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市智慧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
2020-03-01屠凤娜
屠凤娜
随着云、网、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新一轮的“智慧革命”正在兴起,并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向智慧产业的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习总书记还强调,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智慧革命的一种新兴业态,智慧产业集信息、科技、智能和智慧于一身,在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更强调“知识、创意、灵感、智能”等智慧要素在产业形态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其竞争优势也主要体现在知识型智慧和新一代智慧技术上。〔1〕与此同时,随着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新一代智慧技术不断催生和延展出不同类型的智慧产业形态,比如智慧技术+传统产业、智慧技术+具体行业、智慧技术+新兴产业等,这些累积叠加形成的城市智慧产业,逐步形成智慧园区、智慧产业集群等。由此可见,在新时代数字与科技融合,智慧与生态共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发展城市智慧产业既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也是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一、城市智慧产业的基本内涵
所谓城市智慧产业是指,以人的知识、灵感、创意和各种智能、智慧技术为双核创新驱动,将生产或服务、传统或新兴、制造或物流等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各类产业高度融合和渗透,形成一系列以智慧要素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智慧产业呈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智慧化特征。〔2〕城市智慧产业涉及人们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问题,从生产角度看,它包括城市的智慧生产制造、智慧开发、智慧研发、智慧经营、智慧营销、智慧物流等;从生活角度看,包括城市的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智慧文化等;从生态的角度看,包括城市的智慧消费、智慧环保、智慧治污、智慧监管、智慧督察等方面。从其囊括的内容看,既有智慧技术与生产和经营层面的内容,也有智慧技术与产品和服务层面的内容,还有智慧技术与环境保护和治理层面的内容。
城市智慧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互联网+”与智慧技术促进智慧产业链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万物互联”成为一种可能,亦为城市智慧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智慧技术也逐步被应用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城市智慧产业拓展了应用范围和市场空间。伴随智慧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和营销模式〔3〕等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应用,这种以智慧和知识作为推动力的转型升级,让城市智慧产业更具智能化和高效化的特征。《智慧产业: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一文指出,近10年间,在智慧产业快速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下,美国制造业产值超了50%以上,工人效率提高了20%。〔4〕另一方面,智慧与生态推动智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低碳生态城市的背景下,将智慧化、生态化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城市各行各业,促使城市管理实现生态化和智能化的状态,逐渐催生了所谓的“智慧型生态城市产业”。随着对城市环境污染加剧、能源资源消耗过快、碳排放增长过快等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的增强,智慧产业的核心也更强调智能与生态的融合,即在智慧产业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可以理解为,在生产上,注重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提高利用效率,保护环境的生态环保理念;在效益上,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协同共生;在目标上,注重质量、效率与资源环境容量的平衡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从而更加精确、高效与环保。
总而言之,智慧产业是一个辐射很强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既能加速城市产业的智慧化,又能促使产业发展模式迈向生态化。它将智慧技术、生态发展、科技创新作为内在动力和发展理念,促使城市社会的生产、生活中智慧与生态并行,协调改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国三次产业的分类,亦可将具有生态特性的智慧产业分为智慧型生态农业、智慧型生态工业和智慧型生态服务业三大领域。其中,智慧型生态农业更加强调在生产、销售以及分配等环节中引入远程控制、物联网、电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在农产品的生产和初次或深度加工上通过防伪或溯源技术保证食品安全,最终实现规模化农业的精细化管理。智慧型生态工业是指在互利协同共生的生态网络基础上,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借助新一代智慧技术,推动工业系统的生态化和智慧化发展。一方面,引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生物链有机循环模式,构建环环相扣、有机融合、运转高效的工业生态网络系统;另一方面,依托智慧技术,构建一种改变传统生产、消费和运行结构的智慧型新兴产业,从而推动系统对外的“零排放”。智慧型生态服务业则是将生态和智慧理念融入到服务业中,所形成的每一种新兴业态。比如智慧型生态物流,通过推广物联网、智能分拣、机器人仓库等技术,整合跨区域空间的物流资源,完善并提高物流企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服务水平。智慧型生态旅游,通过智慧技术和生态理念在旅游业的应用和体现,就能在保护景点环境的同时,提高旅游的便捷性和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由此可见,这种基于新一代智慧技术的智慧产业,融合城市内信息资源和环境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按照三次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需求、面临的“瓶颈”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判断,着力解决智慧科技与产业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化发展“两张皮”的问题。〔5〕
二、城市智慧产业的发展价值
城市智慧产业的核心范畴是“智能创新”,具有“一少两高三融合”的特点,即资源能耗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智慧与生态高度融合、工业与信息高度融合、科技与创新高度融合。立足于生态文明发展背景,城市智慧产业的发展既是“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是“智慧革命”的应然选择。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粗放型工业快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恶化形势严峻,自然资源越发短缺,无法满足和适应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何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走绿色、低碳、生态的发展道路是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城市智慧产业是一场以技术革新为基础转型升级过程,它作为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借助智慧技术、智能手段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问题,注重追求资源环境的“投入”与生态环保产品的“产出”之间的平衡,使城市智慧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更加精确、高效与环保。〔6〕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是城市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城市智慧产业就是对传统产业在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方面转型升级的一种新型战略性产业。〔7〕其发展的核心主要依赖于信息和科技,而非传统的自然资源,这种方式也是未来最具竞争力的生产方式。一方面,有效改变传统产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过分依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人才型、科技型、知识型、智能型产业转变,提高城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有效带动和提升高科技产业的高效、健康和持续发展。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充分整合智慧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现有资源,使融合或耦合的整体功能超过各个子系统功能的简单相加,呈现出耦合效应中的正协同效应。同时,有利于实现“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的战略目标,促进城市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智慧城市发展
随着城市常驻人口的不断攀升,人们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狭隘”,衣食住行等制约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大城市病”问题也日益严重。如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是当前各个城市面临的一项迫切且亟需解决的问题。“智慧革命”催生的城市智慧产业发展为缓解并逐步解决“大城市病”提供了新模式,即将新一代智慧技术广泛应用到交通、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领域。比如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家政、智慧交通〔8〕等城市智慧产业的发展,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高效、快捷、人性化服务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指数,促进城市生产方式、生存空间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变革。从人居环境看,随着智慧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融合和应用,“万物互联,万事智能”的现象和趋势,进一步证实智慧城市在发展壮大。
三、制约城市智慧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城市智慧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一些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人才引进培育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管理体制不够完备;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完善。
1.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
从“互联网+”到“万物互联”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覆盖之广、渗透之深,这也从侧面决定着城市智慧产业发展的进程。从现实情况看,作为智慧产业发展根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光纤面、无限网络的覆盖面还不全,基础设施的单项信息化应用不够协调,投资与预期的差距较大,信息没有实现充分共享等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智慧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技术层面,一方面在关键和核心技术上的研发能力有待强化。在智能制造尤其是高端制造领域中,关键及核心的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比如智慧产业链中的高端传感器、嵌入式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目前仅限于应用层面。〔9〕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和意识都有待加强。比如在发展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方面还仅停留在观念层面的“建议性解决问题”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人才引进培育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人才是发展智慧产业的前提和关键,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缺乏会严重制约智慧产业的发展。尽管智慧城市和智慧产业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由于对智慧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及时提上日程,导致为数不多的智慧人才分散在各个行业之中,没有形成长期为城市智慧产业发展储备和培育人才的观念。〔10〕同时,高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少,且缺少智慧技术研发的领军人才。据统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人员占40%,而发达国家为60%-70%。此外,由于产学研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不完善,导致科技型人才增长速度落后于城市智慧产业的增长速度,通过科技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
3.管理体制不够完备
目前智慧城市的管理是按照政府各职能部门进行条块管理,这种垂直式管理,往往会造成顶层管理主体的缺失或者多头管理,显然不能适应智慧产业发展的要求。产业管理与政府服务理念、信息化驱动策略等“软规划”未能实现高标准匹配,制约了城市智慧产业的发展。城市智慧产业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升速度慢于经济发展速度,智慧技术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智慧信息的共享问题成为制约城市智慧产业发展的通病。此外,目前城市智慧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缺乏系统化和精细化的管理系统。目前城市智慧产业的管理在政策环境、服务配套(法务咨询、会计服务、金融服务、IT服务等)、基础配套等方面服务较好,但在大数据服务、增值配套服务、资本服务、产业链上下游服务〔11〕等智慧要素上的服务较少。
4.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完善
从产城融合发展视角看,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产业发展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产品市场需求,还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技术保障;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因此,需要将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产业发展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由于产业本身的特点、基础设施的欠缺以及规划割裂等原因,导致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之间没有完全实现真正的融合。此外,智慧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缺乏协同和整合,各个企业的数据资源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共享和联动机制,不能形成智慧化的产业布局和网络化的智慧生态。
四、新时代城市智慧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知识和智慧技术与金融、智力资本互存互促的作用下,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将进一步增强城市产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为进一步促进城市智慧产业的发展,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培育,完善制度保障,协同产业链发展,推动智慧产城融合。
1.提升核心竞争力
云、网、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城市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迈进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脊梁。因此,一方面要着力推进智慧产业所依附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光纤、无线、4G、5G网络等高科技的高度融合,推动企业事业单位对信息化的覆盖和使用,打造云计算、物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促进城市产业向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生态化的更深程度、更宽领域的发展和融合。同时,不断整合跨区域的信息资源,构建基于智慧型的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并相应地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对周边及区域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人才智力的交流与合作,夯实城市智慧产业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意识,推进智慧产业关键技术的应用和创新。针对重点领域或重点产品开展智能化提升改造工程,提高城市社会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智慧产业核心或关键技术的研发,推进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智慧产业提供高端信息技术的服务和传统产业智慧化的解决方案。
2.加强智慧人才队伍的培育
智慧产业是一种知识型、技术型新兴产业,其中智慧人才和智力资本在推动智慧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拥有丰富的智慧人才和高智商的智力资本,才能实现智慧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培育和引进智慧人才需要将城市的长期规划与各地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有效结合。一是要重视本地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合作,并且在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本地区的专业人才,树立正确的、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储备观念。二是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立足城市智慧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适时出台“产学研联合发展”政策,积极推动校企、院企以及院校、院所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化配置城市智慧产业上、中、下游产业资源,组建“智慧产业智库”或“智慧产业联盟”,为科研院校的科研成果转换提供平台,为城市智慧产业发展资政建言。三是要完善引智引贤制度。针对城市智慧产业中关键或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或者高端技术的缺口人才,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软环境”上给予关怀,为所引进人才全身心服务于城市智慧产业发展营造正向环境。
3.完善智慧产业发展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城市智慧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容忽视的根本保障。一是理顺管理体制。要明确政府各部门的相关职能和职责,重点解决城市智慧产业管理上的多头或缺位问题,妥善处理好“智慧”这一产业属性,在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市场导向和发展规划等方面发挥好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拓展并完善智慧产业领域的业务工作。二是提升支撑服务水平。政府应加大金融支持,对重点行业、企业以及产品和项目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或这资金上的扶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制度。根据智慧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生命周期,构建多层次、多环节的财政政策。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引导支持智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融资、奖励或补贴式、激励式政策、贷款免息或贴息倾斜式政策等形式,〔12〕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推进系统化管理。系统化管理也就是将城市智慧产业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管理。一方面,城市各类云计算机设备要实现互联互通,各区域信息要共享共用;另一方面,建立标准化的智慧平台,有效整合城市各类资源,在通用标准和数据接口的基础上,围绕大数据、增值配套、产业链上下游服务等领域,为城市内更多区域提供更多的智慧产品和服务。
4.协同智慧产业链发展
产业集群以及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智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利于城市智慧产业的健康成长和长效发展。在城市智慧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构建具有协同效应的产业链条,在更广泛的空间基础上优化产业链条和生产布局,不断延伸和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以通信行业的三网融合为例,将移动通信技术与各种产品终端相结合,形成多种数字终端产品。将智慧技术与汽车深度融合,形成手机操控、远程启动、电子导航系统、行车记录仪、车载娱乐、智能停车以及未来的智能驾驶等一条完整的智慧汽车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协调好城市智慧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的关系。在城市智慧产业集聚方面,以市场效益为导向,智慧技术为引导,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会趋于规模化、集聚化发展。通常情况下,根据共生生态系统的需求,城市智慧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会形成智慧园区或者智慧产业集群。在城市产业扩散方面,将智慧产业中的研发能力、先进技术、智慧与生态融合的发展理念,通过向其他城市的流动或扩散,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的发展。此外,在智慧园区或产业集群中,劳动密集或技术程度较低的产业将逐步转型或转移出去。
5.促进智慧产城的融合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产业发展互存互促,不可分割,不可或缺。智慧城市建设会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形成;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不仅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有重大影响,而且还会促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树立协同共生的发展理念,将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视为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要不断加强智慧产城之间的协同创新。以智慧产业渗透、交叉和重组等方式促进智慧产城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服务乃至新产业。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融合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来建设智慧产业园,加强知识与科技、科研与产能之间的融合与渗透,促进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