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战机的代表作——米格-29战斗机
2020-02-29陈光文
陈光文
米格-29机身和机翼采用一体化流线型
苏-27的低配好搭档
在20世纪70年代的冷战巅峰时期,美国已先后研发出了以F-15与F-16为代表的庞大三代机队伍,并且在多次战争中取胜。因此,苏联急需一批能够扭转乾坤的战机,这就是后来苏联空军推出的“TPFI”计划和“LPFI”计划,也就是后来的苏-27与米格-29。其中,米格-29的“LPFI”计划全称是“轻型前线战斗机计划”,其设计思路保持了苏联对于武器装备设计的一贯思路,那就是以尽量低的成本(既是经济成本也包括技術成本)制造出性能尽量高的武器。
同时,作为类似F-15和F-16那样的高低搭配,米格-29是与苏-27平行研制的,当时规划这两种战斗机将构成一个新的战术航空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确保空中优势并承担所有前线作战任务,包括对地攻击。原设想苏-27重型战斗机在系统中是能满足各种要求的主力机种,而轻型战斗机米格-29则是作为补充的辅助性机种。但进入设计阶段后,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力求使米格-29承担更多的任务,同时具有优秀的格斗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可以单独自主地用于作战。
最终,经过多次调整的米格-29总体方案形成了翼身融合体、带边条中等后掠角、双垂尾、机腹进气的布局方式。该机在操纵系统中装有较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试飞证明该机具有优秀的瞬间和持续转弯性能,大迎角飞行性能特别突出,但很难进入致命的尾旋。其火控系统包括了一台支持下视/下射能力的N-019脉冲多普勒雷达,以及光学雷达、头盔瞄准具和火控系统计算机,而且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该机可携带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和红外制导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还可携带57毫米、80毫米、240毫米的火箭弹发射巢。其最大武器外挂量为3000千克,装有1门30毫米航炮,动力装置为2台RD-33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49.39千牛,加力推力81.34千牛。
米格-29共有七个武器外挂点,其中机翼每侧各三个、机身中轴线下一个。机翼下的内侧挂点能携带1150升的副油箱或R-27中程空对空导弹,也可携带传统炸弹或火箭,而某些型号的米格-29能在内侧机翼下可选择挂载核弹。机翼外侧挂点通常携带R-73缠斗导弹,但某些情况下也会配备较老1日的R-60短程空对空导弹。两侧发动机中间的机腹中线挂点能携带一个1500升的油箱。初期型号无法携带战斗用武器,后继的改良型才提供携带激光或光电制导武器的能力,也才有能力使用空对地导弹。
米格-29从伊尔-76运输机上接收油料到翼下油箱
德国空军的米格-29正发射一枚R-27导弹
RD-33加力式涡扇发动机
范保罗国际航展中的米格-29
米格-29的首架原型机“蓝色-01”
首秀惊艳仍被诟病
米格-29最辉煌的时刻,应该就是其在西方面前的首次亮相。1988年,苏联决定派出两架米格-29参加当年8月在英国举行的范保罗国际航展,立刻就引发了全球轰动。由于航展把单机飞行表演的时间限制在4分钟内,所以苏联人煞费苦心地编排出能充分展示米格-29优秀机动性能的表演动作,比如其展示的“尾冲”这个过失速机动,就让现场许多西方观众目瞪口呆,更使该机成为1988年范保罗航展最耀眼的亮点。第二年的第38届巴黎航展上,米格-29的表现依1日抢眼,进行表演的米格-29有如神助,充分展示出该机大推重比和小转弯半径的优异机动性能,让看惯了美欧战斗机表演的西方观众再次如痴如醉。虽然最后因为在低空表演时右侧发动机连续遭遇两次撞鸟导致战机失去控制,但飞行员在只有92米的低空成功弹射,不但没有使战机坠毁成为丑闻,反而让米格-29战斗机及其K-36DM弹射座椅一下子出了名。该弹射座椅此后继续在国际航展众目睽睽之下多次挽救俄罗斯飞行员的生命,表现出远超西方弹射座椅的可靠性和低空救生能力,被誉为世界第一弹射座椅。
虽然如此,米格-29因未采用电传飞行控制技术,同时存在航程短的问题,而遭西方媒体与专家的口诛笔伐。但米格-29毕竟是建立在前线支援战机这一战术任务之上,又想兼顾多任务性能,所以不得不给其塞了一大堆东西,又是要求机动性,又是要求对地攻击,这也给后来米格-29的“平庸”埋下了伏笔。而苏联方面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随时可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冷战期间,一款性能通用成本低廉却又相对先进的前线支援战机,对于当时意在快速追赶与西方差距的苏联空军而言,是最佳的选择。
在米格-29成军后,为了满足苏联海军航母的需要,该机又发展出一款重要的改型——舰载战斗机米格-29K。这次改型换装了增大推力的RD-33K发动机,机翼外段可上折,加强了起落架和后机身的结构,加装了减速板、拦阻钩和空中加油装置,可挂4枚反舰导弹和4枚近距格斗空空导弹,火控雷达换成新型号的“甲虫-ME”雷达。1987年11月21日,米格-29K首次在第比利斯号(现改称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上试飞,成功进行了甲板滑跃起飞和使用拦阻钩着陆。俄罗斯独立后因经费以及苏-27的競争,米格-29K未被俄罗斯航母所采用。但米格-29K却最终成功出口印度,成为印度海军采购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上标准的舰载机。
“小短腿”成为一代名机
作为一款完美体现苏联武器设计思路的战斗机,米格-29在其诞生后的数十年间取得的战绩却并不是那么好看,甚至可以用“糟糕”来形容。米格-29在遇上西方同代的战机时往往难以取胜,在一对一的空战格斗中也有过被F-15击落的记录,比如在“沙漠风暴”行动中,伊拉克装备的米格-29在对抗西方联军空中力量时表现不佳。有报道说,在对抗西方三代机的战斗中,米格-29的表现甚至不如击落过F-15的米格-23与米格-25这两款第二代战机,这也是该机如今为人轻视的重要原因。
因此,米格-29不被看好,同时被认为也许是世界第三代战斗机中最失败的机型,主要原因就出在米格-29的航程较短(绰号“小短腿”)且自身雷达探测能力不强,在作战时需要地面雷达站的引导。据资料记载,早期米格-29战机的航程约为2000千米,作战半径不足800千米,这个指标在三代机中都是垫底的。不过,这与米格-29的先天设计有关,因为苏联在设计米格-29时就将其定义为前线支援战斗机,而且是在地面雷达站的引导下作战,所以高航程并不是其最初追求的主要指标。
为了应对这一状况,米格公司进入21世纪后就开始开发全新一代的米格-29SMT战机。这型战机的升级是全面的,例如对之前的雷达进行升级,其探测距离和多目标交战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了提高飞机的航程,又加装了可折叠的空中受油管。除了航电系统方面的升级,米格-29SMT最大的升级就是保形油箱,再加上增加的两个机内油箱,使其最大航程一下子增加到3500千米。改进后的米格-29SMT战机再也不是“小短腿”了。
(责任编辑/岳萌 美术编辑/满斗工作室)
米格-29SMT战机
在伊拉克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中被击毁的米格-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