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与药物:疫情下的“大生意”
2020-03-02荣智慧
荣智慧
救死扶伤,乃是医者“天职”,但并非医药企业的使命。
自2019年年末从中国湖北省肆虐以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不仅成为世界性的头条新闻,更成了一股投资趋势。
截至2020年2月20日,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确诊近7.5万例,现存重症近1.2万例,死亡人数(2122)远超17年前的SARS死亡数。其他国家也相继发出预警,25国已出现确诊病例。全球急需治疗的患者和易感人群,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需求的购买市场,这时节,正是“大生意”与“小算盘”交织的“风口”。
利益考量
在2月10日至2月16日这个星期,五家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股价势头喜人。它们分别是BioCryst Pharmaceuticals、Gilead Sciences(吉利德)、Inovio Pharmaceuticals、Moderna和Novavax。前两者的药物和后三者的疫苗,都有希望为抗击此次全球性的疫情提供帮助。
BioCryst因其抗病毒药物加利地韦(galidesivir)大出風头。吉利德则因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对一名美国患者产生疗效而名声大噪,被中国网民根据发音翻译为“人民的希望”。
Inovio是临床阶段的疫苗生产商。大约三周前,该公司的股票飞涨—是对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900万美元拨款的回应。它与北京Advaccine生物技术公司合作,拟开发新冠病毒疫苗“INO-4800”,股价随之“梅开二度”。
Moderna的计划是,争分夺秒地为新冠病毒开发基于信使RNA(mRNA)的疫苗。消息传出,股价升了26%。重组纳米颗粒疫苗的开发商Novavax,显然已从新闻中受益,今年以来它的股价上涨了58%。
但是,疫苗开发者和药物开发者命运不尽相同。疫苗可能需要花费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进行试验,而随着温度升高,这次疫情可能逐渐消退,使疫苗届时无用武之地。即便疫情没有结束,只要疫情控制的进度远快于疫苗研发的速度,临床试验人数大幅度减少,也足以令研发难以为继。
SARS疫苗、MERS疫苗和埃博拉疫苗,就是缓不济急的例证。中国知网检索“SARS 疫苗”为篇名的文献,从最初的30多篇逐年减少,2014年后便已绝迹。SARS疫情期间曾有十几家机构尝试疫苗研发,等推进到人体临床试验阶段,SARS疫情早已消退,疫苗时至今日也未获批准上市。
2013年出现的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先后在中东地区和韩国有过两次大规模暴发,死亡率高达34.4%。直到现在,其仍没有特效药物或疫苗获批上市。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非洲暴发,之后几年里,可选择的疫苗也很少。2019年年底,默沙东公司申报的第一款埃博拉疫苗(Ervebo)才在美国和欧盟获得批准使用。
疫苗开发者和药物开发者命运不尽相同。疫苗可能需要花费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进行试验,而随着温度升高,这次疫情可能逐渐消退,使疫苗届时无用武之地。
因此,投资者并不长期看好疫苗的收益。近日Inovio的股票收益接连回吐,也证明了这一点。
科兴生物就经历过“过山车”般的遭遇。H1N1流感病毒于2009年年初暴发,近30万人死亡。科兴生物研发的Panflu.1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H1N1疫苗,获批后的2009年第四季度,即为公司带来297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次年疫情得到控制,H1N1疫苗全年销售额降至720万美元,仅为前一年的1/4左右。
四大疫苗巨头,此次都十分低调。葛兰素史克、默沙东、赛诺菲和辉瑞—四大跨国医药公司所生产的疫苗,一共可拿下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最初只有葛兰素史克宣布开展新冠病毒疫苗研制项目,但也是浅度介入:经CEPI的斡旋与昆士兰大学合作,为其“分子钳”技术提供佐剂。
赛诺菲因开发寨卡病毒疫苗被美国政府“摆了一道”,出手谨慎。2016年联邦政府因寨卡疫情减少而缩减合同,令赛诺菲愤而退出。前车之鉴,此次赛诺菲在2月18日才公布参与开发疫苗,而中国已有数个城市连续几天未出现新增病例。
疫苗的长尾收益不佳,自然被看重“风险管控”的医药巨头不喜。四家巨头公司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它们的业务重心依然在新药研发方面:默沙东、赛诺菲和辉瑞的疫苗业务,营收占比均不到总营收的1/5;葛兰素史克稍多,占比也只有21%。默沙东2019年前三季度仅抗癌药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的销售营收便为79.37亿美元,远超其所有疫苗业务的收入总和(61.61亿美元)。
重赏之下
疫苗的潜在收益依然可观。风险虽高,但若及时研制成功,中国市场的强大购买力将为“勇夫”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更能让外企打开一条进入中国市场的捷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19家团队/机构/企业参与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ureVac AG,Moderna,Inovio Pharmaceuticals,Novavax,葛兰素史克,强生,GeoVax Lab,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香港大学袁国勇团队,中国工程院李兰娟团队,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团队,斯微(上海)生物,智飞生物,康希诺生物,冠昊生物,康泰生物,科兴生物,辽宁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