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地名大会》中的中国故事

2020-03-01张自清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乡愁文化

摘 要: 2019年11月中旬,电视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亮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大会”系列再添一员猛将。节目从中国地名的文字形式、空间用途、功效定位、意义内涵等方面制题,为电视观众带来一场通识文化教育盛宴。中国地名文化是构成中华地域文明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仅是中国电视坚定本土化自主原创的又一次尝试,其蕴含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传播价值也使中国地名成为新时期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力量的新名片。

关键词:地名文化 益智竞赛 乡愁 符号 文化自信

新时期以来,央视在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上一直未曾停下脚步,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3年)、《中国成语大会》(2014年)、《中国谜语大会》(2014年)、《中国诗词大会》(2016年)后,2019年,“大会”系列又出新作,央视推出全新原创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在观众群体中掀起一股“全民猜地名”热潮,同时也唤起了“80后”“90后”甚至“00后”对于家乡的集体记忆。《中国地名大会》作为一档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以知识竞答为核心形态。七十位地名高手通过自主报名和地方推荐的方式,层层选拔,在舞台围绕各种地名知识展开激烈角逐,争夺单场和本季冠军。每场节目设置四个环节:一举成名,实至名归,闻名不如见面,名扬天下。虽然比赛节奏快竞争强,但学者对地名的专业解读以及地名背后蕴含的历史积淀,有效平衡了竞赛的紧张感,答题之余让观众感慨祖国山河之壮美、华夏文化之灿烂、民族底蕴之深厚、国人乡愁之真切、平凡个体之伟大。

一、以地名窥历史变迁,探华夏版图,扬中国文化

“中国拥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地名文化体系。地名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桥梁与媒介。”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约1200多万条,每个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和寓意,都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道尽了地与人、地与物,地与事的种种关联。《中国地名大会》以“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为主旨,用地名丈量华夏版图,探究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洞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节目从中国地名的文字形式、空间用途、功效定位、意义内涵等方面制题,以科学严谨又通俗易懂的方式为电视观众带来一场通识文化教育盛宴。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地名便成了历史流转的见证者,中国文化渊源的书写者。我们将美好愿望镶嵌进地名,祈求国泰民安;用自然风貌命名地名,记录瑰丽河山;用方言俗语称呼地名,表达亲切质朴。中国地名文化包罗万象,源远流长,与人的故事、与事的关联都演变为地名构成的要素。例如,地名命名蕴藏历史内涵。两千年前,河南南阳冠军村以“冠军”命名,起因与一位大将军的封邑有关,是汉武帝为表彰霍去病在汉朝和匈奴战争中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封以“冠军侯”而有之;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红原县因纪念红军长征而得名,196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取义“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长征精神赋予贵州遵义、福建古田、江西于都等地名新的历史内涵。再如,地名变化见证朝代更迭。陕西西安是中国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一座古城,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它有多个曾用名:丰京、镐京、长安、大兴、咸阳、西京市、常安,长安取义长治久安,大兴取义兴旺发达。与西安相同,首都北京也有多个曾用名:燕都、幽州、蓟县、南京、大都、北平、京师,这些曾用名展示了他们曾经的辉煌。回顾中国古都历史,就是回顾中华文化发展进程史。又如,地名传承文明发展脉络。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这是分布在河西走廊上的四个重要城市,也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城市的安定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促进了早期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往来的繁荣。而今,我国发起“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开展互利共赢合作,彰显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这也是新时代人们对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一种延续和传承。

“地名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记录和见证,也是世界文明史的记录和见证,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地名背后的传奇故事和历史经历,使其成为一个个独特而鲜明的文化标识,它们彰显中华风貌、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气派。我们品味地名中的诗情画意,丰富自我文化涵养,也提升和凝聚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二、以地名文化凝聚乡愁生命力,共建国人精神家园

古人介绍自己时会将籍贯或郡望缀于名字之前,比如人们熟知的“常山赵子龙”和“南阳诸葛亮”,节目组沿用这一表述习惯,在主持人、嘉宾、选手名字之前加上籍贯,成为这档节目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主持人“阿拉善鲁健” ,嘉宾“绥德康震”,选手“黄骅代金旺”“洛阳李科”,颇有一股英雄豪气。其实除了表述形式向传统的回归之外,更重要的是将人与地名的内核观照起来,在选手和观众心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地域文化感召和乡愁情结。

每个人都有家乡,而家乡并不仅是简单的地名汉字书写,还承载着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故土情怀。这种情怀凝聚而成的乡愁是中国人镌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指引,是对中国传统家庭观的延承。乡愁是古诗词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月夜感怀,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叶落归根;也是现代诗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的深情眷恋。如今一年一度庞大的春运返乡潮成为中国特有的一道社会文化景观,人们为一顿年夜饭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背后隐藏的是中国人对于家庭团圆的群体意识和文化自觉。

其实,地名除了展现历史变迁,记录河山风貌外,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和孝亲理念,更能激发起大众对于脚下土地的集体共鸣。陕西新丰、河南新蔡、河南新郑,古人会在新的落脚地起一个与故土相关的地名以示家乡情结;大槐树、珠玑巷、筷子巷,这些富含乡土情感的移民地名凝聚着人民对家乡的记忆,大槐树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寻根的文化标识和文化符号;义乌地名暗藏孝亲故事,龙岩土楼凝聚家和观念。家乡在召唤游子,游子也在回归故里。美国第四代华人郑国和是“寻根之友”发起者,祖籍广东中山,二十九年来带领六百多位华裔回中国寻根,用老一辈华人的寻根精神感召青年华人穿越时空勾连血脉。四川大竹人王暾,被称为“跑赢了地震波的人”,汶川地震后在国外做物理学研究的他毅然回国,从事地震预警工作,并在四川长宁地震中成功发布地震预警,争取到六十一秒预警黄金时间。不管是跨越山河回乡祭祖,还是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地名凝聚着每個人的乡愁,承载着人们的爱国情怀,这种能量汇聚产生的巨大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历经千年不衰。记住地名就是留住中国人的乡愁记忆,它提醒人们饮水思源、凝聚共识,引导大众知来路、明去路,共筑精神家园。

三、以地名文化开启时代新风貌,展示中国力量

地名文化蕴藏于历史记忆中,也时刻书写在人类发展进程的当下,《中国地名大会》秉持人文情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具象且生动的人与地的故事,让观众透过地名窗口看见人生百态。节目參赛选手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是铁路售票员、博物馆讲解员、地图出版社编辑、街道工作者、在校学生,这些平民英雄读万卷书用知识开启中国文化,也行万里路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他们展现了中国地名文化的魅力,也体现出新时代奋斗者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除了对普通工作者精神风貌的展现,节目组还邀请了祖国的守护者和建设者作为特别出题人登上舞台,讲述他们的家国故事。特别出题人昆明人杜江南,驻守日喀则詹娘舍哨所八年,他在海拔4655米的悬崖峭壁上守护着祖国边防。雪山之巅的生死故事体现出中国军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和忠诚信念,展示出中国民族脊梁的力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驻村扶贫干部赛迪艾合麦提·亚尔麦麦提,被村民称为“辣椒书记”,大学毕业后他返回新疆和田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为提升当地辣椒的产量和质量,个人贷款22.5万采购优质辣椒种子,鼓励村民改进传统种植方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体现了新时代年轻人为梦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

陆地有地名,在深远的海底也有海底地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朱本铎,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率领团队多次出海获取数据,用鲜明的中国元素,借助古代诗词文化和杰出人士姓名为南海命名了春江海山、杜甫海丘等255个中文地名,将中华诗意和中国故事铭刻在海底山川,为中国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这些建设者扎根祖国大地,用地名书写着新中国的壮美华章,展示着中国人的精神风骨。“如何将优质的民族文化和青年一代有效对接,是新时代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电视文化节目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节目邀请的特别出题人作为社会楷模和时代英雄,正鼓舞着当代青年重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有越来越多这种中国力量集结时,便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

《中国地名大会》秉持极高的政治站位,立足中国文化内核,坚持本土创新,以艺术性、思想性、人民性兼具的优质内容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拓了新时代民族文化复兴的新空间、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闫雪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推进地名研究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报,2018.

[2] 刘江伟.地名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N].光明日报,2015 .

[3] 薛晋文.守正创新是电视文化节目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为例[J].中国电视,2018.

作 者: 张自清,艺术硕士,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电视栏目,纪录片。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乡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乡愁
乡愁
谁远谁近?
回头一望是乡愁
乡愁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