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价值观的生态伦理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0-03-02王木林
王木林
(1.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梦。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位要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体现了唯物史观与生产力标准的根本要求。富强价值观蕴含着建设生态文明、保护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当下,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尊重自然规律,变革生产方式,践行富强价值观,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只有立足于生态哲学的高度,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对象性关系,而不是看作人类征服的客体,才能真正构建生态文明。这正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富强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永恒主题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百余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但从未放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百多年来,支撑着中国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就是中国富强梦。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摆脱物质匮乏状态、不断创造并积累物质财富就成为社会主体的生存需求与前进动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利益的需求及其实现程度是社会主体活动的基本动因,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或以狩猎为生,力求生存;或以农牧为本,追求温饱;或以工业强国,追求强盛:手段与方式不同,但对富强的追求是永恒的主题。
富强是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辩证统一。要正确把握“富强”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国强与民富、先富与共富、均富与同富等范畴的辩证关系。“富强”实质上就是民富国强,包含着两大主体的价值诉求,分别是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强盛。民富是根本,国强是保障。唯物史观认为,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国家财富的创造,其根本目的都在于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是有机统一的。富强作为国家层面的首要价值目标,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这一本质既包含生产力发展标准,也包含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当然,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是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富强价值观在兼顾生产力标准的效率原则和共同富裕价值标准的公正诉求的同时,超越了中国传统的平均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
二、富强价值观的生态伦理阐析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地面貌焕然一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生态哲学的角度理性地审视国家富强观,辨清其发展的本质内涵与哲学性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既要推进工业化发展,又要构建生态文明,如何恰当处理二者的关系,就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来看,生态文明似乎与工业文明在逻辑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推进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人们过度利用自然却不尊重自然、不保护自然,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从制度性根源来反思,当代生态问题源于资本逻辑统治人类生活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也就是说,资本逻辑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根源所在,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的矛盾。人类有利用资源来满足自身欲望的无限需求,因而相对于人类的欲望而言,自然资源总是处于稀缺的状态。人类欲望的无限扩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无限增值的秉性唤醒了人类的无限欲望,制造了资源稀缺与欲望无限的矛盾,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和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在竭力为资本的合理性乃至永恒性进行辩解时,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忽略这一至关重要的理论向度,甚至认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稀缺与欲望无限之间的矛盾。那种认为全球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都是工业化造成的直接后果,把资源与环境问题都归因于工业化生产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工业化与生态文明二者是完全对立还是可以彼此兼容的,需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一般规律中去寻找答案。
人类文明演进的一般轨迹是由原始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由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呈线性跃升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从原始文明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到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亲近,再到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在工业化时代,不可再生资源迅速被消耗,同时排放出大量污染物、废弃物,这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然而,工业生产是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也是物质文明的基础。工业文明不仅使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得以真正发挥和充分释放,而且使人的生存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比工业文明具有更丰富的内涵。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要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但并不否定工业文明,凝结着数百年来人类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工业文明发展成果也不会被生态文明湮没或取代。因为如果没有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要想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推进人类文明的升华,必须把转变生产方式作为促进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是脱离工业生产去片面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换句话说,国家富强目标的实现,应该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结果。
因此,中国一定要正确处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消除一切有悖于人类、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错误理念,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途径。当代社会必须认真对待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如何处理好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未来人类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关系,这要求在不违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主动放弃某些既有的现实利益,使未来人类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二是协调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上的责任与义务,切实保障子孙后代的生存权益。
三、富强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一)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国家富强的物质基础。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31,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只有坚持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以科技进步增强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创造社会财富,才能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梦。
(二)推动社会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领全国人民走上富强之路,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3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因此要想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树立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是,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许多领域发展不充分,不同区域的人们在入学、医疗、住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缩小差距、造福人民,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逐步增强国家实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想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一是要巩固和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改革利益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有效地解决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问题;三是要坚持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1。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作为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的“无机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紧紧守护生态环境的底线,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24。我们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倡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生态问题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但是当时人类既有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某些负面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揭露和阐释,提出了他们的生态文明观。时至今日,我们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不同经济主体在绿色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同时防止主体的越位和缺位。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职能和监管职能,市场要发挥有效调节和自我约束作用,各社会组织和公众要积极参与,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奉行互利共赢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史无前例的实践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不断探索、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的过程,更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在为中国赢得巨大的优势、获得巨大的开放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梦,我们必须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统筹兼顾,继往开来,以共赢发展、和平发展为导向,把握战略机遇,推动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一体化;必须在现有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更加开放、更加全面、更加互惠的新要求,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从而实现和平、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这既是中国人民的责任,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因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的繁荣富强更需要世界人民的合作与支持。为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开放发展的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1]60。
国家富强价值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本身就蕴含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也蕴含着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辩证统一。实现国家富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是其应有之义。富强价值观揭示了国家富强与生态文明之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关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的生态和谐。只有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呵护与守候自然,才能以生态的自然美为根基,创造人文美、社会美,最终建成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