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优化分析
2020-03-02王宜斌高贵芳
王宜斌 高贵芳
(1.临沂市兰山区自然资源局,山东临沂 276000;2.临沂市土地整理中心,山东临沂 276000)
耕地质量的变化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工作者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结果,通过有针对性地控制人类活动,能够准确、高效地治理受损耕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保障粮食、生态的安全,因此,工作者要深入分析质量评价优化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耕地质量评价水平,增强土地整治工作效果。
一、评价优化意义
在人类的生活中,耕地作为满足其粮食需求的重要资源,人们对耕地质量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从高产,转化为稳产、健康等综合方面,同时,耕地的质量也与国家粮食生产力直接相关,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耕地的需求,增强国家的粮食生产力,研究者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耕地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改善,确保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人们的需要,为土地整治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工作参考,促进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可持续优化发展。
二、评价优化过程
1.理论框架设计
耕地质量评价耕地质量评价主要是指对耕地综合情况的评估,意在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依据,因此在质量评价优化设计中,研究者需要结合具体的土地整治工作,来优化质量评价体系,保障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效用。一般来说,人们经常会采用完善基础设施、培肥、土地平整、深耕等土地整治操作,来改善耕地质量,因此从宏观角度上来看,耕地的配套基础设施,如道路、灌排等设施的完整性和使用性能,都应当纳入评价标准体系中。从微观角度上来看,由于耕地的肥力、浇灌用水的质量、空气质量等自然因素,也会对耕地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上述因素也应当纳入到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考量中。基于此,在此次优化设计中,研究者选取了土壤特性、地学特性、耕作条件、生物特性、健康状况这5个要素,作为质量评价体系设计的理论框架。
2.评价内容
所谓耕地质量评价,实则是对耕地的周边生态环境、气候温度状况、土壤状态以及农作物生长因素进行评判,并由调查到的相关参数对农作物的生长状态进行预判。进行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之间存在较多的重合与限制,需要灵活运用相关评价因素,对能够反映耕地地力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即可有效的完成对耕地的评判工作。耕地质量评价通常根据对下面几个因素进行评判:
(1)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对于农作物种植有较大影响,通常可以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其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灌溉排水设施是否完善等。
(2)差异因素:由于所评判地区面积较大,差异因素则可以作为耕地质量直接评判标准。耕地差异性调查相对与主要因素较为简单,在评判地区直接将土地坡度、土层厚度、进行对比,即可完成评判工作。
(3)稳定因素:此因素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稳定因素即可作为评判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该因素主要有土壤中的含碳有机质、土壤结构、土地肥力等要素所组成。
(4)现实因素:因各地区耕地之间差异性较大,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影响耕地评价的现实因素进行参考。现实因素主要有考察当时的天气情况、季节原因等。因此,在进行土地质量评价时,需要将各种因素有机结合,灵活使用。
3.指标体系设计
指标体系设计是指综合实际情况,基于上述得出的5个评价要素,设计评价指标,以便于将耕地质量以全面、详细、量化的方式,呈现给土地整治工作者。在地学特性评价指标选取上,研究者考虑到其静态属性,选取了田面坡度、地貌类型这两项评价指标。而土壤特性作为一项极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动态指标,研究者根据现行的质量标准、规范,设置了土体结构、土壤养分元素、土壤PH等9项评价指标。此外,研究者通过参考农田建设标准,针对耕作条件这一评价要素,选取了田块状况、排水条件、田间道路通达度等8个评价指标。在健康状况方面,鉴于当前人们对耕地土壤的要求,以及土壤受污染状态,研究者采用了有益微量元素、重金属污染、灌溉水环境质量这3项指标。对于生物特性,结合常规因素,研究者设立了土壤微生物碳、土壤蚯蚓这两项指标,实现了指标体系的设计。
4.评价方法设计
评价方法作为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水平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效用,因此研究者需要充分整合原有的评价方法,并针对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的需求,进行方法的优化设计,提高耕地质量评价效果。在评价方法设计上,与早期的定性评价不同,目前的评价方法更强调定量化,并已经逐步从早期的主观性评价转化为基本定量化或半定量化的评价层面上,因此研究者基于耕地系统的非加和原理,及其限制性,结合当前耕地质量评价优化趋势,构建了优化评价方法。该优化方法主要分三个步骤,首先使用加权求和法,来计算耕作条件、耕地土壤性状、地形特征这几项条件指数。其次,采用1+X模型算出生物特性、健康状况系数。最后,将之前得出的耕作条件、土壤性状、地形特征这几个条件指数进行加和与修正,继而得出耕地质量指数[1]。
5.数据收集与处理
耕地土壤实际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保障耕地质量评价准确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者通过优化数据收集与处理环节的设计,能够提高评价体系的整体运作效果,为后续的土地整治工作奠定基础。在数据收集中,对于需要测量的数据,研究者将样品的采集方法设置为了均匀布点模式,并构建了一个融合土壤肥力状况、土壤类别等多个考虑层次的采样点选择方法,同时将采样点的挖方尺寸设计为60×60×20cm。针对其他无实地测量需要的数据,研究者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土壤图等权威性资料,作为数据来源。在数据处理方面,研究者选用了“以点带面”的方式,将点位性状赋值给评价单元,实现了数据处理,使质量评价操作更加简洁、准确[2]。
三、结果分析
经过试点应用后研究者发现,基于该优化后质量评价体系所得出的量化数据,相较于常规评价数据更具针对性,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指导。借助该评价体系,土地整治工作者已经完成了北冷乡、赵堡镇等五个试点乡镇的土地改良,并且取得了优质的效果。根据耕地土壤监测资料可以看出,利用该耕地质量评价体系,耕地整治工作可以达到2.39~35.18的耕地质量指数提升,因此,可以认定,经过上述优化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结论:综上所述,研究者基于土壤特征、耕作条件、土壤特性、生物特性、健康状态这5项要素,实现了对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并在后续的土地整治应用上取得了优质的效果,但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验证和优化,确保该指标评价体系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