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2020-03-01米博
◎米博
土地整治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平台,不论是在乡村振兴还是就地进行城市化,都始终离不开土地整治工作。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以及腾退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没有与乡村振兴发展深度融合。
因此,应将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发展深度融合,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以利于机械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兴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以及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推动土地整治与农业规模经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解决乡村振兴扶贫开发部分资金问题
乡村振兴,扶贫开发工作中,首要的问题是“输血”的问题就是缺少资金。“血”的从哪来?通过土地整治增加耕地指标,将耕地节余指标进入交易平台进行有偿交易,可以获得土地级差收益,而将这部分资金返还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可以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农民增收。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有效资金,巩固和推动了乡村振兴。根据报道:2018 年,山西繁峙县等18 个贫困县将1.8 万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内交易,收到收益28.56 亿元。天镇县等10 个深度贫困县跨省交易耕地节余指标0.61 万亩,收益18.91 亿元。2019 年上半年,湖北省毫州市2019 年第一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节余指标交易成功,1001.046 亩指标,以每亩40 万元价格成交,转让方利辛县获得收益4 亿元。2018 年湖南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累计为贫困县创收85.87 亿元,为直接受益的贫困户平均创收4 万元。朔州市山阴县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运城市经开区签订交易协议,出让节余指标819 亩,收益1.23 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巩固了扶贫成果,推进了乡村振兴。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村庄生态环境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主要集中在田、水、路、林、村等领域,土地开发整治与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有效抓手。多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农田整治,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全面体现出生产、经济、技术、社会、生态五大系统的可持续性,形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平衡发展。可以有效改变农业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2018 年在各地调研发现,土地整治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对村庄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非常明显。村民们对土地整治评价普遍很高,评价满意度达到90%。从各地实践看,土地整治不仅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同时也为土地流转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村多元化发展力量。
“道路变好了,田小块变大块,机械化程度高了,给群众带来了方便。”这是群众的普遍反映。江苏省常州市上阮村完成土地整治7 年后,借助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成本低、土地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等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同时,凭借土地整治后优美的村庄环境,吸引数十个投资公司到这里来发展乡村旅游,极大地促进了村庄经济发展,初步实现了村庄美、农民富的目标,有效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
三、解决乡村治理涉及异地搬迁遇到的困难
随着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口在空间上优化配置和重新分布,随着农村人口逐渐迁出,逐渐形成很多“空心村”;以及脱贫攻坚扶贫工程中,为了扶贫而进行的异地搬迁,都会形成一定的空心村。这些村庄往往是生存条件恶劣,缺少电力供应、水资源供应,交通不便等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地区。通过土地整治将这些地区可挖掘的后备耕地资源,宅基地、空闲地变成耕地指标,再将这些指标进行交易,实现收益,以适当的形式返还于迁出农民,增加更多搬迁后补偿,从而让农民在搬迁后减少后顾之忧,提高在迁入地生活水平,可以有效在心理上和物质上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积极性,减少异地搬迁的阻力和工作难度。2018 年6 月30 日,四川省凉山州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2。5万亩,以每亩30 万元的价格卖给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收益达75 亿元,这部分资金用于贫困县搬迁农民建新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发展,收到了明显效果。同时凉山州将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建设、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危旧房改造、土坯房改造等,全部纳入增减挂钩项目,取了明显成效。
四、结语
总之,深刻认识并明晰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作用,有效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做好耕地节余指标异地交易,既能有效解决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促进地区城乡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推动产业兴旺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