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区块链技术在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中的应用与展望

2020-02-28

吉林金融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身份区块银行

袁 新

(中国人民银行揭阳市中心支行,广东揭阳 522000)

一、相关背景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领域,要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解决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等问题①人民网:习近平: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9-10/26/content_1952533.htm”。“区块链+金融”迅速成为国内金融机构持续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纷纷以科技赋能金融,区块链典型应用落地的领域有:中小企业融资、公益募捐、应收账款、保险、征信和跨境支付等[1]。例如:中国人民银行运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了外汇、税务、海关等各部门间信息的互信共享,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助力[2];国有四大银行分别上线企业级区块链技术平台、基于区块链的涉农互联网电商融资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债券发行簿记系统和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等[3]。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逐渐增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及其在反洗钱和金融风控中的运用与发展,并开展相关培训。

二、当前国内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流于形式,尽职调查难度较大

各银行机构在与客户开立账户建立业务关系时应当严格履行客户身份识别、核对、登记和资料留存等法定义务,深入了解客户的身份背景、资金使用和信用等状况,但有的客户往往基于个人隐私保护的考虑,或认为此项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只认真填写姓名、身份证件号码、性别、国籍等信息,随意填写包括职业、工作单位、住所等要素,客户识别工作出现形式上合规。其次,客户往往不愿意配合银行机构做好尽职调查工作,加上银行机构尽职调查的手段和工具十分有限,不能深入了解掌握客户的完整信息。例如,客户职业、受益所有人等身份识别工作仍存在较大的困难。再次,银行机构以盈利为导向,有些银行认为业绩比风险防范重要,主观上忽视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容易导致此项工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反洗钱监管要求。

(二)客户身份信息重复录入,数据更新不及时

我国传统银行机构仍停留在客户身份信息各自采集和审核的阶段,客户信息由各银行营业网点各自采集、负责录入和存储,无法形成数据有效共享。银行机构各自负责采集客户信息容易造成数据重复录入,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又容易出现客户信息采集不全、录入错误等问题。其次,当客户去银行机构更新个人身份信息时,需要每家银行机构各跑一次,造成有的银行机构数据得到及时更新,有的银行机构数据长期没有得到更新,导致后期各银行机构在开展客户身份信息持续识别和可疑资金监测工作上出现偏差。

(三)合规成本急剧上升,身份识别工作捉襟见肘

近年来,在反洗钱监管要求不断加码升级的新形势下,各银行机构被要求在短时间内完善存量客户身份和受益所有人等信息。由于各银行机构存量客户身份信息数量巨大,而且历史欠账过多,在短期内很难达到监管部门严要求,极大增加了银行机构经营压力和工作量。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跨行办理大量银行账户,采用非柜面交易和跨行交易等手段,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频繁进行资金划转,有意躲避各银行机构账户管理、客户身份识别和可疑资金监测。各银行机构不得不增派人手加强客户身份识别和资金监测工作,导致合规成本急剧上升。

(四)客户身份信息无法共享,反洗钱监管效率低

由于各银行机构客户身份信息数据得不到共享,单个银行机构无法掌握可疑客户在跨行机构开设了多少账户,也无法追溯跨行机构所采集到的该交易对手信息。当银行机构发现可疑账户和异常资金交易时,只能局限在对本机构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向人民银行提交重点可疑交易报告,限制了全面开展可疑账户识别和异常资金交易监测的能力。而反洗钱监管部门主要依靠各银行机构提交的重点可疑交易报告,无法随时掌握各银行机构客户信息,当需要分析关联交易对手时,只能向各银行机构发起反洗钱行政调查,程序比较繁琐。而且从银行机构监测可疑交易行为到将可疑交易报告提交监管部门,再到监管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分析形成可疑交易线索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数周的时间,时效性不强,无法适应当前国内支付手段日益创新、资金交易越发快捷便利的新形势。

三、区块链技术在国内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中的应用

(一)区块链的定义、特征和优势

区块链(Block chain),“是一个分布式账簿,本质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制,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自治性、不可篡改数据和开放性等特征①”,可以有效解决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存在的问题。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加强客户身份识别和尽责调查

通过手机客户端开展人脸识别、指纹和读码等生物识别认证,各银行机构可以准确识别和采集客户身份信息,并将经过本机构认证的信息上传到区块链上,有效解决客户出于个人隐私保护考虑随意填写信息的难题,确保客户身份信息真实可信、不可篡改。其它银行机构可以结合以上信息深入了解掌握客户的身份背景、资金使用和信用等状况,进一步加强客户职业、受益所有人等身份识别工作,提高反洗钱尽责调查的工作效率。

2.可以避免重复采集客户身份信息

区块链可以实时记录和存储银行机构客户身份信息和账户资料,并且实现链上数据的实时共享。各银行机构在与客户建立或维护业务关系时只需要录入或更新一次客户身份信息,避免客户身份信息的重复采集和审核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客户身份信息采集不全、录入错误等问题,极大提高了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效率。

3.有效降低银行机构风险控制成本

各银行机构通过区块链上传客户身份信息,实现相关金融数据的去中心化和信息共享,能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反洗钱监管要求不断加码升级的新形势,不仅方便客户更新个人身份信息,而且将银行机构的人力资源从繁琐的客户身份信息采集、录入和认证工作中释放出来,更加专注于银行账户管理、客户身份识别和可疑资金监测工作,有效降低银行机构反洗钱监测等风险控制成本。

4.迅速提高反洗钱监管工作效率

由于区块链上包含了银行机构以往的客户信息且具有去中心化、不可被删除或修改的特性,反洗钱监管部门可以实时对银行机构链上共享的客户身份信息进行回溯性检查,确保银行机构坚持以风险为导向、严格遵守反洗钱各项规定,有效打击不法分子逃避反洗钱监管的违法行为,提高反洗钱监管工作效率。

(二)区块链技术在国内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中的应用方案

1.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银行客户私有链

在客户和银行机构间建立私有链,将单个客户作为独立节点,由客户自行通过手机客户端人脸识别或前往银行机构办理个人信息采集,银行机构负责对所采集的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机构签名认证,并将验证后的客户信息收集起来,分布存储到私有区块链的各个独立节点账本上。客户根据银行机构提供的私人密钥仅能查询到本人的身份信息,而银行机构根据所持有的公钥对独立节点上的客户信息进行认证和实时维护更新,而个人客户需要前往开户行营业网点办理或通过手机银行客户端进行人脸识别,并借助本人持有的密钥和银行持有的公钥相互认证,才能更新本人身份信息。

2.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反洗钱监管联盟链

在监管部门和各银行机构间建立反洗钱监管联盟链,将每家银行机构和监管部门都作为机构节点。各银行机构将经本机构签名认证后的客户身份信息同步到监管联盟链上的机构节点账本上,实现金融数据内部共享。各银行机构可以实时查询经各机构签名认证并上传的客户身份信息,实现了数据一次录入,各银行机构共享使用的效果,极大降低了银行客户资料重复采集和认证所耗费的风控成本。当银行机构发现客户存在洗钱嫌疑时,可以对该客户信息进行标记,经银行机构签名确认后,分布并存储到区块链上,便于监管机构和其它金融机构实时追踪可疑账户线索,形成反洗钱监管合力。监管部门也可通过所持有的公钥查询各家银行机构在监管联盟链上存储的客户身份信息,确保银行机构严格遵守反洗钱各项规定。

3.设定智能合约共同约定联盟链上各机构访问权限

在监管部门和各银行机构间设定智能合约,明确需要采集的反洗钱客户身份信息要素,设定各银行机构的信息采集、数据查询等权限,并由计算机依据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约定条款,完成对联盟链上金融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共享。例如,统一规范各机构上传联盟链的数据信息格式,共同设定监管机构对各银行机构上传的数据仅具有查询、读取的权限,而各银行机构对本机构上传的数据具有查询、读取和修改的权限等。

四、相关建议

(一)借鉴国内有关机构最新成果,加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反洗钱监管研究

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在反洗钱监管工作中发挥的极大优势,关注国有商业银行和蚂蚁金服等机构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以解决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等问题为首要目标,牵头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反洗钱监管研究。

(二)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严格执行相关技术安全规范

积极参与我国《区块链行业应用反洗钱标准》起草,严格执行总行最新发布的《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JR/T 0184—2020),为分布式账本等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内开展打击洗钱违法活动提供指导性建议,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反洗钱工作进行穿透式监管

借鉴央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成功运行相关区块链平台的经验,加大科技赋能数字金融领域力度,积极推动国内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反洗钱监管系统立项、建设和运行,试点运用区块链技术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进行穿透式监管。

(四)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作用,加强新工具在反洗钱监测工作的应用培训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工具在反洗钱领域的应用培训,为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有力提升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反洗钱监测的水平。

猜你喜欢

身份区块银行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跟踪导练(三)(5)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