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在生态环境修复中的探索与应用
2020-03-01孟和苏乙拉
孟和苏乙拉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梳理并创造性地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以国内外成功的矿山恢复治理工程为案例,探索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致力于解决当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遇到的困难,并以呼伦贝尔市为例,阐述了如何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助力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生态文明
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产生背景
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广阔,矿产资源种类多,资源储量丰富的大国。矿产资源的开发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依靠原煤、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实现了建筑、能源、工业和交通等行业的大发展、大跨越,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处于粗放式发展模式,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的露天采坑、地面沉陷区、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尾矿、废石)压占土地,破坏环境的同时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16年起,国家全面开展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在全国掀起环保大潮的同时,绷紧了在环境保护领域工作人员的心弦。按照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需整改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量大,整改期限短,治理责任重,按照传统的靠单个自然资源部门来进行治理的思维已难以支撑整改工作。
自然资源部门近年来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下大力气,投入大笔资金,对政策性关闭、历史遗留以及无治理责任主体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有不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亟待解决,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大多属于治理难度大、投入资金多、施工条件差的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大有进入瓶颈期的征兆。因此,各地急需创新治理思维,融合部门职能职责,合力探索治理新思路。只有探索出更多的治理模式,提倡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做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才能事半功倍,以较少的投入,利用更短的时间,治理或再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损毁区域。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修复”是今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新理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旨在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为指导,结合政府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相关职能部门,获得多部门支持,融合多种治理思维,创新恢复治理思路,实现治理模式由“单一生态修复”向“生态修复+综合利用”转变,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新型建筑、生态鱼塘、主题公园、城市垃圾填埋场、休闲运动场所等建设项目结合起来,从而高效利用损毁土地资源,在完成恢复治理的同时,实现土地资源价值最大化。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具体实例与可行性
目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治理模式已初露锋芒,在国内外均有成功实例可供研究学习。
2.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公园”思维
南非约翰内斯堡黄金城是在金矿旧址上建立的主题公园,园内生动地呈现了18世纪后期淘金热潮时期的建筑和社会场景。黄金城地下开采深度达3200m,游客目前可以到地下220m深处参观当时开采黄金的实际作业情景,还可以参观黄金的熔炼和浇筑金币的过程。黄金城的开发,有效地利用了原有金矿遗址,不但解决了由采矿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还把采矿遗址变废为宝地开发为旅游资源,解决当地就业的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为当地创造经济收入。
内蒙古扎赉诺尔国家矿山公园有效保护和利用了老矿区矿业遗迹资源,是一个集科考研究、科普教育、观光览胜、文化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向来宾展示了扎赉诺尔煤炭事业、风土人情和历史的变迁。
此外,加拿大将石灰石矿坑改造成世界著名的第二大花园——布查特花园;辽宁抚顺西露天煤矿经改造后变为森林公园,内有煤矿博物馆,充分恢复了自然景观又与工业景观融为一体;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原先是大型铁铜矿,目前已是国家AAAA级景区。
2.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娱乐休闲”思维
长沙湘江欢乐城是在长沙新生水泥厂矿坑上建设的世界最大的室内冰雪乐园。原有矿坑深100m、长440m、宽350m,上口面积18hm2。该乐园巧妙地利用下沉式矿坑形成的天然保温效果,建设成大型娱乐休憩地,大力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万科打造杭州首个矿坑公园——良渚矿坑探险公园,内有百亩花海、超大草坪、茶园、儿童探险中心等。
2.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生态”思维
英国伊甸园在废弃的矿山上兴建全球最大的生态温室,汇集了几乎全球所有植物,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一个开展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约120万参观者,名列全英十大著名休闲景点之一。生态温室所在地原是当地人采掘陶土遗留下的巨坑,经改头换面后却具备了旅游休憩功能和生态教育功能。
此外,还有较为普遍的将矿坑斜坡固定后改造为生态鱼塘的例子。此类再利用方法具有实施起来简单,投入资金较少,对矿坑规模的要求低等特点。
2.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建筑”思维
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是依附天马山采石形成的海拔-88m深坑及岩壁建成的世界上首个五星级深坑酒店。让废弃的采石深坑以崭新的风貌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集自然、人文、历史的大成,同时具备了商业价值和旅游价值。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还有很多根据地方需求和特点衍生出的具体环境治理思路,比如将城镇周边废弃采坑改造为水域鱼塘、居民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因地制宜、修建结合”拓宽地质环境治理思路,是高效解决地质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实施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属于建设项目,因此从项目审批、设计、施工、投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考虑,项目建设前期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符合相关规划、技术可行、尊重地域文化、具备综合价值的项目方可依法建设。
3.1政策保障问题
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首先要考虑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保护区域的规定,不得在禁止建设的区域实施不符合规划的建设项目。其次,要考虑项目占用耕地、林地、草原等问题,不得擅自非法占用土地。除此之外,还要考虑项目与各行业规划的对接,建设项目必须符合相关行业的规划。因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治理模式需要“自然资源+相关行业部门”共同牵头保障,确保项目依法依规实施,且符合地方发展规划实际,以创造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切入点,从而取得政府和全社会的积极支持。
3.2技术方面的问题
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需要结合项目实际论证技术可行性,统筹考虑项目区位置、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施工难度等因素,生态修复工程在有效解决地质灾害隐患的基础上,将恢复地形地貌、植被、生物多样性等措施与建设项目统筹规划,以达到整体改造效果。
将矿坑改造成垃圾填埋场属于最简单的再利用方式。对原有矿坑进行防渗滤处理后可以将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填埋到矿坑里,填满后覆土并恢复植被。
将矿坑改造成生态鱼塘是解决居民区周边采坑地质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此类改造需对原有采坑进行护坡和防渗滤措施后结合养鱼设施可形成不同规模的生态鱼塘。其工程难度小,且具有一定的复制推广价值。
将矿坑改造成森林公园与矿山公园实施难度小。通过对矿坑实施放坡、回填、平整、挂网喷浆等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通过覆土、恢复植被,保证水土不流失。在此基础上经园林设计和展厅、栈道等建设后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森林公园或矿山公园。
矿坑改造成休闲娱乐运动场和建筑场地要求标准高、限制因素多,需在消除地質灾害隐患的基础上,针对矿坑地质、环境、交通等因素进行严格的综合论证和评估后,对项目进行设计,往往施工难度大、投资费用高。
3.3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
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首先需要考虑建设成本,项目具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可持续性发展。项目前期需要根据建设项目区所处位置、基础建材供应、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等情况以及项目后期维护费用等进行综合论证,因地制宜选择成本费用低的技术方案,减少治理费用。
其次要考虑治理项目的价值成本。项目建设要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利用治理项目实现社会服务主体功能,减少基础建设占用其他未破坏土地。例如建设垃圾填埋场的矿坑应具备距离城镇区近、交通便利、水电兼通条件,同时处于城镇区下风口且不产生水体污染,不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威胁。
3.4地域文化方面的问题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与地域文化的碰撞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思维需充分结合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与当地自然地理、人文文化传统相协调,以符合当地生态的模式进行治理。地域在广义上包含自然、文化和人类。在历史的巨轮中,这三个因素不断适应、不断融合,以和谐共存,结合为共同体。尊重自然即尊重地域文化,顺应自然即符合地方人文传统,需保护生态环境更需要保护地域文化。
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探索时,需充分考虑地方因素,以地方化、乡土化、民俗化的思维进行探索。例如在内蒙古地区需充分尊重游牧文化和草原文化;在西藏自治区需尊重藏传佛教礼节和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区需尊重维吾尔族礼节和文化。除民族文化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信仰、地区文化传承等人文因素。
全方位的考虑必然会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探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相反,在细节上的瑕疵带来的影响可能会被放大。
4.以呼伦贝尔市为例试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实现前景
呼伦贝尔市土地总面积25.3×104km2,占内蒙古自治区面积的21.4%,其中草地面积8.03×104km2,林地面积11.99×104km2,分布大小河流3000多条,湖泊500多个。天然草原、森林、湖泊、湿地、河流形成了呼伦贝尔市独特的自然景观,是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
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丰富,海拉尔构造盆地、得耳布干和大兴安岭成矿带(“一盆两带”)赋存有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贵金属及非金属等65种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能源——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长期以来,矿产资源开发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进入21世纪后,呼伦贝尔市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积极筹措治理经费开展治理工作。2003年—2018年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4.5亿元,完成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46.93km2。其中,大雁矿区完成8期治理项目,投入资金6779万元,完成治理面积16.7km2;宝日希勒矿区完成6期治理项目,投入治理资金1.0072亿元,完成治理面积15.8km2。在大力实施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项目的同时,严格要求现有矿山企业“边生产,边保护,边治理”,及时对矿区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明显好转,治理成效显著。
随着呼伦贝尔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待治理项目的工程难度越来越大,治理费用越来越高,治理工作进入了攻坚期、瓶颈期,加之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要求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需要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探索新模式与新思路。因此,根据呼伦贝尔市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可探索试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寻求发展先机,探新路,还旧账,保生态,谋发展。
4.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垃圾填埋场模式探索
阿荣旗三岔河硅石矿位于阿荣旗三岔河镇石家子村,该矿山2010年关闭后遗留2.5hm2露天采坑,项目区处于镇区附近,交通方便,符合建筑垃圾填埋场建设条件,阿荣旗人民政府已将该项目列入建设规划。其他城镇、居民集聚区周边的露天采坑经论证符合条件的也可探索垃圾填埋场治理模式,部分露天采坑可探索工业废渣填埋场治理模式。
此外,在海拉尔区周边可将海拉尔蒙西水泥有限公司日当山石灰石矿露天采坑用于填埋城镇区居民生活垃圾;鄂温克旗伊敏苏木周边的建筑石料矿坑可填埋苏木镇生活垃圾。
4.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生态鱼塘模式探索
对采煤沉陷区、凹陷式露天采坑,如地下水丰富或具备水源条件的,可探索生态鱼塘治理模式。例如大兴安岭南各旗市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出露的露天采坑均可考虑此类模式。岭西草原地区水资源短缺,可考虑保留水塘治理模式,以便灌溉和牲畜饮用。
4.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娱乐休闲模式探索
对规模较大的高陡岩质边坡,可探索娱乐休闲治理模式。将岩壁危岩体清除后,改造为攀岩、瀑布、人工石雕、标语广告等人工景观,建设成人工娱乐休闲场所。例如額尔古纳市湿地公园景区内有5处废弃采坑,破坏区域面积约2.69hm2,与景区内优美的自然景观极不协调,影响游客观感体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最大的采坑高差26m,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采坑形态为三面陡坡,一面开口的“圈椅状”,开口朝向南东方向。该区域土层砾石含量高,按传统治理方法只能填埋覆土。若结合园区娱乐休闲主体功能,可将采坑改建为娱乐场所。在加固坑壁的基础上可将坑壁改建为巨幕,放映湿地景观影片,硬化坑底部后可以建小型广场,配有饮吧等商户。也可将坑壁改造为攀岩壁,供游客游玩,增加一项娱乐设施。
4.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畜牧业模式探索
四个旗牧业地区可以探索将采石坑改造成为集体畜牧业屯放草饲料的场所或者将其改造成冬季牛羊圈。呼伦贝尔冬季气温极低,传统的羊圈和屯放草料的棚挡风能力和保暖效果不佳,甚至有些还需要单独取暖。将露天采坑进行护坡后改造为地下或半地下畜牧棚,能够有效地改善挡风和保暖问题。这种改造效仿了以前土房子和窑洞房,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因此,综合考虑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可以进一步探索此类改造思路。
5.概念陷阱预防
本文提出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旨在充分结合地质环境问题现状条件,有效利用资源环境,以集约节约的方式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同时,创造新的环境和社会价值。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同时,更要摒弃“治理即投入”“项目即规模”的思维,不能盲目追求项目资金投入规模,要以最合适的方式取得最好的成效。
6.结论
相较于国外,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可靠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分析方法、矿山环境管理体系和矿山环境保护制度。相关理论、经验和政策都在积极探索阶段。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模式可以作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新模式的探索,打破“孤军奋战”和“各自为战”的现状,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坚持“因地制宜、以建代治、治建结合”原则,寻求“1+1>2”的治理效果,发散治理思维,优化治理方案,打破行业禁锢,结合地方人文地理文化底蕴,探索中国特色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