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对鲁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运用
2020-03-02李雯靓
■ 李雯靓
自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以来,音乐符号就已经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之中。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语言方言等。民族声乐演唱同样如此。对于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说,一提起民族声乐并不陌生,民族声乐作品种类繁多、百花齐放、唱法多样。其中鲁艺音乐在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民族声乐演唱学科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一、民族声乐的历史发展进程
顾名思义,民族声乐就是借鉴西方科学的演唱技巧并结合本民族的语言和音乐元素创作出来的一种科学而又独特的演唱方法。鲁艺音乐在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的发展和创新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学科的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民族声音的历史进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诞生阶段
从1938 年延安鲁艺成立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萌芽发展阶段,延安鲁艺的音乐家们逐渐认识到了中国民族声乐这一中国大地上特有的学科。
早在1938 年之前,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就已经出现了《大刀进行曲》(1933)、《义勇军进行曲》(1935)、《松花江上》(1936)、《游击队之歌》(1937)、《太行山上》(1938 年冼星海改编)等一批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1942 年5 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从此以后,延安鲁艺的歌曲创作也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民族歌剧《白毛女》、秧歌舞《挑花篮》的插曲《南泥湾》等这些民族声乐作品都成为了延安鲁艺的经典教材,为广大鲁艺师生指明前行的方向。随着延安鲁艺的师生积极参加八路军,很多由他们创作的歌曲传遍了抗日战场。
2.探索阶段
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之前,中国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们一直致力于归纳、探索、研究和丰富民族声乐演唱学科。在这一时期里,沈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著名作曲家李劫夫创作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以及后来的红色经典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作品。这些民族声乐作品在那个时期红遍祖国大地,一直到今天依然经久不衰,可见红色歌曲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3.发展阶段
从1966 年“文革”开始到1978 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们通过实践,在民歌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唱法来发展壮大民族声乐学科,不断地传承和创新鲁艺音乐文化。这个时期出现了《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等众多的红色歌曲。
4.创新阶段
从1978 年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学科已趋于成熟。歌唱家们在民族声乐演唱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前进,这一时期出现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清唱剧《遮不住的青山》等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作品。
经过历史的洗礼,鲁艺人跟随时代变迁的节奏不断创新发展民族声乐,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砥砺前行。
二、民族声乐作品在鲁艺音乐文化的创作和传承中的突出贡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学科也是如此。作为延安鲁艺精神的传承者,沈阳音乐学院的艺术家们创作出了一批经典的音乐作品。本文以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和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例来进行浅述。
1.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
歌剧《星星之火》诞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由沈阳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李劫夫创作,并于1950 年12 月由东北鲁迅文学院首演于哈尔滨。该剧主要讲述了东北抗联的故事。东北抗联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长达十四年之久,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抗联英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烈士都已成为东北抗联永恒的红色记忆。为了讴歌东北抗联不朽的历史功绩,李劫夫院长和著名剧作家侣朋一起寻访东北抗联的足迹,到东北抗联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去体验生活,经过一番艰苦的创作,著名的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诞生了。在这部歌剧中,《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成为最经典的唱段,为广大民族声乐爱好者们所喜爱。
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在创作技法上大量运用了东北民间的音乐元素,以此来展现东北地区的抗战背景。同时,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歌颂了东北抗联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民族气节。从这个意义上讲,沈阳音乐学院继承了延安鲁艺创作红色作品的传统,传承了延安鲁艺的红色基因,对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5 年10 月31 日,沈阳音乐学院重新排演的经典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在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上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11 月4 日,该剧登上了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2017 年,该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金项目。当年,著名歌唱家刘辉教授以其精湛的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和深厚的舞台艺术造诣,生动地演绎了这部歌剧中的“老李头”,为该剧增添了全新的艺术魅力。
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与《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洪湖赤卫队》被文化部评为五部经典民族歌剧之一。弘扬鲁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民族声乐演唱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掌声。
2.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一提起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那耳熟能详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便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这首创作于八十年代的爱国主义歌曲,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并于1985 年由李谷一首唱。这首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唱。曾经是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的秦咏诚深知,传承鲁艺的精神就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来创作音乐作品。而这样的音乐作品既要体现出时代前进的步伐,还要传承鲁艺的爱国主义精神,于是诞生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描绘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将人们的爱国情感融入到优美的旋律之中。李谷一运用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和通俗歌曲的演唱语气相结合的形式演唱,声音甜美流畅、亲切自然,深受老百姓喜爱。当时的人们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用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居然还能演唱出这样的作品啊!这就是民族声乐演唱在不断创新中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这首声乐作品也因此成为了八十年代最突出的印记之一。即使到今天,人们仍然会被那动听的旋律和民族声乐演唱展现出的魅力所感染。正是因为秦咏诚院长特别注重对延安鲁艺精神的传承,所以他也成为了那个年代比较高产的作曲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鲁艺精神,赋予鲁艺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是我们新一代鲁艺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三、民族声乐在鲁艺音乐作品教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与体会
1.民族声乐在鲁艺音乐作品教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民族声乐演唱的方法非常系统、科学,学习民族声乐的演唱者除了需要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了解气息的支撑与歌唱位置的相互关系,还要进行语言、咬字等方面的训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鉴于我国民族声乐借鉴的音乐种类众多,如民歌、戏曲、曲艺等,这就需要演唱者查阅大量的资料,阅读大量的书籍,以此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这对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大有裨益。
在教授鲁艺音乐作品时也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以及情感变化等方面的内容。然后根据对这首作品的了解,并结合自身的感悟,准确地将鲁艺经典的红色音乐作品传授给学生。
在创新运用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定要不断努力学习当今时代最为先进、科学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在继承传统音乐演唱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例如歌曲《黄水谣》,演唱者运用科学合理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使整体的声音处理更为圆润,高音的处理也更加饱满有力,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2.作者在演绎鲁艺歌曲时的亲身体会
笔者认为,鲁艺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的经典歌曲,是因为抗日战争是那个时代的主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换言之,无论音乐艺术还是美术艺术,从那时起就已经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有力武器。从鲁艺时期所创作的歌曲作品来看,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抗日热情的作品众多,如铿锵有力的《游击队之歌》、波澜壮阔的合唱《太行山上》、交响乐般的《黄河大合唱》,还有《歌唱二小放牛郎》《东方红》《南泥湾》《松花江上》等,其中很多作品都是运用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来诠释的。在演唱每一首鲁艺作品之前,演唱者需要深刻领会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将自己的感受与音乐相融合,以情带声,方能够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兄妹开荒》是一个经典的鲁艺时期的秧歌剧音乐作品,也是秧歌运动中产生的第一个秧歌剧。在演唱这个作品时,要注意将诙谐幽默的剧情与陕北韵味十足的曲调结合起来。整个作品要求演唱者载歌载舞,既要有舞台形体表演还要始终保持民族声乐演唱的状态,同时还要注意咬字清晰、气息流畅、支点统一,进而达到将声与情有效地融入到作品之中的目的。做到了这些,就能够较为准确、完整地演唱《兄妹开荒》这个作品了。
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是1938 年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倡导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学院始终以繁荣民族音乐文化、服务人民为己任,为国家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红色音乐作品。毛泽东同志曾亲笔题写了“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每当人们提起延安鲁艺,都会从内心产生对于那段红色记忆的无限敬仰。直到今天,沈阳音乐学院仍然本着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来实施教学工作,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爱国主义音乐作品。作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沈阳音乐学院的全体师生始终牢记自己的历史职责。
作为沈阳音乐学院一名民族声乐教师,我一直在鲁艺精神的引领下,以传承和创新当代音乐教育为己任,在民族声乐演唱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注释:
[1]1943 年4 月,鲁艺并入延安大学,组建延安大学文艺学院。1945 年抗战胜利后,鲁艺迁往东北。
[2]延安鲁艺(1938)在1945 年抗战胜利后迁往东北。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东北音乐专科学校(1953),并于1956 年正式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