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银行账户管理发展方向
2020-03-01陈萌
●陈 萌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各个行业的持续运行,为行业发展赋予了更强的时代特征,拉近了行业与行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也为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信息流通较为混乱,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体系,导致人们的信息被盗取,隐私被泄露等。且银行账户管理在互联网的作用也下变得更为复杂,管理难度更大,如何更好地探索银行账户管理方案,推动银行账户管理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增强管理有效性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对互联网模式下银行账户管理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健全账户管理体系,并做好监管。
一、互联网模式下加强银行账户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互联网模式下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具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不管是对于账户主体来说,还是对于银行的稳定持续运行来说,或者对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都较为有益。
(一)维护账户主体的利益
银行账户是人们资金管理的基础,关系到人们的资金安全和资金往来顺畅性,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人们对银行账户的运用途径更多,且随着手机银行以及各种互联网工具的普及,人们对账户资金的操作更为便捷。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互联网也导致人们银行账户面临着一些风险,比如信息被盗风险、资金被窃取风险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借助于互联网利用银行账户中的资金购买线上物品,或者进行转账等,而对应的手机系统会对账户信息进行记录,如果不法人员通过木马程序或者病毒等对系统进行破坏,对账户信息进行窃取,那么就能够顺利转移账户中的资金,导致用户资金受到损失。而通过对银行账户进行规范化管理,提升监管力度,则能够更好地对这些状况进行规避,为用户资金安全做好保障,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账户主体的利益。
(二)推动银行稳定持续运行
在银行发展中账户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银行结算账户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不仅个体居民所持有的银行账户在增多,而且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企业在银行开立的账户也更多。如果银行难以对账户进行科学管理,无法保障账户资金安全,那么势必会影响用户的使用概率,久而久之银行的账户数量会得到降低,而账户数量降低代表着银行的资金流通以及资金业务量减少,从而会对银行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银行必须要做好账户管理,为用户把好安全关,做好安全防护,如此才能够为自身的更好运作提供坚实保障。
(三)促进社会经济长远发展
银行账户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展无法脱离资金,而银行账户则是资金管理的基础,如果银行账户难以得到有效管理,那么就会降低银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导致人们对银行产生信任危机,从而不愿意将资金存入银行账户中,这不仅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银行的长远发展带来阻碍。在新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富余资金数量不断增多,对银行账户的运用需求更大,所以银行更应当提升账户管理的紧迫性。
二、当前我国银行账户管理的现状
(一)银行账户数量不断增多,监管面临更大难度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银行账户数量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其速度甚至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速。在日常生活中,同一存款人在多个银行办理账户的现象更为普遍,这一方面与存款人资金运用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是受到银行考核压力的影响。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银行账户管理面临较大的困境,导致社会管理、反洗钱以及其它等有关的工作开展面临诸多难题。尤其是在银行账户管理没有改革之前,同一存款人会在同一银行开立多个账户,更是加剧了监管难度,导致可疑交易脱离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当前还有很多企业用户主体通过开立多个银行账户来转移不法资金,比如转移诈骗而来的资金,或者分散资金等。还有一些企业利用多个账户对收入进行分散,以达到少缴税的目的,这些做法都违背了社会的稳定运行,为监管人增加了压力。
(二)账户管理虽然成熟,但整体范围过窄
为了推动银行账户管理更为规范,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范,比如在2003 年出台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及近年来结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情况所出台的其它有关的账户管理办法、规定等,通过全国联网对存款人账户信息进行全面记录,并对账户撤销、变更、开立等时间进行详细呈现,形成了成熟的银行账户管理体系,也取得了良好的账户管理效果。但是总体来看,账户管理范围依然较窄,仅仅将管理局限在银行体系中,且长期采用单一的“客户—商业银行—央行”管理模式,没有摆脱纸质层面账户业务处理方式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账户管理效果的提升。
(三)账户资金使用管理缺乏力度
当前我国银行在对账户使用资金进行管理的时候,往往只用担负形式审核义务即可,如果存款人所填写的资金用途与申报一致,且所有凭证要素完整,那么银行就能够以此来办理资金支付有关的义务。而并没有有效的手段对存款人真实的资金运用途径进行监管和跟踪。且在这种条件下,针对于那些大量因为银行需求而产生的账户,银行更难严格依据规定和要求来开展资金管理工作。虽然监管部门可以依据存款人银行账户的开办网点、运用范围等对其进行监督,但是监管存在较强的封闭性特征,难以对存款人具体的资金流向和用途进行判断,也导致监管失去了其效用。另外,随着银行账户数量的不断增多,监管部门的监管压力也不断增多,而在日常监管中缺乏针对性的电子技术,难以对电子手段进行科学运用,也加大了监管难度。
三、互联网模式下银行账户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模式下银行账户管理虽然更为便捷,但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包括管理模式挑战、监管挑战等,通过对这些挑战进行详细分析,能够为互联网模式下银行账户管理创新与优化提供有利参考,不断提升银行账户管理的有效性。
(一)账户档案管理模式较为滞后
我国《人民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中规定,要对开户资料保管至销户后的10 年,人民银行和银行机构必须要各自保留一份归档资料。而随着银行的长期发展,账户信息资料不断增多,银行内积累了大量账户资料,如此自然会产生诸多问题:首先,资料归档存储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银行在发展中积累了大量账户资料,而要想对这些资料一一存档,则需要诸多人员花费大量时间,这已经超过了档案管理部门的接受度,所以必须要探索其它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所生成的资料缺乏高利用价值。很多银行虽然对账户信息进行了汇总保存,但是所形成的资料却缺乏运用价值,原因在于这些信息资料都大部分都属于手工形式的,要想对某一账户的信息进行详细了解,需要手工翻阅多个资料夹,需要划分较长的时间去寻找,而且档案中记录的信息不够完整,因此很多人员不愿意对其进行运用。
我国政府虽然从2005 年开始实行银行业之间统一联网对信息资料进行存储,但也只是在个别地区开展了账户档案资料电子化工作,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普及,且需要存款人多次对证件资料进行提交,这一方面会导致社会资源被大量浪费,另一方面影响了存款人账户开立的积极性,也为银行更好地识别资料带来了障碍。
(二)账户监管手段不够新颖
当前我国在对银行账户进行监管的时候所运用的方式主要是监管部门监管和银行内部管理有机融合的形式,虽然监管部门负有一定的监管义务和职责,但是其在监管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受到技术或者义务等方面的限制,只是对单个区域范围进行监管,且监管重点通常放在账户开立、变更以及销户等方面,并不会过多监管账户的使用情况。还有一些监管机构在监管的时候只是运用简单的电子对比技术,割裂分析被查网点存款人账户资金信息,并没有将监管拓展到跨地区、跨行别等方面,导致监管存在较强的片面性,监管效果十分不理想。要想对账户资金进行全面审核,离不开监管机构的准确、完整监管,显然当前我国账户监管机构工作做的并不理想。另外,随着社会资金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结算账户不断增多以及监管范围扩大的现实需求,也为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原有的监管手段已经表现出较大的滞后性,亟待对其进行创新。
(三)账户管理消耗高、效能低
当前虽然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银行账户管理也有了转变,互联网已经被引入到账户管理工作中,但是整体来看,人工辨别的模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对账户管理先进手段的运用依然较为缺乏。在开展账户管理的时候,仅仅是在传统模式下附加对关键信息进行了存储和传输,由各个地区单机存储和独立保存,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账户信息的互通,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传统模式下的问题,首先,业务处理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需要在人民银行、银行机构以及存款人等三方反复对账户资料进行传递。这为客户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客户需要花费诸多时间用于“跑腿”。其次,非基本户开户存在较低的合格率,这会导致账户管理面临较低的效能,影响着最终的效果。
四、互联网模式下银行账户管理方向
互联网模式下要想提升银行账户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对诸多复杂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科学的银行账户管理办法与体系,并提升监管有效性。
(一)科学设定基本与非基本存款账户管理标准
1.要加强对基本存款账户的管理。银行要为存款人设定对应的编号,存款人一生在一个银行只能有一个基本存款账户编号,央行对编号生成规则进行制定,并借助于系统自动发放编号。同时,还要借助于互联网对基本存款账户进行管理,存款人主动进行申请,进入到相关的银行网站中,对各种证件信息进行录入,并提交信息,然后借助于网络对自身的信息进行调用,对信息合法性进行验证,在信息通过检验之后借助于网络对业务办理情况进行跟踪,实现开户、变更、销户等整个流程的全面公开。而央行数据库在对这些信息进行验证之后,则要进行编号的发放,在存款人信息变更的时候,则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操作,并做出更新。
2.对非基本存款账户标准进行规范。非基本存款账户也是较为常见的账户,央行应当对非基本存款账户进行规范管理,做好标准的建设,且在设定标准的时候要考虑存款人结算期限、结算范围等。规定同一存款人不可重复运用多个辅助账户中的资金结算范围。只要存款人严格依据规定来提供非基本存款账户开立信息,并通过系统认证,那么就应当立即开立,并生效。
(二)创新账户档案管理模式
银行账户档案管理模式较为滞后成为阻碍银行发展的一大因素,在互联网模式下,银行账户管理更为复杂,所以必须要对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同时还要着重对网络支付账户进行大力度管理。一方面,银行要积极对新技术进行探索和引进,构建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引进先进的电子化系统,为职工开展电子化培训;另一方面还要用合理的方式将各种类型的具备结算功能、支付功能的账户,如大型商业综合体账户、虚拟货币账户、网络支付账户等纳入到自身账户管理范畴中。当前,银行支付已经开始与商业体系内部资金流转出现半脱离化的现象,资金在通过银行转出之后,相关的支付账户能够进行流转,很难再次回流入银行,这会导致银行发展受到不利影响,所以银行应当做好体系管控,尽量拓宽体系范围,为自身资金回流做好保障。另外,银行还要对账户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互联网的深层次作用进行挖掘,起到更好的管理效果。比如对各种档案资料信息即时进行存档,提升信息的电子化程度等。还可以对账户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使用者要在申请列明的范围内对资金进行运用,避免出现超期限或者超范围运用的情况。还可以将账户号作为依据,对存款人交易信息进行锁定,借助于电子技术实现跨区域、跨范围追踪信息的目的,更好地对资金用途进行了解,提升账户管理的有效性。
(三)提升监管效力、拓展监管范围
在互联网模式下,银行账户的管理难度更大,不仅要加强账户运用过程的管理,而且还要对账户进行监督,拓展监管范围,比如账户有关的互联网业务更多,而互联网业务监管则面临一定的抽象性和隐蔽性,所以必须要注重监管拓展。这就需要央行合理对监管细则进行设定,明确监管范围、监管内容、监管目标等,并做好监管方式的创新。与此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措施推进个人账户分类管理机制的落实。要做好宣传与教育,使广大客户清晰了解三类账户有关的内容,对自身的账户进行科学运用。具体来看,在互联网模式下,银行账户监管要遵循如下的三个原则:其一,分类监管。不同类型的银行账户有不同的运用价值和范围,所以在监管的时候也要做好分类,严格依据类型来设定监管标准。其二,适度监管。监管机构虽然担负着监管职责,但并非账户的直接管理者,所以要为账户管理机构、支付机构等留有一定的余地,避免过度干涉,以提升监管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银行账户管理作为银行工作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着银行的日常运行,也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互联网模式下,银行必须要提升账户管理的有效性。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互联网模式下银行账户管理的方向,即科学设定基本与非基本存款账户管理标准、创新账户档案管理模式、提升监管效力拓展监管范围,希望为银行账户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