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潮的进路与思考

2020-03-02孙福胜

关键词:人学思潮全球化

孙福胜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潮(以下简称“人学思潮”)的兴起源于时代发展对理论的强烈诉求。人学思潮兴起于改革开放,其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批判萨特“人学空场”直接触发了人学思潮的兴起。从改革开放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学思潮的进路是十分清晰的:从基于实践反思和理论批判初步提出人学的概念,到全面探讨哲学与人学的关系以及人学学科体系建设问题,再到正式确立人学思潮的人学范式,直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触发大力构建人学理论体系和人学理论话语体系,这是一个渐进式发展的过程。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潮已经成熟定型,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风靡中外学术界,也成为中外学者探究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的理论问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一种全新的理论选择、深刻的现实观照和独特的问题视域。

一、人学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

任何思潮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国内来看,人学思潮的兴起是20 世纪80 年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在文化意识层面的一种深刻反映。“80 年代初期我国理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②陈志尚、黄楠森:《我国人学兴起的深刻动因及意义》,见中国人学学会主编:《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0页。这场讨论是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一种延续,即从理论层面对真理问题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同时“80 年代初,以萨特存在主义为突出代表的当代西方人学思潮开始影响我国,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冲击波”①孙伯鍨:《马克思主义与“人学”》,《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萨特的“人学空场”进一步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的问题的激烈探讨。从那时起,一系列关于人学的研讨会、培训班、论著等开始不断出世,“人学热”逐渐升温。

由此可知,人学思潮是作为一种理论探讨与实践反思相互交融的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以促进人的思想解放的面目出场的。首先,是对“文化大革命”和“真理标准问题”的反思与探讨,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防止再犯实践上和理论上的错误。其次,是对西方思潮中的“人学空场”的批判。西方思潮中有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的错误思想,即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关注人只关注物,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需要正本清源。实践和理论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关注人的科学理论。特别是通过对“人学空场”和“真理标准问题”的激烈探讨,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的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西方思潮中的“见物不见人”的思想缺陷的认识更加深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

由上所述,人学思潮是一种能够促进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引导人们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办事、激发人们主动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正能量的思潮。从人学思潮的演进来看,可以分为萌芽、生长、成熟以及新发展等阶段,标志性事件分别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举办北京2008 年夏季奥运会”“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②孙福胜:《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进展与思考》,《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 年第23期。,而人学思潮的新发展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的到来密切联系的。回溯历史,不难看到,人学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与时俱进的人学思潮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人学科学体系

人学思潮兴起后,人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学术界百家争鸣,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理论,其意义不在于提供人的知识,正在于探求人的特殊本质,特别是探求把握这种本质的那个特殊的逻辑”③高清海:《人学研究与哲学》,《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人学就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人的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主题就是人,人学也是研究人的学问,人学与哲学是同一个概念。一种认为,“人学可以是哲学,但哲学不能归结为人学”④陈先达:《我对哲学的几点浅见》,《世纪论评》1998年第2期。,人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比人学的范畴更广,人学反映的仅仅是哲学中关于人的问题的系统学说,不能等同于哲学。一种认为,“哲学既不是人学,人学也不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⑤韩庆祥:《我的人学观》,《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哲学是永恒的形态,人学只是哲学在现时代的一种最显著的形态,人学或存或亡,无法预估,但哲学一旦产生就不能消亡。三种观点激烈交锋,形成了人学思潮的三足鼎立的格局。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的观点愈发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也成为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在不断的探讨和争鸣中,人们对人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国内学术界提出了人学应该作为一门科学学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人学的作用。

厘清了人学与哲学的关系,加强人学科学体系建设就成为国内学术界重要的职责、使命和任务。以黄枬森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开启了人学科学体系建设的艰辛探索之路,提出了人学的对象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规定性,才谈得上建立人学的科学体系①黄枬森、韩庆祥:《关于建构人学的几点设想》,《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3期。。之后围绕着“人学成为科学如何可能”②黄楠森:《人学成为科学如何可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这一重大命题,中国学者加强了对人学科学体系的全方位研究,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密切联系当代中国实际”③陶德麟:《人学研究应当坚持的两个原则》,《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1期。两个原则。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中国人学学会组建了一支人学科学体系研究的优秀团队,设置了人学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专业,研发了一批人学科学体系研究的优质成果,建立了人学科学体系研究的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形成了“一支队伍、一个专业、一批成果、一个平台”的人学学科研究的新格局。“一支队伍”是专门研究人学科学体系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的队伍,“一个专业”是设置人学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专业,“一批成果”是关于人学科学体系问题研究的有份量的学术作品,“一个平台”主要是指以中国人学学会为中坚载体的国家级的人学研究团队。人学科学体系研究有了强有力的队伍、专业性的研究方向、有份量的成果和坚实的平台等支撑,深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经典文本、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鲜活实践、跟踪国内外热点问题和重要社会事件,精准发力,取得了人学科学体系研究的丰硕业绩。从队伍方面来看,组建了老中青有机结合的人学科学体系研究队伍。概括来讲,形成了以黄枬森、陈志尚、丰子义、韩庆祥、陈新夏等为代表的人学科学体系研究队伍,聘请了以王锐生、崔自铎、邢贲思、陈先达、陶德麟、陈晏清、孙伯鍨等为代表的人学研究学术顾问。从专业方面来看,一些高等院校设置了人学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专业,如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都设置了人学理论研究的博士研究生专业,开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方向,培养了人学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从成果方面来看,学术界加强了人学科学体系学术研究,打造了一批人学科学体系研究的学术精品。其中,涌现了如《人学原理》《西方人学观念史》《中国人学思想史》和《人学理论与历史》(黄枬森主编)、《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当代中国丛书》(韩庆祥主编)等人学科学体系研究的力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平台方面来看,中国人学学会积极发挥领航示范作用。中国人学学会开展人学基本理论和中外人学思想史的研究,探索建设人学的科学体系;关注当代人类实践,特别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有关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的重大问题;通过召开学术讨论会,重点围绕“人学与现代化”“人学与全球化”“人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与人的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发展”等关涉人学科学体系和重大社会问题的议题展开探讨,这对于引导学术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帮助人们解疑释惑起着积极作用。此外,还有各类报纸刊物举办的各种人学问题的探讨、人学问题研究的网络平台也在积极宣传人学思潮。报纸刊物方面,如“人学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年第1 期)、“跨世纪的主题:人学与哲学”(《江海学刊》1996 年第1 期)、“时代与人学笔谈”(《学术月刊》1996 年第4期)、“人学何以可能”(《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人学讨论笔谈”(《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时代课题与人学研究”(《光明日报》(2017 年9 月18 日第15 版))等;网络平台方面,如“人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人学理论研究”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在不断为人学思潮增添动能,推动人学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三、人学思潮与全球化

人学思潮是关注现实问题的,全球化问题是人学思潮的一个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即从人学视域中探究全球化问题。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的实践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市场开启了全球化,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世界市场促使人跨越地域性、民族性的局限,走向了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也成为了世界性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发展手段更加高超和多元,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等日益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这说明全球化越出了经济范畴的限制,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全球化思潮,“全球化作为一种观念的时代已经到来。”②[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人学思潮作为全球化思潮的一种,也经历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挑战,也面临着发展机遇。人学思潮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全球化思潮的一个表征,全球化思潮与人学思潮并存于人类社会发展构成中,并相互作用。随着全球化思潮的发展,人学思潮在内容、形式、话语等方面也发生着变化,其中以人的发展为主流的人学思潮,对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最为深远。从1990 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发布《人类发展报告》及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其中,“人类发展指数”报告主要体现寿命与健康、受教育程度以及生活质量三个基本人类发展指标。2000 年,联合国首脑会议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积极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2011 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发布,指出“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③《中国的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1年9月7日。。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探索是全世界的一个基本共识,由此所形成的以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为重大使命的人学思潮也正式积极融入到了全球化思潮的大趋势中,成为推动全球化思潮发展的一种新的动能。

全球化发展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气候破坏、生态破坏、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等复杂的形势,发达国家从中受益最大,有些国家通过对他国进行资源掠夺、政治绑架、话语强权等方式转移国内矛盾,显示出了全球化的负效应。而全球化负效应的原因与人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有着重要的关联。人学思潮中的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是一体的,人的发展是人学思潮的根本价值取向。人的发展理念和方式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和谐、共同发展为价值追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等诸关系的和谐发展,在这种和谐发展的进程中,要构建人的发展的共同体,即摆脱个体发展的利己性和逐利性的局限,走向共同体发展的康庄大道,在共同体发展中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人学思潮的人学范式生成

随着人学思潮的蓬勃发展,人学思潮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不仅使人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为人们思考人生与发展提供了一把重要的评价尺度,即以人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问题的分析范式和理路框架,从人学视角来观察和分析人们所遇到的生活问题。人学理论还被广泛应用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去,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劳动教育、生命教育、价值教育、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等方方面面。人学思潮的评价功能主要表现为人学世界观和人学方法论。从人学世界观来看,唯物史观是指导人学问题研究的总理论,人学世界观正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立足人的发展问题的长期实践构建起来的一套观察和分析人的发展问题的人学观。也就是说,以人学的尺度来评判人的发展问题,主要考量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取向是不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尺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不足取的,也必将会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同时还坚持以人的发展来作为改造世界以及处理人的社会关系的尺度,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来指导人的认识和行为。从人学方法论来看,人学世界观确保人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以人学的方法来采取具体的步骤、策略、环节等内容,来努力达成预期目的。人学方法论在对社会的公平正义、财富分配、权利责任、生态环保等方面起着一定的方法指导作用,是对人学世界观在人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可接受性、可推广性等特点,成为公共决策的一种重要理论参考。

人学世界观和人学方法论是人学思潮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评价功能的诠释。随着人们的生活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拓展,以及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人学世界观和人学方法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人学世界观和人学方法论构成了人学范式,既作为理论研究的一种学术范式,也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实践范式。这种人学范式包括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等促进人的发展的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特别是在人类遭遇到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第一位的,保全人的生存和促进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这种理念的广而告之和深入人心也体现了人学范式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人学思潮在抗疫中得到了深刻体现。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被提到了最高位置,人民至上、健康至上等都是人学范式的具体应用。人学思潮早已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神秘“物件”,而是融入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平凡“朋友”,人学思潮的凝聚力、价值力、情感力、发展力等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这也是人学思潮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普遍认同的原因所在。

五、人学思潮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①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一种新的全面系统的思考,这里面彰显着深厚的人学思潮,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新的形势和环境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何去何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新的道路在哪里。这种基于人学范式的思考,是一种理性的富有人情味的思考。地球村居民只有合作起来,才能够发展起来,那种单打独斗和霸权逻辑是行不通的,也必将遭到人类的唾弃,而作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人学思潮的确是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行动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理念或思潮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誉,在抗疫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所诠释的那种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大担当、大作为,正是人学思潮所内蕴的那种人学价值。国内外学术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予以高度关注和跟踪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也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必须采用的治理观。”①孙福胜:《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理论探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之所以能产生广泛影响,在于其全面而透彻地阐释了世界各国从经济基础到外交政策的各个方面”②罗思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破解全球性问题最透彻的阐述》,新华网,2018-04-10,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4/10/c_129846887.htm.,“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学思潮的新发展阶段的一种新形式,是一种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观的应用需要全人类精诚合作,共同建设属于全人类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协同奋斗来实现全世界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观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的、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21 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引领着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气象。”③孙福胜:《“后疫情时代”更要积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观》,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07-13,http://www.cssn.cn/index/skpl/202007/t20200713_5154193.shtml.人学思潮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认知和理解现时代的人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诠释范式,即要在共同体的框架下来对人的发展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评判,以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共识目标,进而采取有效方法来推动人类社会行稳致远。

人学思潮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的,在不断促进人的思想解放中,在不断推动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中描绘出了一幅壮丽景象。坚持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社会生产力,激活社会活力,促进共同富裕、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人都能够有所作为、为公奉献,让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让人类共同家园更加幸福美好,这是其孜孜不懈的追求。同时,人学思潮作为中国学术界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正激励着更多的有志之士努力去开辟更加广阔的视界,去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人学思潮全球化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北人学没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全球化陷阱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