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帮扶现状调研报告
2020-03-01段辉军
●段辉军
在“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很多大学成立了创业基地,学生有创业项目的话,可以直接申请在创业基地内组织开展。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创业基地或者是申请了当地政府提供的创业基金、在其他创业园中展开工作。虽然国家、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及高校对于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方面的工作比较重视,也给予了较多的扶持,但是较少有专门针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双创”帮扶政策,因此,笔者基于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帮扶现状开展调研,最终发现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急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帮扶现状
(一)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获得帮扶比例较低
从2010 年开始,以创业代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逐步增多,受到不同地域经济及社会思想的影响,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创业群体最为集中。在2017年国家统计局所做的调研中,大学生毕业后创业人数达到了21.3 万人。在本次调研中,主要采用了数据随机调研的方式,在高校毕业生创业人群中搜集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时所获得的帮扶情况,通过对1000份高校大学生创业样本来看,有34%的毕业生在创业时获得了相应的帮扶,其中只有12%的人群是贫困家庭出身,但是在毕业后创业的毕业生群体中,有38%的学生都是贫困家庭出身,其参与创业比例与其所获得的帮扶比例不成正比。
(二)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帮扶资金获取难
贫困家庭毕业生在开展创业时,能够真正获得创业帮扶资金的情况比较少,但是在相应的房租、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能够获得一定的帮扶。其主要原因在于三方面:一是贫困家庭毕业生所开展的创业项目本身并不是很吸引“投资者”的瞩目,而且缺乏团队支持,创业路较为艰难;二是贫困家庭毕业生对于一些创业帮扶政策及申请流程并不了解,容易错过最佳的申请时机;三是政府提供的创业帮扶政策及相关措施并没有专门为贫困家庭毕业生“开小灶”,主要是对创业项目本身进行评估,然后提供创业支持。
二、制约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帮扶效果的影响要素
就当前来看,虽然已经有部分高校越来越重视毕业生创业帮扶工作,并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价值,但是针对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帮扶效果不理想。面向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帮扶应包含政策帮扶、物质帮扶、社会帮扶、教育帮助、心理帮扶等多个方面,对于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来说,相关政策及物质帮扶可以快速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但是并不能保证其有了一定的创业资金就能够创业成功,很多创业项目一开始都是做的不错的,但是往往因为效益不佳而夭折。为了保障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帮扶效果的实现,在政策、资金及物质帮扶、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还应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及心理帮扶。
三、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部门缺乏完善的帮扶体系
就当前来看,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针对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方面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帮扶体系,这也就直接制约了贫困毕业生获取创业帮助的效果。一般来说,在面向大学生开展创业帮扶时,主要依据大学生所提出的创业方案,根据创业方案本身的价值及可行性来为其提供适当的帮扶,为了保障公平,并不对大学生本身做出评价。然而现实情况下,很多贫困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因为无法获得创业帮扶而放弃创业,或者是半途而废,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也可能会让他们错过最佳的创业时机。另外,相关机构面向大学毕业生所提供的帮扶措施本就不完善,缺乏后续的监督和支持,所以,很多帮扶政策是“治标不治本”,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单一的帮扶策略并不能起到最有效的作用。
(二)学校缺乏贫困生创业帮扶机制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在延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时也进行了创新,但是仍然缺乏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注,而且学校并没有形成对贫困学生创业的帮扶机制,在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没有将贫困家庭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当前,很多学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行为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仅限于在校内的支持,比如提供校内项目基金或者是创新创业活动场地,但是对于毕业生来说,很难再享受到学校提供的帮扶,作为贫困生,其在毕业后也享受不到特殊的帮扶政策,所以很多贫困生常常因为这些现实原因而放弃创业。
(三)教师未发挥出有效的帮扶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开展学生教育的同时,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绘制出自己的发展蓝图。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重视理论教学,更应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实际上,大多教师并不会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而是以教好自己的科目专业知识为主。辅导员或者是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比较多,但真正懂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并不多,尤其是高校大多教师除了教育教学经验之外,并没有尝试过其他的工作,也没有创新创业经验,所以从教师方面来看,大多教师并没有足够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基础,即便教师对贫困学生的关心更多一些,也无法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帮扶作用。
(四)学生不了解相关创业帮扶政策
鼓励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很多学校都没有落到实处,比如有的学校推广“双创”精神,但是没有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双创”指导,很多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并不到位,也找不到创新创业的合理方向。大多学生不知道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是可以申请到一定的帮扶支持的,而且高校贫困毕业生在信息获取方面比其他学生往往还要滞后一些,他们在毕业后面临着家庭的压力,急需就业赚钱,很多贫困家庭毕业生主动放弃创业机会。如果学校能够在创业帮扶政策方面做出更多宣传的话,可以让贫困家庭毕业生提前了解创业帮扶政策,对于他们开展创新创业有积极作用。
四、基于“双创”完善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帮扶模式的实践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相关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和贫困学生自身都可能造成创业帮扶效果不佳的问题,所以有必要从政府教育部门、高校、教师、大学生全方位创新构建基于“双创”的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模式。
(一)政府部门牵头构建完善的帮扶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来促进社会“双创”的开展。面向大学贫困毕业生,教育部门有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教育部门应与其他多个部门合作,共同牵头构建完善的大学贫困毕业生创业帮扶体系。首先应落实大学贫困毕业生这一帮扶群体,将其与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群体区别开来,在普通大学毕业生创业帮扶体系之外,专门制定一系列面向“贫困毕业生”的帮扶政策,以确保这些帮扶政策能够真正地落实到这部分学生身上,具体的政策应主要包含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资助育人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相应的物质帮扶条件以及内容等,相应的政策性文件要具有“普适性”,也就是说,政策条款中应展示出所有的贫困大学毕业生都能够享受到的“优惠”,比如减免税收等。也应针对贫困大学毕业生所开展的不同创业项目提供不同类型的物质帮扶。另外,在政府部门构建帮扶体系时,除了制定政策、确定物质帮扶的内容之外,还应积极倡导社会帮扶,鼓励社会各界及企业参与到支持高校贫困家庭大学生创业帮扶队伍中来。
(二)建立健全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帮扶工作机制
高校必须形成完善的帮扶工作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校内贫困毕业生能够得到必要的帮扶,并让帮扶工作落到实处。首先,高校对于贫困家庭学生本身存有档案,很多贫困家庭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都申请过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所以,学校可以很容易对贫困毕业生进行精准化定位,这样,当贫困毕业生决定创业时,学校就可以直接确定这一群体,并为其提供就业帮扶。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有专门面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的“助学金”,那么也可以仿照此法来构建合理的“助创模式”,从而引导高校改革创新贫困家庭毕业生“双创”工作的开展。其次高校应科学设定贫困生就业帮扶资助条件和标准,确定准入机制,对贫困家庭毕业生以及创业项目进行不同档次的分类,从而制定不同的帮扶策略。最后,开展帮扶工作应循序渐进,形成系统,不是一次性提供多少资金或者无息、低息贷款就可以不闻不问了,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帮扶工作的开展更应该关注其长远发展,尽量确保创业项目可以持续经营下去。
(三)积极发挥教师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创业帮扶
高校教师与学生的联系紧密,应多关注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落实好“双创”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学习。比如在开展专业教学的基础上,采取产教融合的策略,配合实践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经历。同时要注意对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和德育教育,帮助贫困生建立健全人格,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立志将来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贫困学生在开展创业项目的过程中,可能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他们的家庭压力更大,如果创业失败,可能对他们造成较大打击,为了避免这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需要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帮扶,提高贫困学生的创业自信。最后,教师应科学评价贫困家庭毕业生的资助帮扶育人效果,然后进行总结,查缺补漏。
(四)学生自身创业能力及水平的提高
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业帮扶,让自己的创业项目成为学校和自己的骄傲,也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同时,学生对于国家或社会给予的资助要合理使用,让所有的帮扶内容真正用于创业过程中,并及时反馈就业效果和创业情况,让相关部门及学校能够了解其创业项目的发展情况,一方面是感恩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帮助;另一方面是共享创业成果、寻求更多创业帮助,让自己的创业项目能够持续经营开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双创”政策来看,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属于一个特殊群体,这部分学生中有人存在创业的想法,但是却只有极少数得到了政策性的帮扶,这与我国当前“双创”方面的帮扶政策机制并不完善有关,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完善相关政策机制,鼓励贫困家庭毕业生开展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