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阈下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
2020-03-01孙曜
●孙 曜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美丽中国”纳入执政理念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不仅倡导生态文明,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丽中国”战略的实施也进一步丰富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如何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是当前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美丽中国”的提出背景
“美丽中国”的提出有其背后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在经济发展同时,也出现由于过于关注经济发展忽视了环保的问题,致使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严重,雾霾、酸雨等问题在多地出现,大量不可再生资源被过度开发,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了“美丽中国”愿景,在党的十九大中,继续明确“要建设美丽中国”。另外,尽管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国民素质依然参差不齐,不少民众缺乏环保意识,各个学段的学校教育中,环保教育也存在缺失,加之我国环保工作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制度层面的确切规定,很多政策措施无法落实到实处,让环保工作难以推进。“美丽中国”的内涵涵盖三个方面,即“生态文明自然之美”“精神文明人文之美”“物质文明科学发展之美”,“美丽中国”要做到环境美、社会美、人美之间的结合,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工作中。
二、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与“美丽中国”的关系分析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涵盖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科技观、生态政治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消费观等。而“美丽中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向往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是自然生态、社会完美之间的契合点,清晰指出了未来的发展道路,也明确了发展的措施和方向,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制定了总体框架,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
“美丽中国”属于“社会美”“时代美”“百姓美”“环境美”“生活美”的有机统一,当代大学生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生力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让他们知晓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提供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支持,进一步加速“美丽中国”建设进程。
三“、美丽中国”视阈下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
在当前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上,还存在各类问题,与“美丽中国”的要求尚未适应,结合当前的教育问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需要做到四个坚持:
1.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来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来社会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发展,人类要做到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在经济的发展下,也要关注自然的承受能力,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可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马克思主义倡导尊重、爱护自然,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要遵循、适应自然。在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上,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来进行引导,以我国的具体国情来出发,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归宿点和出发点,这样,方可让生态文明教育保持源源不断的生机。
2. 挖掘我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内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和内容,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谐社会”等等,我国历史悠久,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贯穿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文明教育上,要汲取我国古老的生态伦理学教育理念,将其渗透至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工作中,促进大学生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基因的继承人。
3.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出发点,也是建设“美丽中国”需要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在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也需要遵循以人为本思想,将其贯彻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让他们具备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4.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建设一个共同繁荣、山清水秀、永久发展的中国,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在各类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容易变化。要让他们真正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参与者和行动者,那么,必须要掌握扎实的生态文明理论内容,引导他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亲身参与实践。
(二)进一步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1.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促进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要增设与生态文明价值观相关的内容,在内容和方式上,为生态文明教育注入新的内容。在具体教育上,要以社会发展现实作为立足点,切入社会发展脉搏,与社会问题结合,转变学生的价值观念,改变学生错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让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2.法制观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融入法制观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对此,在教育上,要引导学生掌握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讲授关于《宪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掌握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制度,如许可证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整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通过各类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其责任感,使之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法制观。
3.道德观教育。生态文明道德观教育也是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项新任务和新形势,在具体教育上,要让学生掌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追求和谐、文明、健康生活权利的过程中,善待自然、尊重自然,并将其身体力行地传授给自己的亲友知晓。对此,在教育上,要转变传统的思想和理念,适应新形势要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要求。
4.消费观教育。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方面,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生态消费价值理念,提升其生态文明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高校院校是开展生态文明消费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具体教育环节,要遵循适度消费原则,实现精神文化消费、物质消费之间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养成绿色环保、适度消费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理性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
5.责任观教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倡导天人合一思想,如孔子的“人能弘道”、庄子的“万物与我同体”等,在上述内容中,都明确了“人是自然生命价值的实现者”。在具体教学上,要引导学生树立胸怀全球的胸襟和视野,引导他们用总体的视野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尊重他人人权,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成为“美丽中国”实施的践行者。
(三)发挥各类载体的教育作用
1.发挥出课堂主阵地作用。在生态文明教育上,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生态文明教育上,要发挥出课堂的主阵地。一方面,教师要适应新形势要求,转变教育理念,通过各类学科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课堂讲授中,应用多种方式来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作为导向,丰富现有的思政教材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多学科渗透,丰富现有内容,增加关于生态文化观、生态安全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法制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平等观、公平正义观、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的内容,让生态文明教育更具科学性。例如,在讲述《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中,可以增设生态污染、生态危机、“美丽中国”建设现状、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的内容,还有国际条约、国际环境法、国外生态文明教育经验教训等内容,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学习。
2.建设生态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也要将其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融入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关的内容,在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都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性与持续性,构建出良好的人文环境,将学生置于其中。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要在校园绿化、整体规划、宿舍桌椅、食堂清洁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学校的体育馆、运动场所、图书馆、宿舍、办公楼等建筑的建设上,需要尽可能选择可回收利用材料,对于校园内部的食堂、卫生间、理发店等,都要进行绿化,张贴小标语,让学生将生态意识树立心中。在学校的垃圾桶、警示牌、路灯等区域,都可以张贴与生态环保相关的标语和倡议,叮嘱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并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维护和净化工作,提高其整体凝聚力;在精神文化建设上,需要在学风、校风等方面着手,比如,在学生证、饭卡、公交卡上,体现生态环保设计理念。在教风上,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教育体系,构建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团队。在学风方面,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做到以学生为本,致力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锻炼其自立意识和全球眼光。另外,还要做好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构建生态文明监督机制,定期开展突击检查,完善运行管理、组织保障,奖惩激励和素质考评制度,构建系统化的生态文明,育人考核体系。
四、结语
在气候恶化、雾霾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下,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新的威胁,而“美丽中国”的实施,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在“美丽中国”视阈下,需要明确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责任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