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探究
2020-03-01何红霞
何红霞
(新疆医科大学 中医儿科教研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医疗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医疗水平。在新形势下,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儿科医师成长的关键,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大多中医儿科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临床教学部分给予足够重视,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薄弱。因此,本文对中医儿科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培养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医儿科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医师教师方式陈旧
从目前儿科医师教学方式看,大多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根据临床病情进行讲解相关儿科知识,学生只是单纯的听,部分医学教师还会根据自身经验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要知道,不是所有儿科医师的经验都能应用到现代儿科诊断上,不同的病情,还需要根据儿童实际情况进一步判断。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很难获得提问的机会,即使提问题,也得不到充分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1]。
1.2 医师教学手段落后
很多带教医师通过临床口授法,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实习学生跟着教师,总结教师在具体儿科病情诊断方法、如何辨别、最后诊断以及开药方等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很常见,毫无新意,再有,带教医师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儿科临床知识问题总结,使得很多学生的疑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很难发散思维,去创新医学想法。
1.3 学生自身缺乏积极主动性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医学教师如何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信息态度问题。当代学生缺乏一定的主动积极性,只是一味的跟着教师学,没有主动去思考相应的儿科知识。比如,在进行患儿高热诊断时,教师把判断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记笔记,并没有思考这些要素,提出质疑,以及反向思考解决办法。
2 中医儿科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2.1 辩证式教学,拓宽学生思维
中医儿科面对的患者是儿童,其特殊性,使得儿科医生需要在诊断中要根据患儿综合情况充分考虑前因后果。对于那些年纪幼小,还不能表达自己意思的儿童,则需要医生主动去摸索和鉴别,方可得到正确的判断。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带教医师在进行中医儿科临床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横向和纵向思维,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尤其是新手医生,要注意反复验证,以免发生诊断失误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例如:在讲到患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时,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小儿多动症,要知道其发病原因有很多,学生首先应当了解患儿父母,排除父母遗传因素,然后在分析患儿饮食习惯,家庭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因素。运用这中反向思维,横向分析出患儿患病原因,最后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纵向着分析患病原因,对症下药。由此可见,辩证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临床病因的探究精神,同时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医儿科临床知识,拓展学生思维,使得学生思维能力更加缜密和完善。
2.2 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PBL教学模式本质是靠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要是引导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在中医儿科临床教学中有很重要作用。其主要方法是,向学生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检验学生对中医儿科临床知识掌握程度,特别是特殊病例的诊断。
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这种教学方式。如,给学生布置任务,每日进行工作总结并及时汇报,充分锻炼其分析问题思维能力。对难懂难理解的知识要及时提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将典型的、真实的、有效的中医儿科病例分析分享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理解病症诊断依据和缘由,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2]。
2.3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除了医生的正确引导,学生自身也要积极主动思考,不能只知识表面知识,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深入到知识深层含义。因此,在中医儿科教学中要想全面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学生自身就要投入到教学中,在医生讲完儿科患儿病情诊断后,要学会自己延伸出其他知识,并总结出自己诊断方法。同时,学生要从患儿临床表现上分析,与理论不相符的点,要及时总结,积极向教师请教。
3 结 语
综上所述,临床思维能力对学生在中医儿科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清楚认识到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变教学思想,丰富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建立临床思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