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防疫物资出口问题及应对措施探究
2020-03-02陈柯先
◇陈柯先
随着全球新冠疫情严峻形势的不断升级,中国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产能的不断释放,在国内供给相对平衡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探索尝试抓住国际市场需求契机,扩大防疫物资出口。从海关统计的数据来看,今年3月下旬以来,出口疫情防控物资增幅比较大,从3月1日到4月4日,全国共验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资价值102亿元。主要包括口罩约38.6亿只,价值77.2亿元;防护服3752万件,价值9.1亿元;红外测温仪241万件,价值3.3亿元;呼吸机1.6万台,价值3.1亿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284万盒,护目镜841万副。从贸易方式情况看,一般贸易约占83%,价值为85.2亿元。截至4月4日,已经有54个国家(地区)以及3个国际组织和中国企业签署了医疗物资商业采购合同,另外还有74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正在与中国企业开展商业采购洽谈。
1 辽宁省防疫物资出口现状
目前,我省口罩生产原料熔喷布及医用防护口罩较为紧缺,一次性医用和医用外科口罩及民用防护口罩相对宽松,隔离衣、防护服等生产能力和供给情况相对充足,具备一定的外销空间。根据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省国际投资和贸易促进中心结合国内国际疫情形势变化,分批累计整理出我省76家企业共计97项产品信息以及8家外贸代理公司相关信息,形成辽宁省新冠肺炎防疫物资出口企业信息及产品名录并动态发布。编制《防疫物资出口注意事项》并印刷成册,搭建了防疫产品综合服务平台,协同推进海外需求信息与省内相关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高效对接。已帮助多家生产企业实现与德国、韩国、比利时、波兰、罗马尼亚、乌干达等地采购方达成协议、签署订单。同时,中心还为省内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积极帮助省内口罩生产企业对接生产原料供应方;协助生产企业办理进出口经营权、联系贸易代理公司等。截至到4月2日,全省出口到意大利、匈牙利、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口罩3100万片,防护服148.6万件,呼吸机978台等。已有部分订单排到12月份等,订单数还在快速增加。
2 辽宁省防疫物资出口面临问题
2.1 标准未与国际接轨
因国情不同,致使中外防疫物资的质量标准、使用习惯等存在差异。比如,前一阶段中国出口荷兰的一批用于个人防护的非医用口罩被分发给了当地医院使用。虽然面对严峻的防疫形势,欧美国家放宽了一些必要市场准入条件,但均为应急措施或应急建议,实质上并未放松具体技术要求及标准,且同时强调了市场抽查和处罚的后续监管力度。如欧盟和美国在CE认证和FDA注册方面发布了紧急准入政策,但由于国内部分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不具备出口海外目的地的相关认证,中国部分标准未与国际标准接轨,辽宁省部分口罩、防护服等生产企业面临着因标准不同而难以入境的局面。
2.2经营和管理理念滞后
当下医用防护口罩等防疫物资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其他多数防疫物资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这种卖方市场条件下,只要有商品且质量过关、价格便宜,就不愁在市场上找不到销路,有许多商品都是顾客上门求购,企业以产定销。企业未能将自身置身于国际贸易大环境,经营和管理理念停留在集中力量扩大生产、降低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来获取更多利润,以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为存在条件,不去注意产品的质量细节,放松了防疫物资经营和出口质量关,出现质量把控不严、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不仅会造成因防疫物资被退货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防疫物资出口数量和国际信誉。
2.3 生产经营过程管理不到位
近期我国出口的防疫物资频频爆出质量问题,遭到多国投诉。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面对疫情,匆忙转产,缺乏防疫物资生产经验;有的是新上设备,调试不到位,设备运转不畅;品牌优势尚未建立,缺乏做自营出口贸易的经验,等等。上述问题,辽宁的生产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立足长远,精益求精,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积极打造企业、产品品牌,进一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是我们防疫物品生产企业必须通过的“关”。这是当前防疫物资出口工作的必要,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2.4 出口渠道不宽,方式不够灵活
在调度和组织生产企业出口信息时体会到,辽宁的生产企业还缺乏在真正的市场环境下拓展出口渠道的能力。目前的市场现状,一是欧盟成员国官方可以采购没有CE标志的防护产品供医护人员使用,但不能进入常规销售渠道并提供给其他使用者,虽有一定量的需求,但我们的企业对接不上。二是单打独斗的多,未能有效发挥综合贸易服务商的客户资源优势和出口渠道优势。三是集中研究了一般贸易方式,未能与各大电商平台的实现第一时间的对接,发挥好跨境电商的作用。四是我们的一些厂家缺少出口欧美所需的CE认证、FDA注册等必要资质,缺乏对防疫物资出口的物流、清关绿色通道等必要环节缺乏了解。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防疫物资出口数量和规模。
3 辽宁省防疫物资出口应对措施
3.1 对比各国准入标准 加强对出口产品引导
近期欧美等国家地区陆续发布防疫物资监管的临时或紧急措施,放宽部分防疫物资准入要求,只要达到欧盟技术法规要求,可在一定期限内在欧盟市场上销售,但要确保认证工作继续完成。美国疾控中心(CDC)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当N95口罩供给不足时,七个国家和地区标准生产的口罩可作为替代品,其中包括按中国GB 2626-2006执行标准生产的四个口罩型号。基于这样的机遇,省国际投资和贸易促进中心根据疫情防控和保障出口医疗器械质量的需要,加强了对相关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引导,强化企业产品标准首先应先达到国标,然后尽可能符合国外相关地区标准、认证,并会同省商务厅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了我省新冠肺炎防疫物资出口企业信息及产品名录并动态发布,指导出口企业健全出口产品手续,以保证出口过程顺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抢抓机遇,努力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为实现其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通过各种认证和标准,实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准入的技术壁垒。面对当前全球突发的新冠疫情,国家商务部等部委发布系列公告,强调把控出口防疫物资质量,维护国家信誉。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引导企业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体系,保障出口防疫物资质量,整治生产质量不达标、假冒防疫物资等行为,维护好出口防疫物资质量和信誉。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企业按照中国的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生产合格产品,通过积极的宣传、推介,把中国的认证体系和标准推向国际,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实现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3.3 多部门联动,加大出口防疫物资质量监督
防疫物资出口事关国家形象,容不得丝毫懈怠。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既可能对其他国家防疫工作造成不利,也可能使我国支援全球疫情防控的努力受损。因此,必须要以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操作,确保出口防疫物资质量;特别是企业要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守住质量底线,相关物资采购、验收、运输等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质量标准操作,绝不能轻易放过质量不达标产品;省中直职能部门要形成联动机制,针对防疫物资出口质量强化监管执法,消除可能存在的管理盲区,以更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努力实现出口防疫物资“零差错”目标。
3.4 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冠疫情防控的紧张状态,各国对防疫物资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我国作为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防疫物资的出口大国,体现出了大国应有的担当与责任。辽宁省作为防疫物资生产及出口的重要省份,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防疫物资的生产企业想要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省直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规范企业经营模式及经营理念,在遵循国际准则、国家法律及地方性政策的同时,推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国家荣誉,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双赢。
3.5 拓展国际市场,为出口防疫物资打开“绿”色通道
省国际投资和贸易促进中心作为我省新组建的外经贸服务机构,将致力于整合资源,促进我省防疫物资的出口。一是帮助企业自营出口;二是帮助企业寻找代理,通过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代理出口;三是对接驻外使馆经商处、国外以及驻华商协会等机构,打通出口通道;四是为出口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做好出口资质、出口标准、产品认证、出口程序、出口政策解读等政策咨询服务。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给防疫物资出口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在市场需求膨胀,抢抓扩大出口机遇的同时,如何强化出口防疫物资质量安全监管,避免出口不合格防疫物资,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强化综合监管,发挥政府组织、协调、监督、服务职能作用,通过建立协调机制、搭建服务平台等具体措施,促进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扩大出口。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要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转变观念,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标准把控,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出口更多的、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