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地扶贫搬迁新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乡村文化保护

2020-03-02杨仁厚简华美

理论与当代 2020年8期
关键词:乡民易地群众

杨仁厚 简华美

易地扶贫搬迁是贵州省决胜脱贫攻坚的四场硬仗之一。随着大规模贫困人口的搬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转入后续建设阶段。后续建设五个系统中的第三个是文化建设。如何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文化建设,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尤其是老一辈迁离其世代生活惯了的原生住址转而迁入极具陌生感的城镇,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活习惯上都不可避免地有些不适应。要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从“心”融入城镇并乐于城镇生活,除了充裕的物质保障之外,充分保障其精神文化心理需求也尤为必要。所以,如何保护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群众原有的乡村文化,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真正“留得下”,是易地扶贫搬迁新社区后续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及其优秀特质

文化是一个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其他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和接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根据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文化是有所差异的,即文化具有时空地域性。乡村文化即是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的文化,它是指乡村居民在乡村环境中长期生产与生活,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以及表达这些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所制作出来的种种产品。乡村文化内敛为乡民的情感心理、思想观念、生活情趣、处世态度、人生追求、行为习惯,外显为民风民俗、典章制度和生活器物,是乡民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安身立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乡村文化实际上是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发展进程中,由农民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进行劳作时所逐步形成的以艰苦朴素、淳朴善良、吃苦耐劳为人格特征,以互利共赢、和谐共生为风向标的价值观。农民世代以村庄为驻地、倚靠着宗族和土地,形成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邻里互助的处世原则,由村民集体所约定俗成的仁义礼孝、村规民约以及伦理道德等;除此之外还有村民们在色彩斑斓的日常生活中所逐渐形成的特色乡风民俗和匠心独具的诸如剪纸、民歌、节庆、庙会、红白喜事等活动。乡村文化不仅是与乡村独特自然生态息息相关的以及建立在这种原生态之上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相对稳定地在乡村生活中不断传递不断孕育的民间故事和民风民俗。

在现代化(例如城市化)的初期,人们更容易注意乡村文化落后的特征(封闭性、保守性、消极性等),但是在现代化的中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乡村文化也有不少优点。这些优秀特质仍然是我们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乡村文化究竟有哪些优秀特质呢?

首先,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对自然的敬畏,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天人合一的处世态度中。由于乡民们在自由、和谐的自然环境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与大自然的节律合拍的生活,因此他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处世态度对今天人们的发展理念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其次,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还体现在由仁义礼孝等伦理规范塑造的乡民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上。在绝大多数乡民身上,我们很容易看到忠诚老实、质朴善良,恭敬平和的优良品质;并且在处世原则上,我们也很容易在他们身上捕捉到忠义守信、尊老爱幼、以和为贵等伦理道德规范。此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精神品质也在他们身上体现得酣畅淋漓。再次,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还体现于规定乡民社会行为的宗族制度规范和宗法礼教中。在传统乡村社会中,由于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的相对狭窄,促使乡村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出于简单的个人感情而不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判断去认识和了解其周围的人,加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也促使乡民们有着相同的处事态度、经验和感情。毫无疑问,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凝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也体现在乡民们世代延续的社会风俗和民间习惯中,并且这种独特的社会风俗和民间习惯作为乡民们自己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特有的文化形式,使得乡村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此外,乡村文化的凝聚性也具有意义。在传统的村落中,由于有着同样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同样的文化基因和同样的历史文化积淀,乡民们容易对村落文化形成普遍的认同。这种普遍认同体现于他们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抵抗自然灾害和外部力量侵害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价值观念、思想观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上。毫无疑问,这些村民们共同具有的意识映射着村民们的共同利益,并且能在心理上、情感上形成对村落的归属感和依赖感,由此产生出巨大的内核凝聚力。

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文化建设中保护乡村文化的必要性

我省在易地搬迁扶贫社区后续建设的规划中是很重视文化建设的,包括了文化体系建设和感恩教育两大方面。其中文化体系建设包括九个“一”工程。其中,有现代的文化元素,也有传统的文化元素,还有不少有民族的元素。虽然其中包括了不少传统-乡村文化的要素,但是没有“乡村文化”这样的提法。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我们探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文化建设中保护乡村文化的意义。保护乡村文化在易地扶贫搬迁新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保护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有助于增强社会发展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很显然,文化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在意识形态方面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易地搬迁群众在其原生住址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在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其故土所形成的特有乡村文化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甚至是破坏,“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本土气息渐渐流失,优秀的民间文化特别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中国乡村文化开始断裂。”这种断裂表现在,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旧址长期形成的以诚实守信、勤劳质朴、以和为贵、简朴谦良等优良传统美德的逐渐凋落。另一方面,迁入城镇之后,受到城镇多元化生活的影响,容易导致一些思想认识水平不深的贫困群众的价值判断发生混乱,从而导致他们一定程度上出现信仰空虚。这样一来,就会弱化社会发展的凝聚力,不利于贫困群众实现真正的脱贫。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保护,能够借助文化的思想导向力量,增强社会发展所需的凝聚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对传统乡村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加以保护,不仅有益于促进搬迁群众实现真正脱贫,更有益于长期稳定留住搬迁群众。精准扶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扶贫,更重要的还有思想上心理上的扶贫。从长远发展来看,思想精神和心理上的贫困才是更为可怕的。毋庸置疑,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建设工作中,必须要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因此一定要充分借助文化在意识形态上的思想导向力量,借用文化的力量更好地促进贫困群众的脱贫。一方面,文化扶贫不仅有利于贫困群众个人素质的提升,而且更有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凝聚。另一方面,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乡村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加以保护,不仅能够丰富中国乡土文化的内容,为建立文化自信增添色彩。更重要的是能够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从内而外感受到温暖,使其真正从“心”融入城镇生活,真正在城镇“留得下”。

第三,保护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对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新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易地扶贫搬迁新社区的社区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加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不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出现一些难以消解的不良因子。而乡村文化形成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因此,乡村文化中最质朴纯真的部分能够淡化城市文化中的浮华躁动。除此之外,乡村文化较城市主流文化而言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样态,对其进行保护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乡村文化与城市新社区文化的融合,必然能够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新社区文化的“百花齐放”,从而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新社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而言之,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乡村文化进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

三、易地扶贫搬迁新社区乡村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

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乡村文化进行保护,必然有利于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我认同感和对城镇新社区的荣辱感,与此同时,有利于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凝聚力的增强。保护乡村文化,可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自身和易地扶贫搬迁新社区两个层面入手。

第一,使用好外部力量保护乡村文化。首先,转变传统的那种城市文化优质、乡村文化低俗落后的思想观念。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显然是扎根于乡村的。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明鲜明的标签,都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然而,我们今天在谈及乡村文化的时候,总会先入为主地将之视为落后文化加以待之,从而淡忘了乡村文化的根基元素。因此,对乡村文化的保护要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其次,政府加大投入,在新社区培育优秀乡村文化传承人。对于乡村文化中各类优秀的民间艺术,诸如剪纸、刺绣、少数民族的特色歌舞等等,我们应加以继承和弘扬。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青年才俊选择离土奋斗,并且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从情感上淡漠了对本土优秀文化或本民族优秀文化态度。在新社区培育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人,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的弘扬,从而促进新社区文化的多元化、丰富化。与此同时还能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对本土文化自信之感和对新社区生活的心理归属感。再次,留存乡村记忆、在新社区设立乡村文化器物展览厅。乡村记忆具有心理安慰的作用。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长期以来,依托于乡村生活的农民,以乡土为根基,以乡情为纽带,形成了难以割舍的恋乡情结。”由此不难看出,乡土记忆无疑凝聚着村落集体的认同,对农民的社会心理起到非常重要的调节和支配作用。因此,在新社区设立乡土文化器物展览厅,对于刚迁至城镇的扶贫搬迁群众而言,回忆乡村具有心理安慰作用。此外,乡村文化记忆还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乡村生活那种自然、静谧、宁静之感是历代人们的精神起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地加快,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设立乡村文化器物展览厅,不仅有利于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净化城市人的心灵,更有利于增加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归属感。

第二,挖掘内部力量保护乡村文化。要增强对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除了外界外力的支持外,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群众也要提升对自身乡村文化的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从而增强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生动力。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文化自觉,一方面可从推进乡贤文化入手。由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长期生活在农村“熟人社会”的氛围中,乡贤于搬迁群众而言是具有极大的号召力的,而这种号召力毋庸置疑会带领搬迁群众进一步提升其文化自觉,从而驱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对其自身的乡村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乡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主体意识的提升,还有赖于搬迁群众的受教育水平,只有通过更加全面的教育,才能够使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的意识深入搬迁群众内心,从而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进而使之外化于行。为此,广大搬迁群众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增加对乡村文化的深入全面了解,以便在新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摈弃传统乡村文化中保守落后的一面,弘扬乡村文化中仁厚、忠孝、和谐、集体等优秀的一面。

猜你喜欢

乡民易地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路遇乡亲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