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不好惹”
2020-02-28罗米
罗米
由于昆明气候温润、四季如春,所以在大家的印象里,这个城市脾气温和,连人们的说话语调都是轻软的。如果你就此以为昆明“没有火气”,那就错了。
稍稍翻一下历史书,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你会发现昆明在许多要紧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创造了许多辉煌壮阔的奇迹。
全长11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打通了抗战的生命线,十余万中国远征军自此出发,远赴他乡在抗日战场浴血;南迁而来的十余所高校在这里联合,保存了读书的种子和未来的希望……在中华民族的危机关头,昆明不仅毫不犹疑地承担起重担,还显出举重若轻的气度。
昆明从来都“不好惹”,这种刚硬勇猛的基因,沉淀在这片土地先民们制作的器物中。
在大约3万年前,滇池一带就聚集了一些原始部落。最晚4000年前,这里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些人自称 “滇人”。到公元前278年,也就是战国时期,一批想要征服滇人的楚国军队在此留居下来,建立了滇国。
在短短一百余年中,滇国把它的性格和气质生动地熔铸在了青铜器物里,这些器物中表现动物打斗、捕杀场景的作品特别多,常见的有虎噬鹿、狼噬羊、鸟捕蛇、豹子搏野猪等,充满原始的野性、强劲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在表现动物捕杀的作品中,有一件牛虎铜案是经典。
对于这些威胁,他们顯得无所畏惧,所以他们的作品总是显得镇静,又隐含着磅礴大气。
铜案是猛虎扑牛的造型,极具张力,气势夺人。铜案的主体是一头雄健的牛,牛肚子被掏出一个四方形空腔,其间站着一头小牛;牛的尾部趴着一只猛虎,它身体后倾着,显然使出了全身气力。猛虎的四只利爪牢牢抓着牛后腿,嘴巴咬住牛尾,眼睛紧密注视着牛的动向。
大牛颈部肌肉高高耸起,既显出强烈的痛苦,更显出极度的坚忍,加上那一对锋利的尖角始终充满斗志,蓄势待发,让人不禁好奇这一场抗衡的结局。
虎和牛是滇人喜欢的主题,在西汉的青铜贮贝器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数量不等的牛遭遇猛虎觊觎的场面。
贮贝器就是古滇人的“存钱罐”,罐盖子上常常塑有牛的形象,它们算得上是汉代最具神采的牛。
牛的数量不等,有三头、五头、七头等等,基本上都是居中的一头最雄健,并且站得最高,大有首领的风采,旁边的牛则是随从。
牛首领体型一般会更大一点,昂着头微张着嘴傲然挺立,颈项上的肉峰高高突起,巨角凌厉,既显得雄健威武,又带着一丝首领特有的警惕,以防猛兽来犯。
两只虎悄悄靠近了,它们就在贮贝器腰部两侧,身体尽量匍匐,目光紧盯着上面的一顿“大餐”,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
目前看来倒不必为牛群担心,因为两只虎完全不具备牛首领的那一派王者之气,反倒显得处于弱势。
虽然这些都是可怕的猎杀场面,但滇人并没有刻意去表现血淋淋的搏斗和撕咬,反而显得极为克制,仿佛这是司空见惯的事。
即使是更大的场面,诸如祭祀、战争,滇人也气定神闲地布置得明明白白。
在那些表现战争场景的贮贝器的盖子上,十多个人物,便能显现出战场上千军万马的气势——骑马的是统帅,士兵围在四周,面朝中心,他的军队盔甲整齐,显然占了上风;敌人则丢盔弃甲,显得不堪一击,有些已经躺倒在地上死去,还有的被士兵踩在脚下,根本无还手之力。
滇人应该是在用这样的场景记录自己某一次辉煌的胜利。
还有表现杀人祭祀场面的贮贝器,被杀者处于正中心,周围是拿着各种武器击杀他的人,这其实也是一种祭礼,只不过祭品成了人。
最让人眼花缭乱的,是现在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个刻画诅盟场面的贮贝器。
上面立体人物127人,还有一座大型建筑。
云南省博物馆展出的珍品牛虎铜案
诅盟是盛行于滇国的一种典礼——在遇到大事时,滇人会设祭坛,举行场面盛大的大典。
主祭人坐在建筑物正中央,在整个场景中所居位置最高,他的四周放着16面铜鼓,也是西南边陲之地独特的样式。屋的两侧有牛、马、猪、羊等动物,有裸体的男子和拿着器物的妇女在一边忙碌,正准备宰杀它们用作祭品。
室外还有两面比人还要高得多的巨大铜鼓,让观者似乎听到了祭典上发出的震天响声。
无论是什么场景,人物的形象都鲜明清晰,滇人一般穿着短裙,头上梳髻,这是其传统形象,这些滇人也总是被表现得孔武有力,可见这里的民风从来剽悍,充满原始质朴的力量。
地处西南边陲的昆明多山原、多溶洞、多河湖,也多雨水,这里密林森森、猛兽出没,更南面的澜沧江流域还多瘴气。古滇人的生活格外艰辛,不过,对于这些威胁,他们显得无所畏惧,所以他们的作品总显得镇静,又隐含着磅礴大气。
看到这些几千年前的作品,你一定能理解为什么昆明这个地方能够屡屡创造出胜利和希望的奇迹。
现在,世界看昆明,看到的是独具特色的美食,是绚烂似锦四季不败的鲜花,是鲜活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一处可以安顿心灵、诗意栖居的桃花源。来自基因里的那一股刚猛的力量,则被昆明留在心底——在如此美好和煦的时代,它只尽情地展现美丽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