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多重思考维度谈《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自我认同

2020-03-01赵楠王永宏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自我认同阿米尔

赵楠 王永宏

摘 要:自我认同常常被应用于心理学领域,而用于社会环境领域也未尝不可。在某个个体进行塑造的过程中,毫无疑问,认同是其研究对象的“核心”,并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从多种思维角度评价自我认同,可以引发诸多正面思考,探讨其人物的认同关系往往可以使作品意义更加明朗化。 《追风筝的人》 是以主人公阿米尔寻求认同为主线,当中又暗含了阿米尔个人与阿富汗种族的多重認同关系。自我认同作为一种思考维度,将自我认同的内涵进行深刻剖析,为树立美好人性、正视种族差异、各国间求同存异提供了一种良好途径。

关键词:阿米尔 《追风筝的人》 自我认同

一、作为一种思考维度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 (self-identity)又称“自我同一性”,起初为一个心理学术语,该词最早出现在《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此概念由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没有认同感就没有任何生存的意义。”由此可见,人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社会环境之外,因此,针对每一个个体,都有探讨其自我认同的必要性。迄今为止,埃里克森已审慎地在几种不同的含义上用了“自我同一性”这一名词。有时他似乎指的是个人独特性的意识感,有时指的是经验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又有时也可以指集体理想一致。 想要谈自我认同,那么这个“我”的内涵是有待商榷的。正如埃里克森所说,每个阶段的自我认同是可以变化的,自我认同可以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产生三类特殊的指向意义,在自我认同视阈下,我们可以将“我”看作一个个体,“我”可以是独立的个体、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研究自我认同的个体性、群体性、民族性,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便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在众多文学作品中,通过寻找比较,基于代表性挖掘,笔者认为《追风筝的人》具有演绎自我认同的多维性意义和价值。在《追风筝的人》一书中,胡塞尼表面向读者描述了主人公阿米尔自我认同追寻之路,深层剖析则是阿富汗人民急切需要寻求自我认同的发声。笔者将从个体、群体、社会三个不同思考维度出发去看待本书中的自我认同感,通过剖析这部作品可以更好地诠释自我认同的普遍社会学意义。

二、多重维度下阿米尔的自我认同

(一)阿米尔在个体环境中的自我认同 起初,阿米尔对待自我的态度是徘徊且彷徨的。阿米尔渴望有一个爱他的母亲,但他一出生就没了母亲,所以父亲在阿米尔心目中便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他与父亲的关系是冲突且矛盾的,父亲总是希望阿米尔像他所预想的那样成长,练就一身阳刚之气,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但阿米尔渴望文学,其精心的创作从未得到父亲的夸奖与赞扬,得到的反而是父亲的嘲讽,导致他不知自己热爱文学的意义是什么。父亲将较多感情寄托于与阿米尔同龄的仆人哈桑身上,年少的阿米尔内心的天平开始摇摆不定,阿米尔长久将自己束缚在懦弱无能的框架之内,他开始嫉妒,甚至是愤懑。阿米尔逐渐严重缺乏身份认同感,于是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迷茫不安的情绪。终于,阿米尔在不断的嫉妒心的驱使下,在风筝大赛之时,出于渴望被认同之心,无情地用哈桑被强暴的代价换取了那枚代表着荣誉的风筝。阿米尔在自己的“迷失”中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无情地伤害了哈桑。

阿米尔本就对自身怀揣着无限的不确定性,加上不被父亲认同进而产生的消沉和恐惧,始终笼罩着他的心灵,认同期望久久难以达成。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来说,被认同、被鼓励、被赞扬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作为独立个体的儿童,需要更多的是肯定和引领,而不是否定和贬斥。

(二)阿米尔在群体环境中的自我认同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儿童的世界都是美好纯洁的。阿米尔是远近闻名的富家小少爷,大家对他也是毕恭毕敬。但当幼年的阿米尔常年受到民族歧视的灌输与影响后,对于外界群体的认同就变成了对种族的区别对待。这集中表现在阿米尔认同普什图族,排斥哈扎拉族。阿米尔的内心渐渐埋下了人生来就不平等的种子,哈扎拉族人就注定被普什图族欺凌与侮辱。当顽皮的孩子骂起哈桑是哈扎拉族人的时候,他也就见怪不怪地和大家一起嘲笑哈桑。对于阿里与哈桑一家,阿米尔也是一直将他们看作地地道道的仆人。因此,在哈桑遭受欺辱之时,阿米尔的内心是正义与矛盾并存的。普什图族的阿米尔不能正确地将自己的身份定位,种族的分歧使得他与哈扎拉族之间建起了一条鸿沟。由此可见,阿米尔在群体环境中不仅没有得到他人认同,反而将自我定位偏离于美好人性,导致了阿米尔深受种族固化思想毒害;这时的他不能对自我民族的文化达成确切的认识,直到阿米尔的父亲去世,阿米尔依旧没有找到自我认同的契机。

(三)阿米尔在民族环境中的自我认同 在阿米尔远走他乡在美国的日子里,他亦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异乡人” 。阿米尔发现美国并不是一个埋藏往事的地方,他依旧受到罪恶和良心的折磨,依然不能从自己的背叛中释怀,他在心理和精神上都没有放松,相反更加沉重了。在阿米尔三十八岁的那一年,引路人拉辛汗再次出现,解开了尘封多年的秘密,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在战火中哈桑为保卫自己的家园不幸牺牲,这使得阿米尔终于鼓起勇气直视自己的心魔,正视自己的身份。阿米尔决心不再懦弱,自己的目标也更加明确了,他只是一名阿富汗人!哈桑是他的弟弟!他几经辗转回到了战火中的阿富汗,勇敢地从塔利班手中救出自己的亲侄子——索拉博,这时年近四十的阿米尔终于可以放下内心的包袱,走向自我认同。

小说以风筝开篇,以风筝结尾,阿米尔美好人性也已经回归,最终在激烈的民族环境中顽强抵抗,尽管追寻自我认同的道路是迷惘与曲折的,结局却是美好的,给读者以无限的欣慰。

三、阿米尔多重维度上自我认同的社会学意义

(一)关注儿童,健全人格 故事以阿米尔和哈桑两个孩子的友谊进展为线索,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生动细腻。在这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具有象征意义,它隐喻了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那部分:对于阿米尔来说,就是自我认同,只有追到了,才能成为健全的人。自我认同的危机通常出现在青少年时期,本文的阿米尔是阿富汗孩子中比较典型的个体现象,自我的迷茫致使阿米尔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每个青少年的成长都会经历不断探索;通过探索,个体可以在以后的重要领域(如性别、宗教、职业)中获得承诺和决策能力,如不能建立自我认同,则会出现认同危机。抽丝剥茧来看,儿童的认同感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必修课,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就要从教育着眼,注重家庭心理健康、校园心理健康,我们应鼓励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孩子们需要持久的爱心与耐心。

(二)群体认同,批判自我 正所谓旁观者清,自我认同是要靠自己与他人共同构建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就阿米尔而言,作为一个迷失的个体,往往其探索认同的道路并非单一,亦有可能是循环往复的。阿米尔以所属普什图民族为傲时,他是以践踏和欺凌哈扎拉族为乐的。这时候的阿米尔在群体中是戴着虚伪的假面的,种族歧视的观念已经扎根于阿米尔内心,他不可能寻找到真实的自我。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个体一旦出现认同危机,其价值判断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在小群体中盲目寻求自我认同的成功几率较小。个体期望走上正确的自我认同轨迹,首先我们要对该群体进行客观的审判,再次要观察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以免该个体更远地偏离美好人性。

(三)求同存异,携手并进 最终,阿米尔的巨大蜕变在于拉辛汗的帮助,最终在战火中解救了自己和索拉博。詹明逊曾说过:“第三世界文学是一种民族语言。”从社会层面上看,阿米尔诠释了个人身体和灵魂的流浪过程,折射了战争中整个国家和人民无可把握的命运。阿米尔的流浪亦是阿富汗的流浪,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存在的意义,都有值得肯定的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仅仅是要认同自我文化,我们应尊重任何一种高雅文化,尊重各国的宗教信仰。走向认同的道路很多,战争无疑是最错误的一条。笔者认为,尊重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提倡男女平等、包容不同宗教信仰的同時应更多关注人权问题,包容文化差异性,这无疑是推动世界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储卉娟.八月,仰望灿烂千阳[N].中国读书报,2007-08-15.

[2] 埃里·埃里克森.童年与社会[M].罗一静等译. 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

[3] 埃里克·埃里克森: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4] 曾志宏.《追风筝的人》 中主人公对身份认同感的追逐[J].电影文学,2014(4).

[5] 胡静芳.追寻中的迷茫、背叛与救赎——《追风筝的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D].兰州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12.

[6] 林芊芊.《追风筝的人》哈桑悲剧命运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7]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 岳丽.《追风筝的人》中的父亲形象[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2).

[9] 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 李丹.放逐灵魂的流浪——解读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6).

作 者: 赵楠,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王永宏,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诗歌、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自我认同阿米尔
“女儿”变情人?“摔爸”阿米尔·汗深陷婚变丑闻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罪与赎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