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有温度的教育”扶志扶智
——“最美教师”刘秀祥先进事迹

2020-03-02朱世瑾

理论与当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望谟县资助师生

王 凯 朱世瑾

刘秀祥,1986年生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新屯镇弄林村,现为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2009年其“千里背母上大学”事迹经山东省推荐,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荣誉称号。2012年9月,他放弃山东高薪工作返回望谟县教书育人,持之以恒以“有温度的教育”精准扶志扶智,先后获得“贵州省青年五四奖章”“大孝贵州模范”“中国好教师”“全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

一、背母求学,读书渡已

刘秀祥笃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4岁时其父病逝,哥姐相继离家,母亲受刺激患上间歇性精神疾病。从小学三年级起他就自己种庄稼、蔬菜,在与母亲相依为命中苦读,小升初以全县第三名考取望谟县重点中学,与母亲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搭一个草棚居住,靠捡废品、打零工等维持生活。高中带着母亲到安龙县就读,租下农家闲置的猪圈当家,继续打零工、做家教维持生计。2007年第一次高考,刘秀祥因病发挥失常以6分之差落榜,他告诫自己“当你在抱怨自己没有鞋穿的时候,回过头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随后他带着母亲到兴义市复读,2008年考入山东临沂师范学院(现山东临沂大学),继续背母求学。大学期间,他谢绝学校和社会大部分资助,继续边上学边打工,还资助3名在中学时一起捡垃圾的伙伴上学,其中两人考取了大学。2012年,刘秀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被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受其影响,其所在班30多人考上研究生。

二、不忘初心,返乡渡人

唤醒迷茫者的梦想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让生养自己的大山好起来,刘秀祥矢志不渝。品学兼优并已是“网红”的刘秀祥大学还未毕业就被多家实力企业以丰厚待遇挽留。刘秀祥也希望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生活,大学期间就在山东一家保险公司兼职,还做上了公司的管理岗位。得知当年一同捡垃圾的妹妹辍学后,刘秀祥以国家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的方式回到望谟县任教,计划干满三年再回山东。三年支教期满后山东仍为其留着岗位,但望谟依然还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面对家长和学生一双双期待的眼睛,刘秀祥感到,一个人好不算好,让更多的孩子读书渡己,并相信奋斗的力量,生他养他的大山才会真正走出贫困,他决定留下来继续教书育人,用思想和行动去影响更多人,感染更多人。

三、乡村助学,滴水穿石

以己之力积聚爱心力量,把山里贫困的孩子唤回校园,是刘秀祥成为渡人者的第一件事。正式上班前,他花1800元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走访了50多个学生家庭。从2012年至今,刘秀祥一个一个的村庄走访,一个一个的学生家访,骑坏了八辆摩托车,多次摔伤。同时,他发起助学走乡村行动,联动爱心企业和人士捐资。他专门建立资助对接档案,对资助者予以考察,对受助者予以管理,以全程跟进形成较为稳定的一对一资助体系,让贫困学子走出困境。受他的影响,他大学兼职的单位、同学以及曾经资助过的学生都参与到这一体系中。如一名在新疆当兵的学生万小忍每月都把津贴用来资助学弟学妹。2012年至今,他演讲1100多场次,听众累计超过百万人,共牵线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近1900人,受助学生中已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会继续得到资助。他自己也把工资的一半用在捐资助学上。至今,刘秀祥住的还是学校的公租房。

四、保持温度,扶志扶智

用爱唤醒梦想,以德育养人格,给学生自信自强的信念,让他们学会爱,并将这份爱传递下去,以打牢他们做人的基石。刘秀祥执念于心并以此渡人,继续渡己。

一是装满一桶水,在“知行合一”中孜孜求索。刘秀祥在实践中强烈地感到,未来的中国就在今天的课堂,越是偏僻的地方越需要优秀的教师,更需要优质的教育。而教师怎样,学生就怎样。为给学生装满“一碗水”,工作4年后,他又挤时间读完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把德育教育和贫困山区学生的教育管理作为研究课题,在实践中深入探索。

二是成为一束光,温暖和点亮学生。望谟县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县,稍好的生源都去了周边市县,刘秀祥执教的班级也是学校的差班之一。因疏于管教,学生学习基础差,普遍自卑厌学,不少贫困家庭的学生在辍学的边缘。他告诉自己“要想办法在黄泥地种出优质大白菜”。初到望谟民族中学,刘秀祥就干起班主任的活,做学生的家长和朋友,给每人制定成长计划并签协议,把教室当家,把自己的宿舍变成学生的营养食堂,去学生租住房看他们,一起早读,争分夺秒给学生补基础知识,坚持每周给同学们买牛奶和水果,适时给有进步的学生奖励。这一年,所带班的成绩大幅度提升。第二年,刘秀祥成为望谟民族中学的一名班主任,接手的班有47人,但学生学习基础都较差,面对如此现状,他坚持“一个都不放弃、一直都不放弃”,凭借对学生的深切了解和关爱,激发学生对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中重拾信心重塑梦想,“像‘老班’一样奋斗”成为学生的自觉。该班47人全部考上大学。从返乡至今,刘秀祥共当了7个班的班主任,最多时1人担任3个班的班主任。395名学生除57名上大专外,其余都考上了大学本科。考上大学的,每到假期都要回来集中交流。其所带学生皆健康成长,至今没有一人走上歧路,没有一人有心理疾患。有近半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返乡,成为望谟的建设者,其中望谟县职业学校的80名教师中就有36名是他的学生或受过他影响。工作特别“卖命”是其走上工作岗位学生的共同的特点。许多当时的差生也愈来愈彰显成长后劲。如学生哈应妮中考只有105分,对未来很迷茫,没有动力。在刘秀祥的帮助下坚持下来,考上了山东德州学院音乐本科,参加山东卫视的《我是大明星》栏目,走进了决赛。学生罗松考上贵州民族大学后,自己成立公司,组建团队助力脱贫攻坚,“栗在贵州——黔西南州望谟县产业脱贫的一栗良方”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铜奖。

三是植根一棵树,摇动一片林。刘秀祥在引导贫困生和差生转变的实践与探索中,进一步认识到教育才能斩断代际贫困。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失去的不仅是他们和他们下一代的未来,贫富差距和人文素养差距的拉大,还会造成这些孩子未来对社会的仇视。2018年,为进一步推动全县教育更好发展,望谟县新组建实验高中,县里非常重视该校的班子建设,于是刘秀祥成了该校副校长,他坚信“厚德重智德育先行”更能促进学生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在他的建议下,学校立下“立德尽责求是笃行”的校训,按照“人性化:价值引领—文化滋养—品格锤炼”模式,着力构建德育场域,在师生心中种下“责任·拼搏”的种子,夯实师生共同的道德基础。以骄子论坛、主题班会、校园广播、校园短片等奋进之声常态化,营造以奋进促学校发展的氛围;以师生篮球赛、“我为老班点赞”等师生互动常态化,强化师生共同的团队意识;以“青春远足”“黄金60秒”以及舞蹈、滑板等文娱及社团活动常态化,强化学生自主体验;以“金手指”理发队、建立劳动积分等自我治理常态化,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意识;以“青蓝工程”结对互助常态化,促进老师自身的学习提升;以传统文化熏染常态化,增强师生“中国人”的自豪感等。学校师生齐心协力,躬身融入望谟县“以教育扶贫拔穷根”的史诗中,正以奋斗激情书写教育扶志扶智奋斗新篇。

猜你喜欢

望谟县资助师生
田野里,丰收忙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贵州省望谟县纳郎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研究
望谟县委离退局、老年大学到蔗香镇新寨村张贴帮扶公示牌
麻辣师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望谟县重访革命遗迹传播红色经典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