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台表演中的“哭”
2020-03-02隋筱鸥
■ 隋筱鸥
一、何谓“哭”
1. “哭”的定义
哭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因痛苦或悲哀而流泪发声,如哭喊、哭泣、哭诉、哭腔、啼哭、长歌当哭等。
2. 舞台表演中“哭”的作用
“哭”是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也是演员在创作人物时候的重要手段。在舞台表演中,通过不同的哭泣方式可以区分人物的个性,反映出人物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在优秀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会更鲜活,矛盾会更激烈,哭也就成为了表演中常见且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在创作中影响“哭”的因素
1.规定情境与“哭”
规定情境是演员创作的来源和依据,想要在舞台上合理地“哭”也是离不开规定情境的。任何一个人物的情感都是在行动与规定情境的结合中产生的,规定情境并不是剧本中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演员的想象去丰满、补充人物的前景生活,才能让演员在合理的规定情境下抒发情感。
2.信念感与“哭”
信念感需要演员对剧情虚构的一切持有真情实感并真诚地相信。当我们在舞台上演哭戏的时候要充满信念感,在所体验到的人物的情感中去行动,从而进入“我就是”的创作状态。
3.人物性格与“哭”
在剧本中,由于每个人物的性格不同,其“哭”的表现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人物对客观事物在感情上的不同反应,主要是由于剧作家为角色设定的不同的经历、遭遇,以及家庭、社会、成长环境等因素而形成的。所以在“哭”的过程中,演员要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声音的特点去“哭”。
三、 如何在表演中正确地“哭”
首先,尽管在生活中我们的情感都是自然流露的,可是在舞台上表演“哭”的时候,就要分清楚我们是在扮演角色,而不是我们自己。这就要求演员要通过认真研读剧本,分析角色的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时将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不然就会使观众感到干枯、虚假,毫无感染力。
其次,要注意的就是“预判”。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尤其是情绪比较充沛的戏,需要不断地排练、反复地琢磨,演员预先有思想准备。这种有思想准备的表演,很容易使演员失去新鲜感和真实感,导致其缺乏创作的动力。《驴得水》中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曾说过,她在表演扇耳光的戏时,每一个耳光都是真扇的,就是为了突出面部表情中细微的变化,表现出大众之下被扇耳光的屈辱和不甘,使她真正与角色同呼吸、同命运。
最后,我们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一定要遵从内心,真听、真看、真感受。濮存昕老师在讲座《表演的禅意》中讲道:“老艺术家在舞台表演的时候,你感觉他在舞台上是在生活,而不是演戏,这才是表演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这个境界,在舞台上交流的时候一定要真实地交流,在表演“哭”的时候一定找到人物的心理依据,而不是直接去表演情绪。
在表演中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现在,我在接到一个剧本的时候,无论角色的大小,都不会在没有任何前提准备的情况下去演绎他。首先,通过搜集背景资料充分地了解人物,从各个方面分析人物性格,明确角色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模拟人物的前景生活。然后,与导演进行沟通和讨论,与对手演员对词,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最后才能开始进行初步排练。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语言的清晰度在舞台上是极其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哭的时候讲话通常都让人听不清楚。但是当我们在演哭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交流感,要把台词说清楚,不能因为哭就影响了语言的清晰度。所以在舞台上表演“哭”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换气的技巧,这是十分重要的。就像我们在唱歌的时候要掌握合适的换气点一样,在表演“哭”这种情绪,并且要说台词的时候,要事先分析好台词,在不破坏台词本意的情况下找好气口,利用抽泣的时机进行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