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绘就“六在社区”新图景

2020-03-02水组宣

理论与当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搬迁户易地群众

水组宣

为实现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能发展”的目标,水城县认真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建工作“一构架三清单”,以创建“和谐社区”“活力社区”为抓手,写好“强、乐、爱、和、融、富”六字文章,全面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党建引领“强在社区”

把支部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党建活力转化为搬迁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一是强化组织覆盖,建强支部。本着“集中教育管理、集中开展活动、集中发挥作用”原则,及时将党员搬迁户党组织关系转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组织,根据安置点实际组建党支部,充分发挥安置点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目前,新组建的15个村(居)民委员会已全部成立新的支部,实现了安置点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做到“群众搬迁到哪里、管理与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二是注重选派结合,育强队伍。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安置点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结合安置点搬迁群众的数量,按照每个社区7~11名干部的标准,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完善工作体系,真正把素质好、威信高、能力强的能人充实到社区班子。三是突出便民利民,筑牢阵地。坚持从强化党组织阵地和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着手,结合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同步配套打造社区活动阵地,将社区活动阵地建成集党员活动、村民学习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活动中心。目前,15个新建活动阵地均按照“十有”标准建设,高标准地满足党员群众开展活动需求。

二、聚焦就业“乐在社区”

积极探索“公益岗位安置一批、依托企业录用一批、发展产业带动一批、鼓励创业扶持一批”的安置地劳动力就业模式,不断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真正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一是做好技能培训“加法”,找准就业“切入点”。将搬迁群众按年龄结构、身体条件、就业意愿、培训需求等进行分类台账管理,根据台账分类培训,确保每一名搬迁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能,促使搬迁群众实现有就业欲望、有就业技能、有就业方向。目前,共举办家政服务、机电维修、挖掘机操作等就业技能培训73303人次。二是运用劳务输出“减法”,创建就业“链接点”。采取“省外就业+企业就业+群团组织就业+政府公共服务岗位就业+城市低保兜底”的方式逐步输出劳动力,不断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实现搬迁户稳定增收。目前,在陡箐安置点、龙场乡(南部园区)等安置点新引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多个,开发推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岗位22288个。三是探索自主创业“乘法”,寻找就业“增长点”。按照“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的要求,开辟“绿色通道”,降低创业门槛,积极探索建立搬迁群众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在教育培训、项目支持、资金扶助、市场开发等方面为创业搬迁户提供便利,大力鼓励、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办微型企业、开办农家乐、经营民族服饰及手工艺品,实现增收致富。

三、暖心服务“爱在社区”

健全配套设施,主动衔接、跟踪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解决搬迁安置、医疗、子女入学和落户就业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消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一是完善配套设施,让群众热爱生活。为搬迁户发放电视机、沙发、床等生活必需品,为群众安装窗帘、维护水电等,实现拎包入住。开设“爱心供销超市”,贫困户享受八折优惠,并根据购买金额积分,年终参与盈利分红。在细节处显关怀,在细微处留关爱,让搬迁群众感受到新环境的美好生活。二是健全医疗体系,让群众珍爱健康。每个安置点至少配套建成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医疗办公场地、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享受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并按照病种为搬迁群众建立规范电子健康档案和发放健康卡,对确诊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情进行动态管理。每年抽调县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为搬迁群众进行免费体检。三是实现就近入学,让群众关爱未来。以就近就学为准则,整合搬迁点教育资源,按需建设幼儿园和小学,配齐配强师资力量,全力做好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就学工作,让搬迁点学龄儿童在家门口就学。目前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步配套规划新建学校13所,改(扩)建3所,增加学位11635个,招录调配教师295名,投入资金2419.02万元,配足配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完全满足安置点学生就学需求。

四、强化管理“和在社区”

一是警务进社区,实现相处和气。在每个安置点建立社区警务室,配备警务助理,服务社区搬迁户的人口户籍和治安管理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全覆盖,加强矛盾纠纷和隐患排查治理,为居民创造安居环境。二是网格化管理,确保邻里和睦。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将新型社区的公共场所、楼群院落等纳入网格,明确职能职责,形成“社区—社区居民委员会—网格员—楼栋长—搬迁户”五级管理体系。通过搬迁群众选出网格员,并培训上岗,使之成为邻里和睦的纽带。三是数字化管理,增进社区和谐。将搬迁户就业、就学、就医、家庭人口四本台账信息汇总,录入系统进行动态管理,通过系统可以一键查询每个搬迁户所住楼层、楼号、家庭就业、就学、就医情况,实现精准服务,保障社区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实现社区和谐。

五、搭建“八家”“融在社区”

积极搭建居民之家、青年之家、妇幼之家、工人之家、党员之家、代表之家、创业之家、老年之家“八家”,帮助搬迁群众从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变。一是观念融入。搭建“党员之家”“代表之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的示范带动作用,给搬迁群众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确立社区主人翁意识,安心入住。二是生产融入。搭建“青年之家”“工人之家”和“创业之家”,积极引导社区青年就业创业,为社区上班一族搭建工作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就业咨询和心理疏导,从而实现更好地融入。三是生活融入。搭建“居民之家”“妇幼之家”和“老年之家”,帮助居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维护搬迁群众合法权益,树立维权意识,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让他们幼有所学、老有所乐,提升社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其尽快融入社区、融入城市生活。

六、发展产业“富在社区”

一是管护好后方产业,让故土更富饶。推行绿色红利行动,用好用活国家扶贫政策,促进搬迁群众迁出点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地”资源向“三变”转变,促进搬迁农户稳定增收。已盘活搬迁群众834户3589人的耕地2882亩;89户375人的林地263亩;89户356人的宅基地1844亩。二是统筹好优强企业,让家园更富足。将安置点建在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中心城区,根据各安置点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引进企业入住社区,搬进来就可马上就业,实现搬迁群众入住与就业同步。如陡箐镇东关e寨安置点引入的贵州省黔之英鞋服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销往国外,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带动1200余人就业。三是经营好特色产业,让生活更富裕。将水城农民画、布依刺绣等做成产业,引入搬迁安置点社区,邀请农民画师、专业绣娘等进行农民画、刺绣培训,让赋闲的妇女在家制作农民画、刺绣等工艺品,旅文投公司统一收购到旅游景点销售,推进“文旅一体”融合发展,有效推动了文化产品变为旅游产品。截至目前,共有700余户贫困户2000余人受益。

猜你喜欢

搬迁户易地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臧学万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