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手记

2020-03-02

绿叶 2020年5期
关键词:绿叶名家甘草

《绿叶》是一本什么样的刊物,需要什么样的文章?《绿叶》杂志2020年改版后,受到越来越多写作者的关注。在一些讨论生态文化和写作的群里,我们常常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本刊编委、编辑们常常交流的话题。

说实话,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难回答。为此,要追根溯源。《绿叶》由一群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命运的作家发起创办,是中国最早且唯一的环境文学刊物。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冯牧、冰心、王蒙、池莉、刘一达、新凤霞、肖复兴、叶文玲、刘心武、陈祖芬、朱幼棣、从维熙、李国文、张守仁、陈建功、王宗仁、石英、徐刚、哲夫、李青松等都曾经或一直在为《绿叶》撰稿,《绿叶》曾经“染绿”了大半个作家圈。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大自然常使文学家动情,他们或有感而发,写出了对生态环境的现实观察和思考;他们或秉笔直书,敲响了生态预警的警钟,发出了生态危机的最初呐喊——创刊20多年来,从环境文学到环境文化,从环境思想到生态文化,《绿叶》伴随着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一路走来,见证了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绿叶》始终秉持着一个“绿”字。

2020年《绿叶》杂志再度改版,就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把“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化”的大旗扛起来,把致力于生态写作的人们聚起来,共同书写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中国。

我们以为,在自我定位上,《绿叶》是一本生态文化刊物,聚焦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突出其“生态”属性;在表达形式上,兼容并包散文(随笔)、言论(杂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多种体裁,突出其“文化”属性;在作品内容上,文字有温度,知识有深度,思辨有广度。我们拒绝无病呻吟的写景状物,欢迎观点鲜明的叙事议论。

或许,每一期组稿的过程,就是对上述自我期许的一次考试。读者的反馈,就是在给我们的工作打分。是否及格了?惴惴不安。

这一期的专题叫“那些花花草草”,首篇文章《回味甘草》写到——“长甘草的地方,也像一所学堂,它向我讲述了生命、生存、生态以及人与植物的故事。”这句话击中了我们,因为,作为编者,我们还有一种不自量力的想法:希望《绿叶》能像一个学堂,培养出一批关注生命,关注生态的文化阅读者,进而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

至此,该说说作者了。我们在征稿启事中“标榜”“不唯名家,不薄新人”。事实上,网络时代的写作,本身就在不断地变换方式,对写作的理解和认知也需要新的路径和方法。何为名家,何为新人?写出网络点击“十万+”的,算不算名家?市场有市场的标价,但是,我们在心中画好了作者画像。

《回味甘草》的作者祁云枝,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专业,在西安植物园从事植物研究与科普工作至今。祁云枝除了是一名研究员,还是西安市作协的会员,她善于用文学的语言写科普,她的文字里既有科学严谨的知识,也融入了她从生活角度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祁云枝这样描写甘草:“甘草生得粗枝大叶。对生叶、托叶、直立茎,乃至叶柄上都覆盖有一层亮闪闪的绒毛,一幅桀骜不驯的样子……干旱贫瘠、危机四伏的生活,让甘草的生命时刻处于自卫状态,比其他本草更清醒,也更坚忍。”想起人类以治病之名对自然的伤害,一直都没有消停过,她慨叹到:“生而为草药,太凄惨!”甘草,在祁云枝笔下,活脱脱就是一位饱经苦难的人。如果没有专业的研究,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深刻的思考,是写不出来的。这样的文章,这样的作者,得之我幸。

本刊总编辑杨明森先生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文学归根到底,表达的是人性。如已故著名生态文学作家胡冬林所言:“人是地上的人,鹰是天上的人,鱼是水里的人,熊是林中的人”。在这个领域的写作者,既要有对自然的深刻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还要具备灵性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能力,名家梁衡、徐刚、胡冬林、李青松,他们已经走在前面。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扎根于生态文化的绿叶,也将根深叶茂。

猜你喜欢

绿叶名家甘草
名家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名家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绿叶 稳步向前
绿叶 奋发有为
绿叶 饮水思源
绿叶 至善至美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