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基地传播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2020-03-02佳,李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22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科普公众

陈 佳,李 娜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074)

0 引言

科普基地是指依托科普专业设施,通过开展科普活动,为公众提供科普公共服务的机构,是聚集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科普基地是科普工作的重要支撑,是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天津市动员各部门、各区以及有关单位积极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并在设施开发、科普导览系统和参观路线设计、科普宣传资料编制等方面深入实施科普重点项目,有效提升了基地的传播能力,科普基地建设初具规模[1]。各基地在利用现有科普资源的基础上,组织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年接待量超过千万人次,成了天津市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

1 科普传播的能力提升的主要内容

随着天津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对科普基地传播的内容和手段都有了更高的要求[2]。同时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科普传播能力关系到科普基地科学知识普及效果,在能力提升方面主要包括以下5个内容。

1.1 展览展示场地

科普展示场地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开展主题科普知识,能够满足青少年和公众的科普实践活动。环境布置应注重营造科学氛围,环境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创意和水平,比如场地颜色搭配,展板、挂图、模型的式样等。同时,展示场地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增设可供公众参与、体验和互动的、以传播和学习知识为主的科普设施,来提高科普的趣味性与参与性。

1.2 科普游览参观线路

科普参观路线是指为了进行科普教育传播,结合各基地实际情况设计的,有助于科普知识的传播与学习的游览路线。例如,有生产设施或者是有科研环境的单位,可以将实验、生产等场所合理地设计在参观线路之中,使公众近距离地接触本领域、本行业的研发生产环节,产生实质性的体验和感受,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兴趣度,对于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尤为重要。同时,在参观线路中,配以相应的导览系统,参观线路沿途可采用统一风格的标示牌,如展牌、电子屏、电子讲解器等。导览系统的设计要求风格统一、内容连贯,以提高公众的体验质量。

1.3 专业讲解词

科普讲解词要区别于普通的导游词,要注重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学习的引导。讲解词的编写,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例如青少年、普通的社区市民、领导干部等,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编写相对应的讲解词,以达到利于参观者接受和从中获取知识的目的。

1.4 科普活动

开展科普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展览、培训、竞赛、讲座、宣讲等。一场效果良好的科普活动,包括几个必备要素:前期科普活动策划、方案的设计。科普活动宣传指与基地宣传部门联动,对一场科普活动开展的主题宣传。活动举办后的社会反响指社会对科普活动的反响与认可程度,包括直接参与者的感受、媒体对活动的评价等。公众参与度指科普活动的公众参与程度,区别于单向传播,互动式科普活动公众参与度更高,传播效果也更好。

1.5 科普资源开发

科普宣传资源既包括各种宣传册、折页、卡片、纪念品、文创产品等,也包括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开发视频、音频、科普广播、影视节目、科普演出、公众微信号、网站、小程序、实验资源包,或者是针对青少年开发科普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等。

同时,为了保障基地的科普活跃度,建立科普活动长效保障机制尤为重要,例如针对不同人群,建立与社区、中小学、高校的联系,保证科普活动频次,这也体现了科普基地活动开展的计划性。

2 科普资源开发

科普资源形式多种多样,目前主要以图片、挂图、图书和期刊、音像制品、动漫作品、科普报告、科普研究文献、专题科普展览、科技馆展品、科技博物馆藏品、科普活动资源包、科普基地信息为主。同时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以及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科普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各具特色。多年来天津市希望通过不断提升各基地的科普传播能力,以打造一批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均佳的精品科普资源。

2.1 科普主题创意文化产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科普场馆在接待公众参观、体验的同时,也在开发能供公众在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使用到的文创产品,如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推出的书签、笔记本、冰箱贴等创意文化产品,果壳网出品的物种日历等,实现了功能性、知识性的有机结合,既方便了公众使用,又将文化、科学知识融会其中。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行为的模式,是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有关的,牵涉语言、习俗、信仰、艺术、思想以及行为的过程[3]。创意文化是以文化为基础元素,融合多元文化,吸纳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创意文化产品一般是以创意理念和文化为核心,是人的灵感、智慧与知识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科普创意文化产品则包含了“科学”“文化”“创意”“设计”4 个核心元素。对于以科学为核心内容的创意文化产品而言,更为优美的外观、更为实用的功能、更加通俗易懂的知识记忆点是得到公众认可的重要技术指标。科学主题创意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应把“物以为用、物以为美”作为标准,使其兼具科普功能、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

2.1.1 科普主题创意文化产品的价值

科普主题创意文化产品除了需要满足产品功能上的需求,还需满足公众特殊的认知、审美等方面的需求,是使用者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积极作用于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创新氛围的重要工具。

(1)传播科学知识营造创新氛围。

通过公众乐于使用、易于接受、便于认知的文化创意产品,将枯燥、无趣、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移入生活使用场景,可以大大提高使用者接触科学知识的概率和心理接受程度,让公众爱上科学,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2)传承科学文化,唤起人们的科学意识。

科普创意文化产品设计利用创造力与产品文化附加值,有利于更多人了解科学的内涵以及科学魅力,唤起人们的科学自觉意识,令使用者达到内心的自我升华。科普创意文化产品可以让使用者直观而全面地认识令社会生活发生巨大改变的物质文化的建立基础,了解到更深层次的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加深他们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

(3)提高使用者的艺术审美修养。

科普创意文化产品能够挖掘和提升生活文化,把握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设计传达艺术审美。科普创意文化产品除了要带给人们实际的功能,还应该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通过在创意性产品中运用文化元素,实现人们对科学之美和艺术之美的追求。

2.1.2 科普主题创意文化产品的设计原则和形式

(1)设计原则。

科普主题创意文化产品最根本的目的是令使用者喜欢用、乐于用,更进一步是希望使用者乐于分享和展示。通过调查分析受众的消费及使用倾向不难发现,一个普通的笔记本,和一个承载了科普内容、文化内容,从材质、开型到设计风格都具备一定美感的笔记本相比较,用户更愿意使用后者。

同时,在众多文化类消费产品中,科普主题创意文化产品的内容与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对接,更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可。让公众理解科技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易从“小”着眼,以“点”带“面”。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科学知识的渴求程度更高,而衣食住行等内容往往又较容易转化为具有美学形态的科普文化作品。

(2)主要形式。

为了了解广大公众对科普创意文化产品形式及内容的需求,开展了公众科普需求调研与市场情况调研。通过对果壳网推出的《城市物种台历》,文怡美食厨艺礼盒,旅行日志笔记本,母婴记录功能型笔记本,菜谱烘焙笔记本,武汉、成都当地特色美食书签,上海、杭州城市风尚便签本,上海、深圳低碳出行公交卡套等产品的内容、外形设计以及市场认可度的分析,以及对公众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公众对笔记本、台历、书签、便签等与生活贴近、较为实用的产品的认可度高,围绕饮食文化和生活家居主题内容最受大众喜爱,同时公众较为喜爱的创意文化产品风格是简洁和清新。

2.2 科普新媒体

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新兴媒体开始与传统媒体一样,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信息碎片化时代,公众普遍喜欢选择便捷而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公民每天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达64.6%,除电视外远超其他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社交化特点,科普基地应建立新的科普资源开发流程,如确定某一科普主题后,在制订传统挂图、海报和宣传手册的同时,同步开展微视频制作、音频录制等数字化科普资源开发,并利用微信平台、微网站等新媒体进行传播。

2.2.1 科普新媒体——微视频

目前,微视频已经成为当下主要的视频潮流,在网上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科普微视频,内容广泛,涉及的题材众多,满足了大众的个性化需求,人们常常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观看,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普性[4]。

通过对目前视频播放流量比较集中的优酷、哔哩哔哩、腾讯、搜狐、爱奇艺五大网站中科普类微视频的分析,可以发现受欢迎的科普微视频,有如下3 个特点。

(1)短视频。

最受欢迎的科普类微视频中,67%的视频时长是1~5 分钟。由此可见,用户更喜欢短视频,以短为特色,照顾用户的时间碎片化需求,追求信息的有效传播和整体节奏。

(2)动画风格。

最受欢迎的科普类微视频中,58%的视频是动画风格。由此可见,用户更喜欢动画风格的视频。

(3)内容精悍。

科普内容选材犀利有看点,以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文案和配音为卖点,同时在知识性的基础上包裹娱乐外衣。

2.2.2 科普新媒体——微信公众号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即时通信平台,以其优质快捷的交流方式给人们带来了便利,成了公众的主要通信手段,使用群体庞大。同时人们使用手机的习惯也不再是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而是利用碎片时间在任何地点连上互联网,保持在线,获取和发布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5]。

伴随而来的微信公众号也成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公众号,用户可以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同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微信公众号一般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服务号旨在为用户提供服务,如:招商银行、中国南方航空。订阅号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如:健康中国、央视新闻。

在科普新媒体的应用方面,微信公众号也已成为科普机构普及科学知识和宣传科普活动的重要途径和窗口,面对众多高度同质化内容的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如何脱颖而出,提高阅读量和点击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人群。

社会学研究表明,媒体受众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具有区别性特征,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偏好和需求。科普类公众号,尤其是读者层次多、粉丝量大的公众号,应根据不同推文的目标人群及公众号自身的主要读者群,制作符合其社会特征的标题,探索有潜在针对性的精准推送和高效打开路径。

(2)精化内容。

内容要改变死气沉沉的风格和陈词滥调的长篇大论,侧重喜闻乐见、排忧解难、短小新奇和通俗易懂的文章内容,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可以从有用、有趣、共鸣3方面出发,既对公众有实用性,又能轻松阅读,同时内容要达到与读者产生共鸣的效果,让读者感同身受,深度认同,所以在撰写编辑文章时就要换位思考,抓住读者真正的需求点。

此外,随着新媒体在科普宣传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采编人员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型。新媒体的应用中,创意策划、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方面人才是需求热点。与以往单一领域垂直深耕的采编人员不同,新媒体传播形态对媒体人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职业素质、采编技能、知识结构、新技术方面的应用,是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和采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采编创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扎实的文字编写功底,还要掌握排版设计等技能。以科普微信公众号为例,采编人员既要对发布的内容有创意、对新闻热点有较快的反应速度,同时还要掌握对多媒体产品进行后期编辑的技能,掌握图表设计、页面排版设计的技巧,并且为了跟进宣传热点,应配合非常规上班时间的相应时间节点,进行信息的及时编辑和发布。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科普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我是天文演说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科普活动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