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环保产业科技需求分析
2020-03-01张靖宜王若冰姚丙林
张靖宜 王若冰 姚丙林
[1. 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中心,辽宁沈阳 110161;2. 伊科凯尔碳减排有限责任公司(EcoCare Carbon Solutions Pty Ltd.),澳大利亚维多利亚 3195]
1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1]。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目标[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3]。“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当前我国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十三五”期间,一系列环境保护规划相继出台,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持续改善,随着市场空间加速释放,环保产业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引领环保产业发展,建设环保战略新兴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因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全国环保产业呈现大发展的趋势下,开展辽宁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对推动辽宁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辽宁省环保系统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目前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也发现了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典型问题。当前辽宁省生态环境的发展依然存在着经济增速换挡,污染治理压力增大;环境监管监测体系仍较薄弱,监管人员队伍、监测预警、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存量污染物削减接近瓶颈,持续减排潜力有限;大气污染治理难度大,雾霾治理任重道远;辽河流域水质出现反弹,保住“摘帽”成果难度增加;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公众预期,环境投诉举报增多等问题与挑战[4]。随着生态环保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人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辽宁省分别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固体废弃物(以下简称“固废”)污染防治、环境监测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与此同时,辽宁省分别从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力推进碧水工程、全面实施净土工程、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构建信息化环境监察执法体系、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6 个方面明确本省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随着辽宁省当前的环境保护需求日益增加,了解辽宁省环保产业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2 辽宁省环保产业现状
2.1 辽宁省环保产业结构分析
环保产业分类及其细分类别见表1。
表1 环保产业分类及其细分类别
根据相关报告统计,2017 年我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主要集中在水污染防治、固废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土壤修复还处在起步阶段。
从全国环保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来看,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水污染防治领域发展增速有所放缓;土壤修复领域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固废领域有关生活垃圾焚烧和卫生填埋等无害化处理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虽已成熟,但由于前期投资高、资金回收期长导致近年研发投入与利润有所降低;环境监测领域随着近年改革不断深化,环境监测市场不断扩大,2017 年环境监测领域总营业收入、环保营业收入、营业利润都较往年上涨。
2015 年,辽宁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固废污染防治,营业利润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防治、固废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和土壤修复还处在起步阶段。从环保产业结构来看,2015 年辽宁省从事水污染防治领域的企业有176 家,主要集聚在大连、沈阳、鞍山等市。2015 年,辽宁省水污染防治领域的营业收入位居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第二,但利润仅位居环保产业营业利润的第三。在土壤修复领域,2015 年辽宁省从事土壤修复领域相关企业只有12 家,仅占全省环保企业的2.04%,而土壤修复领域营业额位居五大环保产业领域营业收入末端,营业利润能力也较差。辽宁省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领域营业利润能力偏低,在市场中处于劣势状态。辽宁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一般工业固废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为辽宁省固废产业提供了广阔的需求市场。2015 年辽宁省从事固废污染防治领域的企业有75 家,固废污染防治领域营业收入为31.7 亿元,利润为3.68 亿元,分别占到环保产业总营业收入与利润的22.08%和28.06%。在环境监测领域,辽宁省2015 年从事环境监测的企业有57 家,其中,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制造的有10家,从事环境监测服务的有47 家,总体营业收入为1.45 亿元,营业利润为0.101 84 亿元,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能力均偏低。
2.2 辽宁省环保产业分布分析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5]中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地域划分标准,2017 年,我国环保企业有近半数集聚于东部地区,且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和福建省四地。从营业收入上来看,东部地区环保企业营业收入占比为62.1%,超过了中、西部和东北3 个地区企业的营业收入。从企业数量来说,东、西部占比超过70%,东北地区仅占9.3%。从全国范围来看,辽宁省环保产业规模在全国居于中下游水平,环保产品生产与环境服务收入之和仅占全国的1.7%左右,从业单位数量不足全国总量的3%,从业人数占比也不足全国的1.5%,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仍然比较有限。当前,辽宁省环保产业依然主要集中在沈阳和大连,两市从业企业数量之和占全省环保企业总数的52.32%。其中,辽宁省大气污染防治从事企业主要集聚在沈阳市;根据2015 年相关数据,环境服务营业收入位居前三的城市分别是大连、沈阳、盘锦,占比分别为37.53%,33.84%,5.82%。
2.3 辽宁省环保产业规模分析
根据2017 年调查统计的我国环境服务业企业年收入总额、年利润总额见表2。
表2 2017 年列入统计的我国环境服务业经营情况
由表2 可以看出,我国环境服务业的从业企业以从事水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服务的居多,收入和利润则主要集中在水污染治理领域,其次是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领域。水污染治理服务在企业数量、年收入总额、年利润总额上均遥遥领先于其他领域。根据相关文献的调查统计,我国环境保护产品主要以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为主,其次是固废、环境监测设备,土壤修复的专用设备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
2015 年辽宁省环境服务业分类统计情况见表3。由表3 可见,辽宁省环境服务业以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设施运营服务、环境工程建设服务和环境咨询服务为主,3 类服务营业收入之和占环境服务营业收入总额的93.76%。根据相关文献的数据统计,辽宁省环境保护产品以大气污染治理产品、水污染治理产品为主,两类产品销售收入之和超过全省环境保护产品销售收入总和的50%,其中大气污染治理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最高,分别占环境保护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的46.22%和46.46%。辽宁省从事环保产业的中小环保企业居多(营业收入1 000 万元以下为中小企业),一些中小企业的年收入总额低,营业利润能力较差,较容易在下一波环保竞争中被淘汰。因此政府既要对其加强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辽宁省本土环保企业发挥本土资源优势。
表3 2015 年辽宁省环境服务业分类统计情况
3 辽宁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成效与现状分析
3.1 辽宁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评价分析
近年来,辽宁省环保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服务范围覆盖面加大、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当前辽宁省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正在从低层次、低学历向高层次、高学历转变;环保产业也在向更深层次领域全面延伸拓展,比如核辐射监测、移动污染源治理和危废处理(含医疗废物)等领域,环保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在此发展情景下,辽宁省环保产业仍然呈现出企业规模小、科技及产业创新不足的局面。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中的主导装备产品仍以引进消化为主,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低,集成创新水平有限,且现有研究成果转化及推广进度缓慢。总的来看,辽宁省大气污染防治类企业较其他领域从事企业具有更多重大突破。水污染防治类企业和固废污染防治类企业也具有一定的突破,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而辽宁省本土的土壤修复与环境监测类环保企业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发展潜力较大。因此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大力推进实验基础能力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人才的归属感,留住人才,使辽宁省环保产业更快地走向全国市场。
3.2 辽宁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与现状分析
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2018 年辽宁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较2015 年减排比例分别为7.5%,6.9%,17.1%,11.5%,分别完成辽宁省“十三五”减排任务的56%,78%,86%,58%。
此外,2018 年辽宁省PM2.5,SO2,NO2平均浓度分别为44,27,30 μg/m3,其中PM2.5同比下降13.7%,见图1。通过了解辽宁省大气治理领域现状可以得知,各市不同程度地存在污染减排措施还不到位、工业企业还存在工艺水平落后、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当前化学需氧量和氮氧化物减排任务还比较严峻,未来几年需要加大力度来控制其排放量,加速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污染物排放综合整治。
图1 辽宁省2018 年大气污染物治理状况及完成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指标情况
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当前辽宁省河流水质优良比例和地下水质量极差比例已经控制在辽宁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之内,需要继续保持;但是劣Ⅴ类水体比例离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加大力度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离2020 年的指标还有一些差距,也需要尽快制定并落实水源地达标治理方案。
在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上,土壤污染问题由于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起步和成熟程度远落后于其余环保治理行业。从全国层面来看,土壤修复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分别仅占全国总量的0.97%,1.47%,土壤修复设备、材料和药剂、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占土壤修复重点调查企业总营业收入的2.6%,1.0%,96.4%。从辽宁省现状来看,土壤修复领域比较薄弱,辽宁省的污染土壤修复与治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术引进,同时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固废污染防治领域,由于近年来固废产生量急剧增加,进而使得我国固废处理处置领域快速发展。2016 年,国内一般固废综合利用量占利用处置总量的48.0%,危险固废综合利用量占产生量的45.3%。辽宁省是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大省,2016 年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位居全国第二,约2 亿t。因此要加强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加大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较快,2017 年列入统计的7 095 家环保企业中有1 828 家从事环境监测,其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增加24.7%。当前辽宁省重点突出气、水、土监测,加强生态监测,完善监测网络。环境监测领域的设备销售收入增长率与“十三五”期间的增速预测相匹配,大气监测、水环境监测领域规模占比最高,其他领域产业规模较小,未来几年伴随各领域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成,监测数据应用能力提升将成为下阶段重点。因此,需要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大数据应用能力建设,同时推进监测设备产业化和技术升级。
4 结果与讨论
4.1 辽宁省环保产业科技需求
辽宁省环保产业细分领域科技发展现状与创新需求关系见表4。
表4 辽宁省环保产业细分领域科技发展现状与创新需求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以及表4 可以看出,未来辽宁省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应侧重于以下方面:
大气污染防治领域:VOCs 治理先进技术、移动污染源污染治理自主技术等。
水污染防治领域:农村污水治理、区域流域综合整治等技术。
土壤修复领域:整个领域均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工业污染场地的修复,急需发展广谱、高效的“源清除”修复技术,以及低成本并能有效防治污染物迁移的“源阻隔”技术和监测自然衰减的技术等。
固废污染防治领域:危废管理能力建设需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二次污染物处置,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提升等技术。
环境监测领域: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与应急监测、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监测水平都需提升。
4.2 辽宁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薄弱环节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辽宁省环保产业正在逐步发展,但与国内环保产业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辽宁省环保企业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环境科技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与江浙沿海地区存在一定差距,技术创新总体上处于跟跑状态。当前辽宁省环保企业整体规模水平偏低,核心技术落后和产业基础薄弱,没有领军国内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当地企业的技术产品跟不上节能环保产业市场需求,严重制约了本土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辽宁省环保产业由于未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创新扶持政策不配套以及大量拖欠款造成企业对产品研发、研制的专项资金投入缺乏连续性,产业技术储备不足,再加上市场秩序紊乱、运作模式单一,造成产品利润率低,难以保持盈利水平。
5 对策与建议
“十三五”期间,是辽宁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实施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迈向和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面临重大转型和改善机遇。因此对辽宁省环保产业既要加强政府引导,驱动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又要突出市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采取切实措施释放市场需求、拓宽市场空间、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保障条件。
针对当前辽宁省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激发辽宁省市场需求,扩展产业发展空间,推进环保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拓宽市场空间,推进环境治理,同时采取经济手段引导和健全市场激励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二要强化科技引领,实现创新驱动,构建辽宁省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体系,从而推动绿色化与创新驱动深度融合,实现环境保护和新技术突破创新;三是提升环保产业有效供给,促进环保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省环保企业应依托辽宁省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优势,将辽宁省打造成全国特色环保装备制造业基地。政府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帮助辽宁省环保产业优化结构,推动其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在促进集聚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壮大辽宁省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