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木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

2020-03-02赵广杰

林产工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针叶树阔叶树红木

赵广杰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近年来,《日本人と木の文化》[1]《木のXIVのち木のXVXVKA》[2]《木の文化と科学》[3]及《红木鉴》[4]等书籍以不同视角对木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然而,对于“白木”、 “白木观念”、“白木文化”、“白木文化生成路径”、“白木文化特征”,“白木文化”与“红木文化”之间差异等问题,却鲜有系统论述。

据考证,我国早在晋朝就开始制作紫檀器具,基于文化形成论[5]推断,这或是原始红木文化的起源点。众所周知,我国红木资源稀缺,大部分来源于东南亚、非洲和中美洲[4-6]。这些舶来品构筑了红木文化的物质基盘。不仅如此,世界上还存在着诸多基于某些树种群相似木材之自然属性及民族观念意识形成的区域“木材群”文化现象。在欧洲,橡木文化是生成、发育于欧洲本土的根深蒂固的木文化之一[7]。在非洲坦桑尼亚,乌木文化形成了当地生机勃勃的木文化之主流。可以断言,木材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必然孕育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木文化,造就更加辉煌的“木材时代”。

本文旨在梳理白木的狭义与广义概念,探寻白木文化的生成路径,剖析白木文化的观念文化结构,挖掘、比较白木文化与红木文化特征之间主要差异等,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木文化格局,促进白木产业的繁荣与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搭建技术支撑平台。

1 白木概念

1.1 肌理

我国《红木》标准中有关“红木”的定义,集中规定了树种、心材或边材、密度、结构与材色[8]。这实质上规定了红木三个方面特性:物理学特性(密度)、解剖学特征(结构)、视觉特性(材色)。在此应注意,在GB/T18017—2017《红木》标准中删除了GB/T18017—2000《红木》[9]中有关“导管直径”的限定,而导管的大小与分布恰恰是决定阔叶树材“结构”的重要因子。笔者曾提及关于描述木材表面组织粗细程度的“结构”一词用法的妥当性[10]。为了以下论述及用语的一致性,本文有必要进一步澄清木材肌理的概念。木材肌理(texture)一般指材面构成要素的相对大小及其分布的均质性。肌理粗(coarse)或粗糙则意味着构成要素尤其导管直径大或年轮宽;肌理细(fine)或细腻则意味着导管直径小或年轮窄;中庸(medium)则处于粗和细之间的状态[11]。与红木定义相类似,肌理是构筑白木的基本概念,也是白木的解剖特征、视觉特性、触觉特性十分重要的木质基盘。

1.2 白木狭义概念

从白木肌理的解剖特征、视觉特性和触觉特性分别阐述白木的狭义概念,并考察白木肌理魅力之渊源。

1.2.1 白木肌理解剖特征

白木肌理“细腻(或精细)”。这主要基于白木(针叶树材)轴向细胞大多数为管胞,细胞类型单一化;其次是细胞排列有序、分布均匀。这与红木(阔叶树材)由导管、木纤维、薄壁细胞等多种细胞组成,排列无序、分布各异形成鲜明对比。

1.2.2 白木肌理视觉特性

白木肌理“清净”。其中“清”之感觉主要基于白木纹理清晰、排列有序;“净”之感觉主要基于白木材色多呈淡色谱系列。这与红木纹理排列无序、材色多呈浓色谱系形成鲜明对比。

1.2.3 白木肌理触觉特性

白木肌理“柔软”。日本扁柏的肌理如同绘娟一样非常软润,其中间断轮廓线的存在有一种不可言传之深奥感。一般阔叶树材肌理呈坚硬感,如经过涂饰的、非常光滑的阔叶树材材面呈现金属平板状之感。

1.2.4 白木肌理魅力渊源

白木肌理魅力源于其“细腻”之解剖特征、“清净”之视觉特性、 “柔软”之触觉特性。

白木狭义概念可归结为:针叶树材中肌理具有 “细腻”之解剖特征、“清净”之视觉特性、“柔软”之触觉特性的木材。

1.3 白木广义概念

白木狭义概念限定在针叶树材(soft wood)中具有1.2.1、1.2.2、1.2.3 章节所述特性的木材,而事实上在阔叶树材(hard wood)中亦存在诸多木材满足白木狭义概念的肌理特征,例如:用于雕刻佛像的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中 国 四 大 木雕流派之一黄杨木雕的“黄杨木[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 Cheng]”、东 阳 木 雕 的“樟 木[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Gamble) N. Chao ex H. W. Li]”或椴木[Tilia japonikca (Miq) Simonkai][12]、剑川木雕的“滇南椴(Tilia mesembrinos Merr.)”[13]等。

鉴于此,广义白木概念不仅限于针叶树材,还应囊括阔叶树材中肌理符合针叶树材肌理特征和感觉特性的木材。总括之,广义白木概念归结为:针叶树材和阔叶树材中肌理具有以下三种特征的木材:1)“细腻”之解剖特征;2)“清净”之视觉特性;3)“柔软”之触觉特性。

2 白木文化

2.1 白木文化生成路径

2.1.1 白木器物文化发展历程

白木器物文化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是人类在认识白木和加工白木的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反映了人与白木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也是白木文化的物质基础。在此,按照不同文化生活领域,分析白木器物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例,从中可领略到白木器物文化历史长河中令人惊叹的木文明进步。

德国Harz煤矿出土的距今约40 万年的云杉和松属木长矛,挖掘出的马匹骨骸证明其为狩猎用具[14]。日本宫泽出土了距今1.5 万年~1.7 万年的柏属木枪[15]。出土的木长矛形态特征体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木材加工水平,云杉在欧洲分布广、利用价值高,是当时用石器最易加工的树种之一。在欧洲因云杉树形呈尖塔状与圣诞节树(冷杉)极其相似,故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与民俗文化价值。

我国杭州出土距今8 000 年的用樟子松原木制作的独木舟[16]。日本山梨县出土了用铁杉属、云杉属、刺楸等原木制作的独木舟[17]。据考证,在古代的日本人们用石斧砍伐独木舟用材后,在残留树根上竖立树梢部分进行平安祈祷。用火烤(Fire burnt method)原木一侧致其处于焦灼态,再用石锛反复凿削加工独木舟的技法,是新石器时代木材加工技术进步的标志之一。

我国宁波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干栏式建筑的杉木构件[18]。在商代,有记载用松柏木修筑庙堂的诗句:“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斫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梃,旅楹有闲,寝成孔安”(出自《诗经》的《商颂·殷武》)。汉武帝起柏梁台,“台高20 丈,用香柏为殿,香闻十里”[19]。宋真宗年代,用山西汾阳一带产的柏木建造道宫。我国之所以喜欢利用松柏木材原因之一是源于人们对松柏树木的信仰与崇拜[20]。在日本,寺院建筑用材几乎都是柳杉和日本扁柏。西岗[21]认为,用 3 000 年树龄的日本扁柏木材建造的法隆寺可具有持续3 000 年以上的生命力,即所谓木的两个生命之论说。

2 500 年前,我国宝鸡秦景公墓内的棺椁全部由柏木制作。其中大墓主棺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棺具,是周秦时代最具技术含量的高级木葬具[22]。其后,在北京大葆台汉墓发掘了用15 880 多根柏木之“黄肠”垒筑的木墙[23]。长沙出土了距今2 000 多年的东汉时代马王堆汉墓中用杉木制作而成的女尸棺椁,其棺椁周围用木炭填充阻隔外部湿气渗入,也是颇具匠心之作[24]。

我国出土的辽代柏木桌子是针叶树材走进家具制作领域的标志之一[25]。在日本,桐木一直以来是衣柜等家具制作的首选木材。桐木材色白净,纹理漂亮,具有光泽,耐湿耐旱,桐木衣柜已形成了诸如春日桐木衣柜等具有鲜明传统特色的家具品牌。桐木拉丁学名属名Paulownia,起因于荷兰朱丽安娜女王的名字,故倍受人们的喜爱与特别关注。源于此,在日本一般用桐木制作非常贵重的记载家世或门第的徽章。

古琴一般用桐木制作而成,当下也有用杉木制作。在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如最早源于战国时期的古筝,其面板用材也采用桐木[26]。在日本,有用花柏制作的琴以及用冷杉制作的琴柱。在欧洲,云杉木材一直是用于钢琴、小提琴类弦乐器共鸣板制作的最佳树种,至今还没有寻觅到可与云杉木材声学特性相匹敌的替代木材。

制作锹、锄类农具主体或把柄的树种有冷杉属、扁柏属、桦木属、槭木属、榉树等。因地域不同,农用踏板使用的树种也不一样,其中有冷杉属、日本扁柏、柳杉、日本花柏[27]。不同地域、不同农具,对于木材的选择充分展示了当时人们对木材物性的把握以及不同的文化习俗与传统。

食具中柄杓用冷杉属、日本黄杉属、日本扁柏或柏属木材制作。或针叶树材和阔叶树材两者混合作为杓原材料。制作筷子的木材种类很多,例如冷杉、柏属、日本榧树等木材。炊具的底板、侧板则用针叶树材,以日本扁柏、日本黄杉在内的柏属木材居多。家具腿等部件则多使用铁杉和连香树木材[27]。

在日本,用黄柏、槭树、榧树等木材制作陀螺,用榧木制作象棋子。围棋盘一般用榧木,被称为是最具文化品味的上乘之作。用冷杉制作U字型鱼网框,用柳杉制作十字具、浮木等[27]。

综上,白木器物文化中涉及狩猎具、建筑、家具、舟船、祭具、乐器、农具、玩具、食具、渔具、履具等。

2.1.2 白木文化生成路径及其转折点

通过追溯木雕佛像用材从阔叶树材向针叶树材转化的演变历史,探索白木文化的生成路径及其转折点。在印度,基于地域资源状况,早期的佛像大多是用片岩或砂岩类石料雕刻。檀香木或称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木雕佛像是在佛教从印度向中国以及中亚地区传播过程中的产物。白檀木作为雕刻佛像上乘用材是基于白檀木具有浓郁的芳香,材色淡黄,肌理细腻,易于雕刻加工之木材自然属性,还源于佛徒们虔诚地认为白檀木是来自释迦牟尼故里的圣树。北京雍和宫万福阁供奉着一尊高26 m、直径3 m的白檀木雕弥勒像。日本奈良法隆寺的九面观音、高野山金刚峰寺的枕本尊佛也都是用白檀木雕刻而成[28]。Mertz[29]研究表明,我国的木雕佛像用材中还有椴属(Tilia sp.)、柳属(Salix sp.)、杨属(Populus euphratica)、泡桐属(Paulownia sp.)等阔叶树材。

白檀木大多产于东南亚,日本没有白檀木资源。在飞鸟时代,因日本产樟木(楠木)具有与白檀木类似的芳香气味,且材色、材质也较适于雕刻。此外,日本热海来宫神社境内的樟木大树被奉为神树崇拜,故用樟木(楠木)作为白檀木的代用材雕刻木佛像,如广隆寺中的宝髻弥勒像等就由此雕刻而成。到了奈良时代,日本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e Endl.)开始用作组合木雕佛像的芯材[30]。贞观时代,日本扁柏作为一根独木佛像原料使用。其后,日本一直高频率使用日本扁柏作为佛像雕刻原料,如用于白菩萨、新药寺本尊类木佛像等[31]。白木登场之原因:1)从解剖学特性看,日本扁柏木材具有细腻之肌理、清净之材面、洁白之色泽。2)从木材物性看,日本扁柏木材浓郁芳香、密度中庸、适于雕刻加工。3)从文化观念看,应归结于日本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即由由来已久形成的日本独特的木文化观念、审美价值取向所决定。这也正是白木文化生成的物质基盘与人类欲求之间达成的阶段性完美平衡。

木佛像原材料从白檀木→樟木(楠木)→日本扁柏芯材→日本扁柏独木,可以称为木佛像原材料由阔叶树材向针叶树材、其文化观念从阔叶树材文化向针叶树材文化转变的过程,也是白木文化的生成路径。日本扁柏作为木雕佛像用材正式登场,以及形成白木文化观念雏形的标志性时点可以称为白木文化生成的转折点。

2.2 白木观念文化特征

观念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源于白木自然属性,由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在此忽略森林或树木文化观念,主要基于白木解剖特性以及自身材质,从精细·清净观、节省·包容观、柔和·亲近观及简约·素朴观四个方面对白木的观念文化进行扩展,深入阐述其内涵。

2.1.1 精细·清净观

白木肌理是白木观念文化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盘,可用“精细”和“清净”两个词来准确表达其审美观的内涵。“精细”源于白木细胞排列或取向有序,且分布均匀、细腻所致;“清净”则是源于白木纹理排列整齐、有序,材色白净、清淡。《论语·乡党》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南朝梁元帝《金楼子·聚书》“书极精细。”是说精密细致。《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清浄守节,贫而乐道。”是说心境洁净,不受外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浄,光明者也。”是说清洁、纯净等等。

2.1.2 节省·包容观

总体而言,白木文化属于轻量文化范畴。“轻”中蕴含“节省”,这是源于白木狭义概念中针叶树材密度低于阔叶树材密度[32]。从物理上,密度低,则空隙大,能够“容”下其他物质占驻,同时又易于其他物质进出。从观念上,轻量意味着“包容性”、“相容性”、“可及度高”等理念[33]。明李东阳《大行皇帝挽歌辞》中有“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就是说大自然的包容性。

2.1.3 柔和·亲近观

白木肌理给予人一种轻松、柔和的感觉,没有丝毫沉重压抑之感。由扁柏属或柳杉木材构成的白木室内装饰空间给人一种开阔宽松、温柔、易亲近之心理感觉。《管子·弟子职》:“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是说温和柔软。

2.1.4 简约·素朴观

白木纹理整齐有序,花纹单调,呈现出单一化、简单图案。例如扁柏径切面呈现的直条纹“明快”、“洗练”,同时给人一种自然、素朴、丝毫无造作之感。《庄子·马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汉·张衡《东京赋》:“遵节俭,尚素朴。思仲尼之克己,履老氏之常足。”

3 白木与红木文化特征比较

3.1 红木文化特征

我国最流行的阔叶树材文化代表首属红木文化,而红木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主流载体应归属红木家具[34]。红木文化特征归纳如下:

3.1.1 浓材色观

在红木文化观念方面,红木材色与“中国红”十分契合。众所周知,红色是汉民族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其中红木色彩中紫色被视为高贵之色,如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紫台”(—去紫台连朔漠)。又有“紫气东来”一说,“紫气”被认为是代表“福祥”之意。

3.1.2 重密度观

红木密度大,具有重量感。这与“重”中蕴含“贵”、“尊”及“尚”等中华文化理念一脉相承。如《诗经》[35]中有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即古人视樛木如君子,能够赐予人以富贵、快乐。

3.1.3 繁纹理观

红木花纹富于变化,呈现出汉民族崇尚及与其审美意识相契合的木纹图案,例如:在民间,黄花梨木的“鬼脸”花纹具有 “美好”、“平安”、“吉祥”之寓意等。

3.2 白木与红木文化特征差异

综上,白木与红木文化特征的主要差异可概括如下:1) 细粗肌理观

白木文化以肌理细腻作为审美的标尺,而红木文化则并非如此苛刻。

2)淡浓材色观

白木文化具有“清净”之淡色调,而红木文化强调心材之浓色调。

3)轻重密度观

白木文化属于轻量文化类,而红木文化属于重量文化类。

4)简繁纹理观

白木文化追求纹理的有序度,而红木文化追求纹理的无序度。

4 结论

1)白木狭义概念:针叶树材中肌理具有“细腻”之解剖特征、“清净”之视觉特性、“柔软”之触觉特性的木材。广义概念:针、阔叶树材中肌理特征符合狭义概念中所规定内容的木材。

2)白木文化的生成路径:佛像用材料由阔叶树材向针叶树材转变,即白檀木→樟木(楠木)→日本扁柏芯材→日本扁柏独木的转变过程。日本扁柏用材登场时点可称为白木文化观念形成的转折点。

3)白木器物文化发展历程:涉及狩猎具、建筑、家具、舟船、祭具、乐器、农具、玩具、食具、渔具、履具等衣食住行诸文化生活范围。

4)白木的观念文化:包括精细·清净观、节省·包容观、柔和·亲近观、简约·素朴观四个方面。

5)白木与红木文化特征差异:在细粗肌理观、淡浓材色观、轻重密度观及简繁纹理观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意识。

致谢:本文撰写过程中,承蒙浙江裕华木业有限公司金月华董事长、浙江理工大学李超博士诸多关照与鼎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谢意。

猜你喜欢

针叶树阔叶树红木
杉木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生长效应分析
陈俊:用心传承红木文化
文化与艺术的收藏——红木
针叶树容器苗木培育技术
湖南速生、中生、慢生阔叶树组单株生长模型构建
针叶树容器育苗造林技术研究
蓝木马和红木马
福建省阔叶树二元材积方程修订
闽北山地不同肥料对四个阔叶树种生长的影响
针叶树大苗栽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