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校史资源开展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思考
2020-03-01陈诗韵
陈诗韵
(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广东 广州 510610)
校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培育特色校园文化独有的教育资源。尤其在师范学校,师德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校史资源便是一座巨大的宝藏,为师范生的成长和师德养成提供了鲜活教材和精神食粮。
1 校史资源的基本内涵
校史是一所学校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记录了学校一代代教育人扎根教育事业、培育英才的历程,是学校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校史资源蕴含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育人素材,“表现为学校既往的实物存在、办学思想、人文精神,以及直接反映某种思想和精神的师生风采等”[1]。校史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正向的引导力和厚重的文化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的文件要求,都明确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很多学校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过多追求华丽花巧的学校景观,而忽视了学校精神的积累、沉淀和提炼,忽视了学校自身传统资源的发掘、开发和利用,作为校园重要人文记忆和文化载体的校史资源更是容易被无情忽略。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善待或者注意保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校历史物证,例如被砍掉的百年老树、被拆掉的具有历史感和人文故事的老房子;二是学校管理者没有对学校历史资料进行整理,更没有深入的研究,难以让师生有共鸣感,例如没有学校史志、大事记,没有建立校史馆以及作文字、图片等展览和陈设;三是学校发展没有延续历史脉络或传统风格,例如在现代的校园建设中,只追求现代化的外在美观,而没有传承学校在过去发展中留下来的特有颜色、建筑风格或规划布局等。因此,有必要重视校史资源,思考校史资源的育人功能,特别是滋润人的心田、提高精神境界方面的作用。
2 利用校史资源开展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优势分析
师德建设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出要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是师范学校的社会责任。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师范学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行动,也是师范学校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发挥校史资源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思想道德与知识技能的“四有”好老师。
2.1 校史资源蕴含师德思想文化
校史资源既包含有充满时代印记的历史建筑、人文遗址等物质形态的财富,又有代代相传的反映师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学校精神等的精神财富。校训是校史资源的一部分,承载着学校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精练地诠释了“师范”的意义,具有较大的感染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师范生,并以此为标准和职业追求,在今后人生和职业中践行“为人师表”。类似的校训还有华东师范大学的“求实创造 为人师表”,华中师范大学的“立德树人 求实创新”,东北师范大学的“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都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理念,意在激励和勉励学子成人、成才、为他人之范。
2.2 校史资源具有榜样示范力量
在一所师范学校漫长的发展史中,会涌现出一批批热爱教育事业、扎根教育、有博大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他们是教育的楷模。如北京师范大学老校长陈垣,坚持书斋抗日,他的事迹让师范生感受到深沉的家国情怀,他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为师范大学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师范生在老一辈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情怀的影响下,会衍生出强烈的职业荣誉感,从而激发投身教育事业、奉献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2.3 校史资源引领师范生成长发展
一些师范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在校园建设中有体现“师范”特色的校名石、校训碑、校友雕像、文化雕塑、校史馆、学校文化长廊等,在校内形成师德的文化氛围,让师范生得到环境熏陶;同时,将名师先贤、人生格言、先进典型等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和学生生活中,可以让学生得到优秀校风的浸润,更好地塑造自我,也使校史教育更加有深度、有广度和力度;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友故事、参观展览、分享讲座等,把为人师的优秀精神内化于师范生心灵深处,促使他们今后以正能量做人、教育人。
3 利用校史资源开展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探索
3.1 大力挖掘校史资源,为师德教育积累丰富素材
从校史的展现形式来看,可包括:文书档案、文献资料、口述档案、影像资料、实物档案、校园建筑等,值得深挖的内容很多,每一项都能成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源头活水,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师范学校作为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摇篮,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积累了各种史料,蕴含着一代代人的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传承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这一切,都是对高尚师德的最好诠释,成为师德教育取之不尽的素材。师范学校可以整合利用校史中的文脉传承与人文积淀,将静态的档案史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让校史资源活起来,让校史知识得到有效传播。
3.2 有效整合校史资源,为师德教育提供多种途径
校史资源内容多,但较零散,需要经过整合才能为师德教育所用。可以立足课堂教学,把师德教育作为师范生教育的必修课程,融入德教双馨好教师的典型事迹和人物刻画,以史明鉴、以情动人、以事育人。可以开展师德仪式教育,在新生开学典礼、师范新生入学教育中专门学习校史、参观校史馆,在教师节由师范生致敬好教师,在师范生毕业典礼时进行师德宣誓,一方面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校史、办学传统和成人成才教育,另一方面体现传承的力量。可以利用好优秀校友资源,编辑整合成校史书籍,向师范生讲述杰出校友故事,让师范生以杰出校友为榜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3 重点提炼校史资源,为师德教育提升育人水平
师德建设,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发展,也涉及人才的培养,“必须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的首位,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2]。因此,要用好校史资源,为师德教育服务。第一,加强对学校历史的整理与提炼,把校史作为师范学校一门必修的课程来大力开发,把成果转化为“校本教材”,供一批批师范生学习;第二,加大对校史编研的力度,除了必须要记录的大事记、历史沿革、文件汇编等内容外,还可以增加学校特色活动、办学成效、师生风采等内容的搜集,记录既体现历史真实性,也有文学可读性;第三,开展校史的课题研究,真正将校史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结合时代特色、育人重点,升华学校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