业协商工资待遇,随后,就有不少餐饮企业收到员工自动申请降薪的请求。

要应对刚性支出、缓解现金流不足的问题,开源增收才是破解之道,目标指向复工复产。事实上,自从人社部发布了12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意见,各地方也快速响应,现在一手抓生产、一手抗疫已逐步成为各方共识。目前,广东、江苏、上海等一些经济大省(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复工率超过50%。

显然,民营经济活跃的经济大省反应灵敏,但还远远不够。现代经济是一个高度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网络,这意味着,各地企业复工率将直接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转情况,同时,小企业的困境将在一定程度上让其所在的产业链受到冲击,进而传导到其上下游企业,甚至波及全球产业链。

事实上,负面效应逐渐显现。以汽车产业链为例,韩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韩系整车厂中汽车线束(装配电路板)配件的需求,有87%来自中国,涉及一、二级供应商40家。据第一财经报道,因中国的零部件(汽车线束)供应不足,韩企现代集团部分工厂的停产将持续,导致销售额损失将超过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8.8亿元。

接下来,随着“疫情”形势转好,企业应复尽复也将实现,企业自身如何应对很关键。

等待纾困还是自救?

从各类降成本的优惠措施,到鼓励复工复产,疫情面前,政府的“战疫”力度不断升级,但中小微企业实际受惠不如预期,上述调查显示,中小微企业对政府的期待,排在首位的依旧是企业经营成本项的减免或补贴。

对正在挣扎的中小企业而言,管理好现金流、活下去是当下的头等大事。

此次疫情,波及面大、持续时间可能比较长,不仅对企业,甚至对相关产业生态都会有影响,有专家呼吁,政府还可以做更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建议,国家应该设立专门的中小微企业纾困基金,以过去一年缴纳社保作为基准,对在中小微企业就业且工资低于当地平均工资60%的员工,在疫情结束之前,纾困基金直接向这些员工通过社保账户发放“最低工资标准”数额的货币,同时按社保缴费最低档标准进行“五金”补贴。

不过,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作为“有形之手”的力量终究有限,市场终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恢复运转,特别是加快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恢复,这才是王道。

如今,各地政府的复工复产政策已经为市场恢复运转铺好了路,接下来,关键是企业自救的问题。这里的自救有两个指向,一个是当下,一个是未来。

疫情终究会过去,经济向前发展是大趋势,可以预见的是,在疫情结束之后,目前受疫情影响大的餐饮、娱乐、旅游等行业或将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需求,当下,疫情仍在持续,对正在挣扎的中小企业而言,管理好现金流、活下去是当下的头等大事。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经营企业更是如此。疫情,将全民春节消费狂欢按下暂停键,在无形中改变着消费者的行为方式,激发出新的需求,也将加快了生产型企业智能化的进程。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滕泰认为,未来是以研发、设计、品牌、创作、创意、便利性、快捷性等美好生活需要为特征的“软价值”创造时代,预示着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更高效、更考验创新性,企业又该如何自救突围?

看似是疫情留给企业的问题,其实更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结局如何,答案源于当下的觉醒与谋划。

猜你喜欢

政策疫情企业
政策
政策
企业
企业
企业
战疫情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助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