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怎么引人聚人
——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市民化
2020-03-01戴超
●戴 超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革开放40 年来共出台了20 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1 号文件,极大焕发了农村的活力,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吃饭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面对2020 年全面建城小康社会、2050 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求,我们以乡村为载体的“三农”问题却异常严峻,可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农业农村,新的主要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
一、乡村为什么留不住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从历史维度看,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希望在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振兴乡村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显然,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第一资源。那么,乡村为什么留不住人,尤其是留不住有文化的年轻人呢?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工业化比西方晚上百年,导致城市文明相对滞后,城乡差别巨大,而向往城市美好生活是人的天性。此外,社会价值判断也将农村打上了落后的标签,进一步助推了农村青壮年通过进城上学务工来“鲤鱼跳农门”。
(二)低劳动生产率的限制
截止2019 年底,我国仍有一半人口户籍在农村,其中5.5 亿人种植着18 亿亩耕地,农业增加值7.05 万亿元,占GDP 比重约7.1%。与欧美国家户均千亩规模、机械化率达95%以上的现代农业相比,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农业产业化率分别只有发达国家的约1/100 和1/10,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经济效益太差,让人留不住。
(三)低收入的压力
2019 年,农民可支配收入只有1.60 万元,约是全国居民可支配的1/2,约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直接导致农村的消费主要是低水平和克制性消费。农民的勤劳和国家政策优势的释放虽然让农村一方水土养活了一方人,但养不好一方人,低收入刺激着农村人要外出打工挣钱。
(四)落后基础设施的阻碍
2019 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5.15 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只有1.26 万亿元,比2018 年下降0.1%,占总投资的2.3%;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9%,以至于“城市建设的像欧洲、农村破败的像非洲”。滞后的基础设施自然留不住向往美好生活的年青一代。
(五)欠平等公共服务的刺激
农村除道路、水电气、信息网络等公共设施“欠账”较多外,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也严重滞后于城市。在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农村青少年辍学率高、经费投入少、教育质量差等问题。在医疗方面,城市的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0.9人,而农村仅为4.3 人。在养老方面,农民年均养老金约1571 元,与城镇退休职工年均3.8 万元养老金比差距是23.9 倍。公共服务是城乡最大的差距,也是难以留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乡村怎么引人留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 年)》,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乡村振兴做了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和细化实化,对我们更好更快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见和实践价值。这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是通过乡村就地城镇化去实现,其核心内容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三化”建设。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机械化、工厂化、科技化,这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极大地解放繁重的体力劳动,这是“产业兴旺”的出路。
1.促进机械耕种、规模经营。在适宜机械作业的地方实行“机器换人”规模经营,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耕种成本差距,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创造了基本条件。因为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很大不同是标准,小农经济很难实施科技推广和标准化栽培,而规模种植能生产出“大宗的、优质的、加工半径小”的农产品,从而使农业迈过精深加工这道坎。
2.促进种养殖工厂化。农业规模化后,少数人种“规模田”可以致富,解放出来的多数人种“效益棚”即设施农业同样能致富。农业的设施化工厂化种植养殖,不仅让蔬菜、花卉、瓜果等的栽种不受外界气候的影响,实现四季生产,促进养殖的牲畜和禽类高产、高效,还让不适于规模农业的地方特别是坡地、山区、城郊农村找到了农业的新出路。以设施养殖为例,一般一个劳动力的定额是:管理鸡1 万只或者猪3000头或者羊300 只,其效益就很可观。同时,由于工厂农业劳动的环境不同于大田,科技含量高又有较好的收入,被视为体面的工作更受年轻人青睐,是吸引知识青年回乡置业的好去处。
3.促进农副产品精加工。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商品化,让初级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成为直接供应消费的商品。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现代农业,其农产品的90%以上是经过精深加工进入消费环节的,其加工后的农产品增值是原料的10余倍。反观我国的农产品加工率只有25%左右,多数还是“洗洗涮涮”的初加工,不仅不适应国内外消费升级需求,还造成大量浪费。围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通过“一村一品”,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不但可以让农村“产业兴旺”,致富农民,也为知识青年施展才华和抱负提供了广阔舞台。
(二)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
农村现代化很重要的体现是与城市一样的产业发展规模化、基础设施便利化、公共服务均等化。2019 年,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7 个,其中地级市278 个,县级市360 个,其比例远远低于人口、地域面积不及我国的欧洲中等国家。
1.规模上适当。要汲取世界城市化起步较早的欧洲国家经验教训,避免患上人口过于集中畸形发展的大城市病,结合我国的现状和特点,让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均匀分布,走一条农村就地星罗棋布小镇化的路子。这样既可以满足农村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农村人口外流严重、乡村空心化问题,又可以舒缓一二线大城市的综合压力,打破“胡焕庸线”。
2.服务上平等。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把注意力放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上,淡化城乡界限,很好地避免了一些拉美国家畸形发展的大城市病。德国国土面积35 万平方公里、8000 万人口,城市化水平97%,但2000~10 万人口的城市有近2000 个,占城市总数的58%,70%的人住在这类小城镇。小城镇各项市政设施与大城市水平基本一样。因此,我们的乡村就地城镇化要把劲用在建设良好的区域交通、通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上,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3.环境上优美。乡村就地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楼房化,不是让农民“上楼”了就叫城镇化,而是要保留乡村建筑风貌、街区特点,是“特色小镇”式的城镇化,是生活在小镇上的农民与市民并无二至。农村就地城镇化让农民变市民,“就在故乡享受文明生活”。
4.管理上集约。要淡化行政层级,用改革思想和勇气突破传统的严控城市审批、撤县为区(并入城市)、撤市进市(小市并入大市)的旧思维,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探索放开城市设置条件等管制,把精力放在提供公共服务上,让星罗棋布的小城镇迸发出发展繁荣的蓬勃生机。
(三)推动农民市民化
在以城镇化为社会文明进步标志的进程中,只要我们工作着眼点放在让农民有体面的就业,有体现价值和尊严的收入,淡化农民、居民的身份,提供城乡大体一致的公共服务,一定会激发起农民参与城镇化进程积极性,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1.让钱包“鼓啷啷”。如前所述,土地流转、集中集约经营,让“三化”和现代经营体系鼓起农民的“口袋”大有文章、大有可为。同时,收入也是留人举措的第一选择。当前农民收入太单一,主要是承包收入。要鼓励农民通过参与合作社、入股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利益”,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致富农民的“口袋”。
2.让精神“亮堂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武装农民“脑袋”。同时,农村兴旺过程也是有信仰有追求的知识青年参与其中的过程,相信新一代知识青年的新型农民一定能提升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城镇将不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