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地域汉族民歌与满族民歌的交融与吸收

2020-03-02

剧作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音程音阶满族

■ 刘 畅

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是从诸多方面体现的,但其外部的音乐表象及诸构成要素则是其中的主要方面。要弄清汉、满两族民歌的互融情况,首先要弄懂两民族各自音乐的形式、表现之征象及标志。

一、汉族民歌

1.音阶、调式

黑龙江汉族民歌的音阶形式较多,五、六、七声均存在,但使用最多,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是两种六声音阶,即带变宫和清角的六声音阶。虽然这两个音在民歌中出现的次数不如其他音多,但由于其处在某个局部较主要位置,故其旋律风格别有情韵。此外,含变宫和清角的六声音阶有向上五度和下五度宫音系统转换的功能,从而反映出黑龙江地域群众的调式思维方式。

黑龙江汉族民歌的调式以徵、宫居多,羽、商次之,角调式极少。

2.旋法、特征乐汇

旋法,以跳进和级进相结合的旋律进行为其特征。以四、五度音程居多,且有六、七以及十一度大跳音程进行。

特征乐汇,是黑龙江汉族民歌在旋律进行中形成的一些独具特色的音乐语汇。这些音乐语汇共分两类:一类是旋律进行当中的,大多数是围绕变宫和清角形成的色彩性乐汇;另一类乐汇用于民歌的终止部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切分型终止乐汇。3.曲体结构

以对应式的双句体和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为主。此外,还有三句体和五句体结构。劳动号子的结构一般由领唱乐句与“众合”两部分构成,其体式简单,乐段结构独立性不强。

4.色彩音

色彩音即体现黑龙江汉族民歌独具特色的音级。一些民歌的旋律进行常出现升高的宫音(do)和清角(fa)音,如《捡棉花》终止乐句中的“捡”字音(1)和《盼晴天》的终止句中的“难”字音(4)。

5.润腔

装饰性润腔较多,如滑音、倚音、顿音、颤音等,其中的舌尖颤音颇具黑龙江民间特色。此外,还有抽音、泣音、笑音等音色造型性润腔方法。

二、满族民歌

1.音阶、调式

满族民歌最常见的是以三音列为核心的四音列。一些民歌只有三个音,其次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极少。其采用的调式以宫调式最多,徵、羽次之,商和角调式少见。

2.微升音

在满族民歌的五声音阶中,最常使用的是宫、商、角三个音,羽次之。此外,还常使用一些微升音,如微升的宫、清角、徵等音。这些微升音的音高一般不固定,常在邻近的两个音之间游移,即所谓的“活音”。这些活音与音高固定的音相互交织在一起,是满族民歌的重要特色之一。

3.旋法

满族民歌旋律进行中的音程关系,常见的是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其次是四度和五度,五度以外的音程较少见。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音程,主要是由微升音造成的。如微升的宫音与原位宫音,构成介于同度与小二度之间的音程关系。这些特殊音程与普通音程交替使用,形成了较强的动感,为满族民歌增添了色彩。

4.节拍、节奏

三、交融与吸收

在汉族民歌中,诗歌(唱词)与音乐(旋律或曲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鉴于汉族的语言是有声调的,故演唱中旋律的运动走向与唱词的四声调值有直接关联,这就是传统声乐演唱中依字行腔的规则。

黑龙江汉族方言(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衍变过程。最初的方言,可能是山东、河北等关内流民所操持的当地语言,但到了黑龙江后,由于在大量的社交场合中与当地的满族群众进行交流,故其方言语音受到满语的影响。换言之,现有的黑龙江汉族方言语音中,已经融入了满族语言的一些因素。

1.儿化音

据从事汉、满两种语言互融历史的专家研究表明,儿化音本身就是一种满语现象。也就是说,当我们审视汉族民歌的唱词时,会发现一些民歌确实存在此种语言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如《对花》这首深受黑龙江汉族群众喜爱的民歌,其前面的歌词为:

十月里来什么花儿开?

十月里来冬青花儿开,

冬青花开一朵冬青花。

九月里来什么花儿开?

九月里来秋菊花儿开,

秋菊花开一朵秋菊花。

……

儿化音是汉、满文化交融中在汉族语言中存留的一种满语遗存,其折射出来的具有满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是显而易见的。

2.轻声

依照汉语的发音特点,在黑龙江汉族语言中,凡属双音节的词如折磨、主意、热闹、便宜等的第二个音节(磨、意、闹、宜)均读轻声,第一音节均读重声。此特点在黑龙江汉族方言中是很突出的。当然,轻声在汉族民歌的演唱中,一般听众不会觉察和感受到。但从理论上讲,强弱力度作为音乐的构成要素,它一旦与音高、节奏相结合,必然会体现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同时又显露出一个民族、地域的音乐风格和神韵。

3.四声调值

黑龙江汉族语言的四声调值与北京方言相近,但北京话发音比较细软,黑龙江汉族语言发音比较硬重,特别表现在上声和去声上。

去声。黑龙江的去声字其发音虽然出声高转声低,但上下幅度很小,只有三度,而北京话为五度,故听起来比北京话短促且硬重。

上声。黑龙江的上声字虽然出声低转声也低,但这种低沉而硬重的发声是很鲜明的。究其形成,则是受满族语言影响的结果。

20 世纪80 至90 年代,国家级艺术科研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收录了数量可观的满族民歌。从民歌的民族属性特征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保留了满族传统音乐原生态特质的民歌,为较古老的民歌;第二种是满、汉文化互融时期处于过渡阶段的民歌;第三种是基本汉化的民歌。

以上三种类型的满族民歌,其中第一种较少,为完整的五声音阶,多数为四声,更有三声和两声的曲调。这种独特的现象,为我们认定和捕捉满族民歌独具民族个性和特色的形态特征,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依据。

在黑龙江少数民族中,满族是一个民间说唱艺术非常繁盛的民族。自清乾隆起,满族就有子弟书、八角鼓、热河清音大鼓等以说与唱作为表演故事手段的艺术形式,并广泛流传于八旗子弟及北方各省。至光绪后,这些说唱艺术已呈衰微之势,并逐渐消亡。但它们的音乐(唱腔曲调)部分,则被之后崛起的汉族说唱所吸收。如子弟书中的【西城调】(又称[西韵])及其他曲调,被汉族东北大鼓和二人转所吸收,成为这些说唱艺术中的主要唱腔曲牌。而深受群众喜爱的汉族说唱单弦牌子曲,其前身就是八角鼓的一种演唱形式。这正是“文化同化”的一个典型实例。说唱艺术史表明,清末大量汉族(北方)说唱艺术的兴起及繁荣,是与满族说唱文化的贡献密不可分的,其事实是不容抹煞并永载史册的。

猜你喜欢

音程音阶满族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音乐游戏玩起来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