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伉俪,医海合力勤作桨
2020-03-02荼蘼
荼蘼
2019年2月,陈竺、陈赛娟两位院士应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的邀请,为该杂志的癌症特刊撰写长文,在业界引起轰动。这对师出同门的医学伉俪也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传奇经历。
艰苦环境也能出人才
1972年,在上海第五纺织厂工作的陈赛娟得到了一个上大学的机会。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及上海第二医学院之间,她果断选择了后者。3年后,她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并成了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
全国恢复高校招收研究生制度后,陈赛娟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师从于著名血液病专家王振义。后来她才得知,原来自己还不算优秀,因为王教授一向严格,每年只招收两名学生,这些学生都是优中选优,其中她的同门师兄陈竺就是一位佼佼者。
陈竺的父母都是上海瑞金医院的教授,也是我国知名的内分泌专家,但陈竺从17岁起就到乡下插队,在极其艰辛的环境中生活多年。
当王振义预言陈赛娟不逊于陈竺,將来也能成为一名院士时,陈竺内心起了一丝涟漪,表面上他没说什么,却更加马不停蹄地做实验。陈竺与陈赛娟每天在同一间实验室里工作,但很少主动交谈,并且还带着一股较劲的感觉。
直到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王振义因事提前离开,陈竺与陈赛娟才有机会坐到了实验室门前的小院子里乘凉,喝着清茶聊天,慢慢敞开心扉。
这次长谈,两人分享了各自的成长历程:起点都不高,成长环境都比较差,都是自学成才。这些共同之处让他们顿时惺惺相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对对方越来越有好感。
王振义的火眼金睛很快就发现了苗头,他笑称陈竺最近做实验管不住自己的眼睛了。对于陈竺总是有意无意地瞅向自己,陈赛娟早有所察觉,一句话让她羞红了脸。这层窗户纸被老师给捅破后,陈竺便更加大胆,他有事没事就拉着陈赛娟去听音乐会、散步。硕士毕业后,两人顺理成章地结婚了。
共同探讨科学之美
两年后,陈竺去往法国圣·路易医院血液实验室任外籍住院医师,之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汇集了一大批医学方面著名学者,陈竺如饥似渴地向他们学习,但远在国内的陈赛娟坐不住了,要强的她决定远赴法国,跟随丈夫一同攻读细胞遗传学博士学位。
两人的刻苦程度让人敬服,实验中心的人都知道,“半夜还亮着灯的人,一定是陈。”当两人的课题有了新的进展后,法国导师让他们把实验数据交给一个美国教授,两人却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地下”研究工作。半年后,美国教授一无所获,而他们则合作发表了6篇论文,在白血病的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他们的研究成果屡屡令人惊叹,法国导师恳请他们两人留在巴黎,陈竺与陈赛娟一口拒绝了。他们说,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都献给培育他们的土地,要回到寄予他们厚望的瑞金医院。
然而在那个年代,在临床医学领域里建立一个基础实验室非常困难,在王振义教授和院领导的帮助下,陈竺夫妇终于在2年后建立了白血病标本库和细胞遗传实验室,在治疗白血病和恶性肿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国的几年里,他们中标的科研课题有20多项,其中包括最尖端的863国家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国内外的权威学术期刊上更是发表论文达40余篇。
一次,一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久不见好转,引起了陈赛娟的注意。她经显微镜反复观察后发现,该患者有一种变异性染色体易位。她与丈夫顺着线索追踪下去,经历数百次实验,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下,终于取得了新的发现,实现了我国在生物学领域中人类疾病新基因克隆零突破。
酸甜苦辣共承担
虽然取得了多项骄人的成绩,可也有难免犯错的时候。
有一次,陈竺因实验操作不慎,导致一个数据出现了错误,他非常自责,当晚便写下了辞职报告。
陈赛娟发现后,心疼极了,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她要让丈夫明白,学术研究中,错误难免,真正的勇敢是直面并纠正错误,而非逃避。
陈赛娟拉住陈竺的手,像当初两人在那个月朗星稀的小院里边喝茶边回顾人生一样。从读书的艰苦时光,到异国留学的艰辛,再到一起在实验室里经历无数次失败最终成功时的喜悦雀跃,一幕幕画面定格在陈竺眼前,终于,他解开了心结,撕掉了那份辞职报告。
回国后,两人在工作之余,也特别注意弥补对儿子陈硕的亏欠。去外地开会时,陈赛娟常常带着陈硕这个“小尾巴”。看着陈硕时常写着作业就睡着了,她会会心一笑,眼神充满宠溺的温柔。他们的自律精神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陈硕。陈硕从小学六年级便开始住校,每次放假都自己乘着公交车独来独往。后来,陈硕考上了复旦大学,也学起了医学专业。
数十年中,陈竺夫妇辛勤地工作着,使成千上万名白血病患者获得了重生。而他们生长于实验室的爱情也收获了丰美的果实,事业、家庭、理想……每一样都在朝更好的方向伸枝展叶。他们深感幸运,不由地用加倍的热情地拥抱生活。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