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舞蹈发展路径探析
2020-03-02张文龙
■ 张文龙
民族舞蹈是中国舞蹈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有着舞蹈艺术本身的共性特征,可以通过舞者肢体上具有节奏韵律的不同表现,用抑或柔韧、抑或阳刚的舞蹈语汇去达到叙述情境、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的目的。同时,民族舞蹈也有着自身独有的审美特征,在表现的形式和风格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彰显了各民族文化的特色与风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形式“多元化”的趋势愈加迅猛,民族舞蹈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如何充分发挥民族舞蹈的优势,更好地去发展它的未来,已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深挖地域性
民族舞蹈的形成是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某一个具体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民族舞蹈的风格化和成熟度,因此地域性是民族舞蹈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比如藏族舞蹈中那种连续不断、步伐细碎、频率较快的动作,以及身体动作上较为规律的颤动和弓背屈伸间的无缝切换,在松弛中将西藏地区的惬意和美感展现得活灵活现,有着明显的西藏地域特点。再比如从最古老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东北秧歌,它的表演形式较为简单直接,一直以来,载歌载舞、唱跳结合始终是它的标识。东北秧歌巧妙地运用颈、腕、腰、胯、臀的翻动和扭动,构成舞蹈姿态的曲线美。动作开阖幅度较大,能够充分表现出东北女性泼辣豪爽却不失妩媚的特点,以及东北男性质朴粗犷又充满阳刚之气的性格。由此可见,不同地域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与孕育它的土地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民族舞蹈要想被更多的观众所喜爱,进而走向更为宽广的道路,就一定要对地域性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挖掘。因为地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地域的人民都有着不同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尽管地域文化有着各自根深蒂固的属性,但从发展的态势来看,地域文化也是动态行进的。比如,法舞《羌姆》历史上始终坚持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原则,但为了适应新时代宗教与世俗关系的改变,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就将它和民间歌舞放在一起表演了,提高了藏舞表演的娱乐性和大众性。
二、强化民族性
民族性可以说是民族舞蹈诞生的源泉。一个民族最为原始、最为典型的特性在其民族舞蹈中都能找到根源,还能窥视到以此为基础的艺术化变型展示。这也是很多即使不了解民族舞蹈常识的观众,在听到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在看到舞蹈动作开始的瞬间,便能立刻判断出这是哪一个民族的舞蹈的根本原因。比如,欢快的俄罗斯舞蹈,含蓄的日本舞蹈,狂欢似的巴西桑巴舞……在这些辨识度极高的民族舞蹈身上都打着强烈的民族印记,同时也饱含着极具民族性的情感表达。从我国来说,随着业界舞蹈观念的更新和舞蹈本体意识的觉醒,我们的民族舞蹈更加侧重于塑造真实而鲜活的舞蹈意象,在抽象的舞蹈意象中浓缩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民族性格。简言之,我们的民族舞蹈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处精致的舞蹈编排无不透露出专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积淀。举一个最易于被理解的例子,傣族的“孔雀舞”那优美的“三道弯”造型,将孔雀的各种姿态模仿得惟妙惟肖,更让观众记住了舞蹈所反映出来的傣族人民的善良勤劳,还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那份恬静与美好。这也是应在民族舞蹈中不断强化民族性的道理。
三、提升技巧性
无论是地域性还是民族性,无论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个性的抒发,归根到底都离不开舞蹈艺术的呈现,更离不开舞蹈技巧的运用。舞蹈技巧是蕴藏在舞蹈的律动中,隐藏在舞蹈的情节中的。合理运用高超的舞蹈技巧,可以使舞蹈作品拥有更丰富的内容与内涵,更具创造力与吸引力,同时也可以使观众拥有最佳的视听体验,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之所以说民族舞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在于其技巧的不断提高与更新。只有不断提高舞蹈的技巧性,才能实现舞蹈动作的创新、舞蹈节奏的转变和舞蹈队形的别出心裁,才有诞生新的民族舞蹈样式的可能。舞蹈和所有的艺术门类有着相通之处,即它虽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但它仍然归属于世界舞蹈体系的范畴,对舞蹈技巧提高的追求是民族舞蹈终身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