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夯实后发赶超的经济社会基础
——论贵州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
2020-03-02安治民
安治民 任 坤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贵州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主要特征。
一、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地位不断强化
坚持市场化为主的改革方向不仅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而且也调动了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开展30多个方面的系统性试验;实施1400多项改革,形成1800多项改革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三变”、行政审批、能源、司法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122家500强企业入驻贵州;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7%。不仅如此,贵州64个开发区已纳入国家新一轮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瑞士(贵州)产业示范园落户贵阳综保区,与重庆、四川、云南建立长江上游四省区区域互动合作机制,贵州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不仅先后多次成功举办数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酒博会、贵洽会等重大开放活动,同时湘黔高铁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贵州园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中。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贵州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遵循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行事,使得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地位在不断强化。贵州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颠覆了贵州数百年来形成的“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及“穷山恶水、穷乡僻壤、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污名化标签。
二、经济结构在发展中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实现了从“布局分散、结构低端、发展粗放”的工业化布局到“特色化、园区化、生态化”的工业化布局的战略转型,经济结构在多次的发展调整中不断趋于优化。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走出“资源陷阱”,结束了过去过分依赖资源禀赋优势导致原材料生产部门“一枝独秀”而制造业和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生产服务业萎缩,进而导致结构性供给矛盾突出,生活资料供给不足,CPI偏高的不利局面,进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稳定了市场供需平衡,改变了贵州物价的上涨幅度高于全国和周边省份的状况。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贫困人口最多的西部内陆省份,面临诸多发展“劣势”。为谋求跨越式发展,在2010年贵州提出实施“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两加一推”战略,寻求新的“突围之路”。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生活,奏响了时代最强音。
201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提交的《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2—2020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黔中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将黔中经济区打造成国家重要能源资源深加工、特色轻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全国山地新型城镇化试验区,东西互动合作示范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和实施,极大地加速了城与城、城与乡的联动协调融合创新发展,是贵州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全省发展的“火车头”、中国西部的战略高地。2017年,贵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使贵州冲出了“经济洼地”,有的地方走到了“平地”,而且一些领域攀上了“高地”。贵州正在撕下贫困落后的标签,贴上新的靓丽的名片。近年来,贵州既要赶又要转,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统筹协调融合发展。贵州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见》,制定了系列配套政策和文件,由贵州省政府主导实施的132项重点改革事项加快落地落实,减量置换、改造升级、淘汰落后,有效化解了过剩产能。与此同时,贵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支撑性、匹配性、协调性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
三、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向好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上开发较晚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贵州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全国,产业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在特定的时期内成为制约贵州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贵州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充分发挥地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创业人才聚集,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已经完成了从“一二三”型向“三二一”型的战略调整。贵州始终坚持把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作为引进先进生产力、推动现代产业发展、提升比较优势的重要抓手。积极打造开放载体,搭建开放平台,全省形成了以贵安新区为核心,以贵阳高新区、贵阳经开区、安顺高新区、遵义经开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遵义综保区为重点的“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引进产业项目1293个,合同投资额7962亿元。根据贵州省商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已在贵州落地的200多个大数据项目投资额超过2400亿元,落户贵州的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已超过150家。贵州的产业发展已呈现出“传统产业转型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态势。随着贵州的大数据产业深入发展,随着国家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体系南方节点落户贵州,“云上贵州”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整体接入国家平台,省市两级政府部门非涉密应用系统100%接入“云上贵州”,“中国数谷”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实质进展,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贵州工业经济的第三大增长点。同时,伴随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大旅游产业现已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改革开放40年,贵州交通的沧桑巨变,如今黔道不再难,天堑变坦途,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南来北往、承东接西的重要地位。这得益于当初贵州省委、省政府在特定时期内确立的“交通引领经济发展”和“交通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是贵州88个县,县县通高速的关键。曾经“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山之隔两重天”的贵州今天处处是风景,“开门见山”的贵州人吃上了“乡愁饭”,贵州70余个景区已可以实现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系统。根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贵州旅游总收入9400多亿元,全省共接待游客9.69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3.1%、30.2%,贵州的全域旅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优质旅游、满意旅游保持井喷发展势头。近年来,贵州省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健康养生基地,成功举办外交部贵州全球推介活动“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系列推介活动,以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在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2016年全球52个最值得到访旅游目的地”中,贵州从全球瀚若星海的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真的是“万山深处有千水,民族风情惹人醉”。论气候:贵州避暑旅游有着天赋资源;论风景:贵州天生丽质、美丽动人;论生态:贵州格外珍惜天赐宝藏;论机遇:贵州不负天赐良机、后发赶超。
四、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顶云公社十六个生产队冲破思想束缚,大胆实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道率先闯开“包产到户”的禁地,深刻推进了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丰富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内涵,激发了农村土地活力,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奏响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在改革开放40年中,贵州一直没有停下农村改革创新的步伐。从2014年开始,贵州六盘水市在扶贫攻坚中推行“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发展模式开始在全国声名鹊起,并写入2017 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开展“三变”改革。2017年六盘水市被批准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面推广农村“三变”改革经验,夯实“三农”基础。与此同时,2014 年,贵州平坝区塘约村拉开改革的序幕,率先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地集体财产权“七权”叠加一并进行确权登记,形成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土地产权改革、三权分置的基础上,塘约村顺利推进了“合股联营、村社一体”的发展道路,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农村脱贫打造出了“塘约样板”,被学者誉为“塘约道路”。与此同时,贵州坚持把水利治理作为头等民生大事和基础战略,全力破解工程性缺水困局,先后启动了“渴望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滋黔”一期工程、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小康水行动计划”、水利扶贫以及“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等一系列重大水利行动。治水兴黔成绩斐然,全省大兴水利建设,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634座,建设200多个骨干水源工程,铺设管道5100多公里,2018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3%,集中供水率达到91.5%,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饮水和农业灌溉缺水的历史性问题,铸就了一座座兴黔富民的水利丰碑。在201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因时而谋,紧扣实现同步全面小康乘势而上,对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势而为,提出了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吹响了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号角。贵州采取超常规举措,全面推行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在抓具体、抓深入中,结合贵州实际总结提炼出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成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实的“方法论”和关键招。贵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调减低效玉米种植为突破口,以500亩以上坝区为主战场,以12大特色产业为重点,以黔货出山为引领,以整合投入为保障,推动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全省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623万人减少至2018年的155万人,每年减少100多万,其中2018年减少148万人,是近年来减贫人数最多的一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