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群众文化活动中如何营造与舞台环境相融的音响效果
2020-02-28梁德麟
梁德麟
(东莞市道滘镇文化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523000)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之下,群众文化活动体现着社会发展状况与民众生活幸福指数,它是中国人民在物质文明获得满足的基本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具体反映。从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经验分析,群众文化活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以不同的群众文化活动方式与表现形式展现[1]。因此,下面结合当前中国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发展现状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1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现状分析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全面改革以来,我国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规模庞大,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以民间“自乐班”与“广场舞”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而在城市地区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学习班”、“互助会”、“小区联谊会”、“社会化舞台表演”之类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从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文明秩序建设方面分析,其中,城市地区的“广场舞”发展速度最快,参与人数最多,促进社会群体交往作用较大,有利于社会群体生活的丰富,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同时,这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中,由于大范围内缺少舞台环境,大多采用私人音响设备或团体音响设备,在实践其文化活动过程中,往往因其声音分贝控制不当给社会民众产生了消极影响,其中包括噪音污染、影响正常休息等。因此,从整体上看,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执着迅猛、发展规模庞大、发展形式多元化趋势明显、发展形态各有千秋,有力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众的新精神面貌。但在局部由于艺术专业性相对缺乏与舞台环境配套资源相对不足,因此,导致了与现代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文明秩序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现阶段,一方面需要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专业性,另一方面,需要在资源配置方面做一些调整与匹配,尽可能在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社会文明秩序中的艺术秩序构建中,使其上升到新的艺术境界。
2 舞台环境与音响效果相融问题分析
根据现阶段中国社会公共文明发展所处的阶段分析,当前舞台环境与音响效果相融问题可以从两大层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群众文化活动专业化程度低。整体上的中国社会公共文明发展中,群众文化活动仍然处于自发式的初级阶段,其中主要以学习各类艺术为主,其中较为突出的包括书法、绘画、剪纸、工艺、舞蹈、乐器、戏曲等。在这种基本发展阶段,舞台环境中的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多群众文化活动均在公共环境中获得实践,其中以舞蹈、乐器演奏、戏曲艺术的广场活动、公园活动居多。因此,在这种相对开放的公共空间中,其舞台环境要么采用公共空间随意使用办法,要么在具备相对约束的亭阁之中进行实践。所以,相对而言,其舞台环境相对简陋,其中的设备配置大多以私人设备为主,包括音响设备、各类乐器、夜间照明灯之类。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化的艺术作品舞台表演的配套环境,因此,随意性较大,而音响效果往往与艺术类型不符。不仅未能展示出艺术魅力,也对公共场域的公共文明生活造成了消极影响。所以,在这种状况下,舞台环境与音响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离问题,至少二者的相融问题缺少配套资源支持。
2)艺术作品与舞台表演匹配度低。现阶段,随着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发展,一些专业性相对有所提升的团体或组织也参与一些公益性或商业化演出,因此,出现了以市场机制运作为基础的一些舞台环境,包括KTV、公共剧院、临时舞台等,也出现了以公共服务支持为基础的公共表演区设置,如公共舞台的建设等。但是,这种发展与变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公共区域内的舞台环境与音响效果分离问题,然而,从实质上看,只是局部或很少的解决了舞台环境问题,然而在音响效果控制方面,却未能使其艺术作品或表演与之相匹配,因此,从二者相融的角度看,问题依然集中于群众文化活动由业余化向专业化方向的转型,以及艺术作品与舞台环境和音响效果之间的匹配融合。
3 营造群众文化活动舞台环境相融的音响效果建议
明确了群众文化活动在当前的发展现状,清晰分析出舞台环境与音响效果之间的融合问题之所以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来自专业化不足与匹配度不高,就可以以此思路探索与其相融关系密切的解决措施。建议如下:
1)发挥组织优势,牵引专业化发展。在我国科层管理体系中,有不同层级的文化馆机构,因此,在当前发展阶段应该积极动员具有中国制度优势的组织力量,通过专业化强、艺术造诣相对较高的文化馆及相关艺术家,积极进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之中,为其提供专业化指导与培训,有助于从专业化发展的角度,使群众理解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舞台环境的重要性与音响效果的适度性;这样可以化解直接教育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需要从艺术作品的学习与表演中,使群众文化活动中逐渐由随意选择,转向完整艺术作品的选择[2]。这样,可以有效的把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注意力集中到专业艺术之中,由此,为其进一步的舞台环境下表演提供专业化发展路径,同时,舞台环境中必然需要配套音响效果支持,而此时基于艺术作品演出导向的音响效果必然不是出自随意调整声音的大小,而是与艺术作品演出、剧情发展、舞台环境(如空间大小、演出场地等)密切关联的一个组成要素。所以,在艺术专业化牵引下,可以实现将音响效果与群众文化活动向专业化的舞台环境中,完整体艺术作品演进进行关联。从而达到营造舞台环境相融的音响效果目标。
2)配置基础资源,实施产业化运营。由于舞台环境与音响效果属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要素,缺一不可。所以,在现阶段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应该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经济效益、文化产业、艺术创造的多元角度,对群众文化活动做产业化分析,进而运用产业链思维,真正创造出一种基于群众文化活动的产业。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国家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建议在新时期,利用我国总体经济体系建设目标框架的基本发展思路,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配置各项基础资源,借助艺术专业化牵引、民间艺术创作、一般艺术经典化处理、公共舞台设施建设、配套资源跟进配置、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等综合化手段,真正搭建起属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环境,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共性添加商业化属性,使其在解决音响效果与舞台环境配套问题的同时,真正的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产业化发展,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产业经济模式”[3]。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群众文化活动在中国体现了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方面的全面繁荣,它是“小康盛世”在物质层面的具体表达与群众意识层面的真实反映。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了,群众文化活动在城市与农村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也对社会民众的生产与生活起着不同的影响。但是,从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文明秩序建设的层面讲,在新时期有必要增强对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舞台环境营造,并在与其关联的音响效果方面以适度原则与艺术效果为发展思路,积极创建具有较高精神内涵的群众文化活动项目与作品,以及相关的产业,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