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聚力量 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2020-03-02刘有祥

理论与当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土主体农民

刘有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已经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乡村振兴要塑造主体,激发动力,深化改革,释放活力,加强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铸魂,从而聚集起全社会资源,凝聚起全社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实效。

一、塑造主体,激发乡村振兴动力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今年全国将实现全面小康,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基础设施等得到了全面改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逐步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国亿万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需要认识到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治理主体和受益主体,需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建立完善机制,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振心”是关键。乡村振兴,农民起主体作用,是主要实践者和主要受益者。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一些地方的农民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干事创业激情,“政府干、村民看”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推进乡村振兴,要“振心”,促动农民的心灵,让农民深刻认识到乡村是自己的家园,自己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应该做到主动振兴,不做“旁观者”“局外人”。

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激发需要从主体的塑造、能力的提升、内在价值的发掘和农村各类组织作用的发挥及党和国家政策、市场要素等资源的进入等方面着力。一是利用电视、手机、宣传栏、书报及宣讲等平台,加强农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学习,使农民意识到,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所在,意识到自己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的成效取决于自身的参与和主动作为。二是通过知识辅导、技能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乡村振兴的能力。三是通过学习教育使农民认识到自身及所生活的乡村的乡土价值,认识到乡村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块地等资源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这些财富对乡村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利用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文化组织等将农民组织起来,将农村资源整合起来,激活乡村发展要素,凝聚乡村发展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成效。五是建立机制,创造条件,使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以各种方式进入农业和农村,有力激发乡村发展动力,推动乡村快速发展,改变乡村在一定程度上依然贫困的状况,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同时,还要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乡村领导班子建设强,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创新乡村人才工作机制,让乡村现有人才有更好的发展舞台,吸引更多城市人才来乡村创业,充分激发“能人”的活力。

在乡村建设中,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乡村建成村民需要的乡村,让在家的和外出的村民能感受到熟悉的家还在那儿,根还在那儿,记忆还在那儿,不能让乡村振兴变成一种新的变了味的政绩工程,要真正去触及问题,解决“三农”问题,让老百姓能受益。

二、深化改革,释放乡村振兴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完善“三农”工作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激活三农工作活力,助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农村改革中具有“四梁八柱”的地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基础,对农民权益保障、乡村治理完善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三农”政策与改革重点是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中央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工作部署,尽快完成农村清产核资工作,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有力地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等工作,激活主体、激活市场、激活要素,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做好当前已开展整省试点省份的检查验收工作,全面推开非整省试点省份改革,力争改革覆盖面扩大到所有涉农县(市、区)。有条件的地方可先行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立法探索,为国家立法积累经验。

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意义重大,在革命战争年代,农民参加革命的最大动力是为了获得土地,在和平年代,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也主要依附于土地,农民的生活生计问题也主要依赖于土地,可以说土地是农民生存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拥有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农民群众在乡村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能进入市场。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要进一步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农民承包地使用效率,保障农民利益。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相关部门要指导各地依法建立健全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推动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鼓励在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农业保险、农业补贴、耕地轮作休耕、乡村产业规划编制等多领域应用承包地确权成果。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仲裁员等级评价制度,加强仲裁程序、文书、场所等规范化建设。落实中央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积极稳妥分批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并及时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延包模式。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其对市场反应灵敏,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采用能力强,具有从事绿色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具有从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精神,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动能源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户和农业,在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上,一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经营规模、运行模式等方面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主体和农民群众的意愿,把建设的主要舞台留给广大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二是坚持把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注重提升经营者素质,在提高质量和确保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三是正确处理扶持小农户发展和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的关系,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与小农户能力持续提升相协调。

三、加强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铸魂

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大工程,不仅要推动乡村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也要推动乡村精神文明的高度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所以,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然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大规模推进,在给农村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冲击着农民的精神世界,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已悄然在乡村滋生。所以,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优秀乡土文化的融合。振兴乡村文化,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当代中国乡村实际,让优秀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唱响主旋律,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原则,是基础。乡土文化指的是农村一定区域内,当地居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乡村精神信仰、交往方式、行为习惯的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传统文化形态,主要构成元素有风俗、礼仪、饮食、服饰、建筑等。乡土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农村要留得住乡愁,必须振兴优秀乡土文化。乡村的文化振兴,要融合优秀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优秀乡土文化生根、成长和延续,使得乡村过去有记忆、现在有活力、未来有期待,使得村民去爱那个乡村、眷恋那个乡村、建设那个乡村。

乡土文化不等同于落后,不能一概否定。我们要辩证对待原有乡土文化。在对待乡土文化上,要旗帜鲜明地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要尊重乡土文化的个性化、多样化,发掘其合理性,使乡村文化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乡村文化因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渊源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全国都如此,因此乡村文化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农民精神层面上的需要,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需要高度重视。一是塑造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提升农民乡土自信,以乡村风俗习惯、村规民约、民居建筑等为载体,以潜移默化通俗易懂的形式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现实功能。二是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运用政府手段和市场运作两种方式,依托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两种资源,形成支撑合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同时,要将文化创意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能,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乡村、爱乡民的工作队伍,植根农村,总结、提炼、开发农村优秀乡土文化,推动乡村的文化建设。四是根据乡村实际情况,通过建设乡村文化服务站、文化活动室、村民图书馆、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开展社科理论下基层,举办乡村文体比赛等,给村民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让广大村民在先进文化的熏染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乡土主体农民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