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超越: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路径转向及其核心要义
2020-03-01王能
王 能
所谓现代性,顾名思义就是现代社会的一切特性。对现代性赖以支撑的两大支柱,即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深层次的探讨,构成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众多哲学思想家共同聚焦的主题。马克思以其“异样”视角率先揭开现代性的神秘面纱。当今,很多学者致力于探讨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理论,但是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性的问题上却无法澄清其在现代性问题上所占据的独特思想位置。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割裂了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对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关系的认识。一部分学者从马克思经典著作、文本出发;一部分从政治哲学角度进行分析;一部分从经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在考察现代性思想时,仅拘囿于启蒙现代性的理论视域进行探讨。马克思用资本运动的逻辑来审视现代性,即在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如何去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以及全人类的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一、反思与奠基: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就逐渐呈现出现代性的趋势,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的特征不断显现。如果不对现代性进行梳理、概括和总结,不对现代性有所把握,那么根本就无法理解近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理解现代性的路径中,启蒙哲学家们主张在“思维的层面”来探讨现代性问题。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他们是一群“离开现实社会,离开现实历史”而去玄思现代性问题,换句话说,启蒙哲学家们在探讨“现代性”问题上是在思维(脱离社会现实)上兜圈子。马克思本人却是从对现代性的批判来阐发现代性,批判这些“自作聪明”的启蒙哲学家们。青年马克思曾经也像青年黑格尔派一样以思辨哲学深刻反省启蒙现代性,然而马克思的思想探究并不仅仅止步于此。在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决裂之后,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不是简单地从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式的唯物主义来分析和探究现代性,反而“另辟蹊径”,采取一种与所有人都不同的路径去阐释和分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深究现代性问题。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马克思也逐渐建立了审视现代性的独特眼光,以唯物史观的视域关注现代性问题,这才形成了马克思所特有的现代性思想。
1.何为现代性
“现代性”伴随资本主义产生而来,并且逐渐成为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众多思想家、哲学家共同关注的思想主题,并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和阐释。要想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必须对现代性的含义和概念有全面的把握。笔者检索国内学者关于现代性的定义时注意到,具有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认为,现代性可以指现代社会的一般特点,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独特的现代气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者是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在西方语境中,现代性概念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批判,更多的是一种否定概念,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现代性却是要追求的目标。〔1〕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教授认为,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市场经济以及民主法治等三个方面,实际上是人的现代性以及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精神和文化上的支撑,现代性要求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另有很多学者、教授提出了相关的理论解释和阐释,在此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孙利天教授以“新的思维方式”阐释现代性,安启念教授则用“主观能动性”这个概念予以说明,两位教授共同强调了一个主题,这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人在何种方式下才能最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何种情况下才能实现自身的自由和解放,这与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目的具有内在的相似性。现代性和人分不开,但是伴随资本主义而来的现代性又具有极其强烈的反人性的性质。特别是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现代性的反人性的本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作为自由自觉的人的劳动反而变成了奴役和束缚人的强大力量。人的本质在异化的劳动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在自己的劳动中否定自己、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2〕这种奴役人、束缚人自由发展的社会,与马克思所追求的未来的社会是相违背的,这也必然会成为马克思重点批判和改造的对象。
2.马克思哲学论域中蕴含现代性思想
在马克思的立场上,他并没有花很大时间和精力来论述“现代性”、“现代社会”,并且也没有为二者给出明确的定义和解释,但是在其著作中,却大量使用“现代”一词,特别是在谈到资本主义的时候,他喜欢将“现代”一词与资本主义社会共用,称为“现代资本主义”。如果要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有所了解,不得不对资本主义进行探究和剖析。在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上,马克思肯定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重大作用,与此同时,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也展开了系统的批判。似乎这会传达出一个误区,或者马克思只有关于资本批判的理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这似乎也为马克思哲学论域中没有蕴含现代性思想提出了例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广大无产阶级受到奴役和压迫,使得人的自由和解放成为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马克思所要建立的新世界便是以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为指征的。现代性的载体是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研究和剖析,也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资本具有资产阶级主体的性质。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生活中,广大的劳动阶级的劳动被异化。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主要批判的是关于阻碍人性实现的方面,人在“现代性”的特征下无以为人,人的存在是一种异化的存在。马克思批判的本质以及最终旨趣便是将异化了的人的本质复归于人本身,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进而建立这样一种“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马克思始终关注的焦点便是人的自由和解放,对现代性批判的原因也基于此,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也非但没有失去意义,而且还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资本充斥着现代社会各个方面,马克思深入资本主义内部所进行的考察和剖析,对现代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批判与构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路径的转变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在对以往思想家积淀和自身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建构的。理性被视为现代社会的逻辑,在19世纪的欧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理性和自由的根源在哪里?伴随着马克思思想的转变与成熟,他深刻认识到要理解现代性,仅用理性逻辑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从对商品的分析中去发现资本主义的秘密。马克思颠覆了理性主导现代性的传统思维模式,指出作为理性形而上学的资本控制着现实社会。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路径的两次转变正是基于对以往启蒙哲学家思想的继承、吸收和批判,以及在自身的不断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分析两次转变有利于厘清马克思与以往启蒙哲学家的渊源以及自身思想不断的发展、成熟的过程。如果考察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不是基于马克思批判的两次转变,在理解现代性的路径上将重新陷入过去的“窠臼”和“迷雾”中。马克思并不是一开始就去关注现实社会的资本,他的现代性批判路径也是随着他思想的转变而变化的。
1.路径转变之一:启蒙现代性批判——资本现代性批判
大体上说,马克思的一生有几次重大的思想转变,作为本文的需要,笔者举出两例充当文章写作的例证。一次是19世纪50年代初,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决裂的马克思开始反思,在与其论战的过程中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既然“现代性”话题绕不开,考量“现代性”主要症结的路径在与启蒙思想家决裂的过程中又已经将其彻底抛弃,马克思日益深入对现实社会、现实历史进行考察,开始将主要精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考察资本主义的诸多问题,开始有意识地深入到资本主义内在运行的机制中去剖析和探究。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转变,并逐渐转变为对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如果对这一点存在疑问的话,人们很有可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片面地作出一种“人本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思想的第二次转变是历经了1857年的经济危机,无产阶级革命并没有像马克思预测的那样来得轰轰烈烈,这使得马克思重新退回书斋,结合以前自己做的经济学笔记并阅读新的经济学著作,开始了《资本论》的创作。此时的马克思不再纠结于与唯心主义的论战,而将视角投入到资本主义的内在运作机制上,通过内在批判的方式来探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道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运动视角来阐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这样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批判较之于先前的启蒙现代性的视域更具有科学性、说服性和理论深度。但是如果脱离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考察而得出结论,就只能停留在科学的理论假设上,这较之于以前的启蒙思想家们并没有前进多少。马克思通过《资本论》对“资本”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剖析与探究,以对“资本”批判打开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大门。
既然在马克思的立场上将现代性的理论内涵归结于资本现代性,那么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也就确实触及现代性的实质症结。然而,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认识首先是基于启蒙的视域,并在艰难的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转向资本的视域。马克思也曾关注过启蒙现代性的问题,并且也和“启蒙哲学家们”一起探讨,但是马克思在扬弃启蒙现代性的过程中开始转向资本现代性。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这时马克思的思想与青年黑格尔派大体相同。在此之前的许多理论都还散发着和“启蒙哲学家”们一致的精神气息。马克思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发现了“启蒙哲学家”们的致命弱点以及启蒙现代性的内在限度,并进而与“启蒙哲学家”们彻底决裂,开始创立自己的思想,逐渐脱离启蒙现代性的视域,开始将目光投向“社会现实”,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在“资本主义内在运行机制中”进行现代性批判。这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方式,远远不同于先前的外在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批判和外在批判要相结合。失去对“内在运行机制的考察”,外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批判将会成为科学层面的假设。反之,则会陷入“经济决定论”的迷雾和窠臼之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马克思与其他“启蒙哲学家”的本质区别。马克思笃定信念,要做一位“改变世界”的哲学家、思想家,不想也不屑成为“解释世界”的启蒙哲学家。在马克思看来,启蒙现代性仍然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的窠臼,仍然只是和“青年黑格尔派”一样脱离社会现实而去思考“玄而又玄”的问题。马克思从现实社会出发,独具慧眼地将批判直指资本主义内在运行机制。
2.转变路径之二:哲学批判——资本批判
阿尔都塞曾经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声称:“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5〕这里,笔者不是关注“断裂”,而是意在强调前后思想的区别,并以此为切入点,重点强调和探究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明显转变过程。既然经历了思想上的转变,那么仅仅局限于从哲学的角度来探究马克思现代批判性的特点显然变得不合时宜。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深信不疑,唯心主义哲学、绝对意志至上等思想在当时的马克思看来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现实社会的考察,特别是“林木盗窃案”给马克思以巨大的启发。对现代性的考察如果仅在思维领域进行批判这是根本就行不通的。当马克思将社会现实作为考察对象时,并不是很快就进入到了“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暂时性”。这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兴起的时候,马克思惊呼:“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6〕虽然这对马克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他却能迅速冷静下来,对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反思和剖析,也开始明确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的缺陷,逐渐转向以现实的社会和历史为考察对象,与那些所谓的只忙于“解释世界”的哲学家们彻底决裂,开始致力于“改造世界”。尽管青年马克思从哲学批判来考量现代性的主要症结,似乎受到了来自学界的质疑。哲学批判是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不是对哲学批判的继承和扬弃,政治经济学批判也就无从谈起。同时,这也为资本现代性批判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且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也不能代表马克思思想的独特个性。马克思后期完全在政治经济学的领域展开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这不能说是对青年马克思哲学批判的彻底否定,更不能说是用马克思后期的思想来否定之前的思想,而是从整体的视角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
现代性的发展有其独立的运动逻辑,从哲学批判的角度来论述现代性有其正确性,从追求思想解放,诉诸政治经济平等,诉诸合理的价值追求等外在形式上这样一种逻辑论述无疑也是正确的。但是单纯从外在形式上去探讨现代性,是无法深刻探究其本质的。马克思将目光投向资本主义内部运行机制,既然现代性伴随资本主义产生而来,那么现代性的运动逻辑就必然会受到来自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逻辑的支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有比较清晰的了解,研究“资本”从何而来,但是他们却把“资本作为了他们整个经济学思想的前提”,“他把他们本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7〕事实上,他们所“奉若神明”、“永恒”的私有财产、资本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增殖以及各种能够提高资本增殖的制度、法令却成为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资本运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使得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源所在。
三、发展与超越: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与现代性的中国内涵
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是从资本主义内在运行机制出发的,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反思和发展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只有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现代性运动发展的逻辑归根结底是资本运动的逻辑。并且马克思也一直强调,必须从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角度去考察和探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观念,而不是相反。这绝不是替“经济决定论”作辩护。文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只是外在的批判方式,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在本质批判,然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却有着十分巨大的优势,以资本为主要考察对象。资本主义以“资本增殖”为“永恒规律”,把资本增殖看作是历史必然的和天然合理的,也正是由于资本才带来了现代性的诸多症结,所以几乎全部思想家都不会从“资本”着手,只是在“资本”的外围“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无法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还自以为是在“改变世界”,其实也不过是“解释世界”罢了。
1.现代性批判之核心要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要想抓住现代性的真正症结,就必须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如果舍本逐末,将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作为对现代性的主要批判方式,就会南辕北辙,就会抓不住症结所在。从马克思的立场看,马克思从来不反对从多维度去揭示和论述现代性的理论具有合理性,这为理解现代性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式,但是主要致力于“改变世界”的马克思却坚决反对不切实际的具体解决方案。在马克思的立场上,“批判”一词绝对不是抽象的或者是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如若是这样的批判,马克思会坚决反对和痛斥,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在此之前做过太多的工作,并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的实质,反而是在资本主义这座大厦之外来回地兜圈,应该深入到“大厦”内部,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生产方式去探求。
毫无疑问,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一种内在批判方式,对资本主义内部运行机制进行考察。资本的运动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社会创新和发展的根源。这表明任何现代化的社会都不可能拒斥资本,既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运动,现代性也是伴随着资本而产生的,那么脱离了资本就会与现代性社会脱节,将会开历史的倒车,重新回到愚昧的状态之中。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社会既然存在必然性,那么资本主义对社会的贡献和发展就不容被忽视和抹杀,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似乎必须依赖资本,否则就发展不下去,似乎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换句话说,资本在现代社会所起的作用无法替代。那么现代社会是不是非批判地顺应资本逻辑的运动了?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已经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笔者不否认资本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资本也绝不是像“国民经济学家”所认可的是“天然合理”的东西,甚至是“奉若神明”、“永恒化”的东西。资本和资本主义一样,都将会在自身无限聚集的过程中走向瓦解。“资本在它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8〕同样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已然渗透到市场之外,充斥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种种矛盾都是由资本逻辑所引起的。正因为如此,既然现代社会的真正症结是由“资本”引起的,那么就只能从资本入手来探究解决方案,否则其他一些工作就全都是无用功。
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深深植根于资本主义内在运行机制的考察,核心要义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有人提出质疑,当今社会与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早就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将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的资本现代性批判套用到当今的社会现代性批判,是否存在着偏颇之处?情形并非如此。深入考察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理论,并且把握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核心,考察和分析当今社会仍然不会过时,只要有资本逻辑存在,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就永远不会过时。尽管现代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复杂化,但是他们都不过是以资本运动逻辑为主导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虽然资本是社会“万恶的根源”,资本只能在自身无限聚集的过程中走向瓦解和消失,就像“异化和异化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但是马克思深知资本固然是反人性的,对资本的批判却不是将资本简单地抛在一边,全盘否定资本,而是采取扬弃资本的方式。
2.现代性的中国内涵:扬弃资本,发挥特色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并且正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潮流。任何国家的现代性(中国也不例外)都与资本的运动分不开,关键是如何掌握对资本逻辑的运用。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资本与资本逻辑都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首先依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资本逻辑曾起过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方面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多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9〕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必须借助资本逻辑,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与提高,在生产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中又不断对资本逻辑进行瓦解,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味地抛弃资本逻辑,将会使生产力水平回到前资本主义时代。其次,资本逻辑蕴含着许多内在要素,诸如理性思维、自由和平等等要素,这些要素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不仅在资本主义时代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到资本逻辑日渐瓦解的当代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一点也不能被抹杀。特别是在新时代,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也是对资本现代性下资本逻辑诸要素的继承、超越与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成果是基于邓小平同志在现代性批判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适当地培育资本逻辑。但是在培育的过程中并不是让资本逻辑起主导作用,不像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逻辑永恒化和神圣化,而是在贯彻资本的过程中不断对资本逻辑进行瓦解,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贯彻资本的逻辑,另一方面又要我们在贯彻的过程中不断地扬弃资本,以超越资本为最终目标。
因此,现代性的中国内涵与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有本质的区别。在资本逻辑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主义现代性下,资本的价值增值被看作唯一目标,资本逻辑左右着整个资本主义运行体系及运行状况。虽然现代性的中国内涵不同于传统的现代性,但是却依然属于现代性的范畴,既然中国现代性根属于现代性,那么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建设就仍然脱离不了资本逻辑,或者说在当下的中国还不能与资本逻辑进行切割。一方面是现代性的中国在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中不断地扬弃和瓦解资本逻辑,另一方面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尚不能与资本逻辑进行切割。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的发展会和资本逻辑的发展同步,但是由于中国的现代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脱离了资本现代性的母体,将会不断独自向前发展,最终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具体表现在现代性的中国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传统性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体制,抑制了资本逻辑将经济领域演变成为个人追逐私利的战场,保护了中国道路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行。其次是中国现代性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制取代了资本现代性下权力的分割与制衡体制,控制了资本逻辑与权力寻租的联姻。最后,中国的现代性以和谐社会理念取代了以资本现代性为主导的社会发展理念,抑制了资本逻辑逐利功能对文化领域的渗透。中国现代性在这样几个方面与资本现代性存在质的差别,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现代性的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会存在资本和市场社会主义,要不断引导资本逻辑为社会主义服务并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的目的。
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必须把握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要义,挖掘其深层次的理论内涵,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发展。基于对资本的运用但不会将资本的统治永恒化,同时对资本进行扬弃,进而不断地超越资本,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为其他国家提供发展的新模式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