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2020-02-28朱佳营
朱佳营
(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220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在本文中,我们的资料均来于各个医院当中的临床科室,上述时间自发呈报的药品ADR报告当中,其中案例共计248例。
1.2 方法
近些年来,我国在临床医学当中对于抗菌类药物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其中也引起了许多的不良反应,严重的危害了公民用药安全,在本文当中,我们就将对此作出深刻的探讨,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可以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析,引起不良反应抗菌类药物种类,以及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发生的时间,地点,严重程度,都可以进行一定的分析,按照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结果进行评判。
2 结 果
2.1 ADR性别及年龄分布
在本文我们所研究的不良反应案例当中,其中男性案例为了50.81%,女性案例是49.19%,相对来说是比较平衡的,但是患者的年龄分布非常的广泛,两个月至95岁都有发生不良反应的现象,其中年龄大于60岁以上患者比例较高,案例数已经高达125例,而从男女不良反应性别及年龄分布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所占的案例较多,男性所占的案例较少。
2.2 ADR涉及抗菌药物种类分布
不良反应一般发生的时间段,大约都是在半小时之内就会发生不良反应,最迟的是在用药之后15个小时之后发生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涉及到抗菌药物种类是非常的多,根据我们目前的案例中可以得出约有52个品种,其中头孢类已经占到了50.79%,大环内酯类药物也高达19.44%,其他案例为29.77%。
3 讨 论
3.1 性别、年龄与ADR的关系
不良反应发生主要是集中在中老年患者当中,男女比例相对来较平衡,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案例已经高达155例,基本上占发生病例总数的62.5%,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没有很好的吸收和代谢药物,影响了药物在体内正常的排泄和分布,从而发生了不良反应。
3.2 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在对病患进行用药时,较多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此种给药方式导致药物不经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药物起效迅速并且起效较为强烈,所以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给药时优先选择口服,其次选择肌肉注射,静脉滴注作为最后的选择。并且在使用静脉滴注时要对滴注速度和药物放置时间严格控制,从而降低ADR发生率。
3.3 发生时间与ADR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使用药物之后半小时之内发生不良反应的案例是比较多的,可能是由于过敏性休克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所以医护人员在给病患用药时,要仔细询问他们是否有无药物过敏史,这关系到我们使用的药物是否正常,如果病患发生不良反应,要及时处理。
3.4 抗菌药物种类与ADR的关系
头孢菌素类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等是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抗菌药物,所以,对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人群在用药时尽量避开对这些药物的选择,询问病患是否有无对于这些药物的过敏史选择,选择适合他们的药品进行使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当中,我们对于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做出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我们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是从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进行分析,以及给药途径也进行了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们都做出了一定的分析,涉及到了何种药物,会引发什么样的反应,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总之,我们应该严格遵守临床药物的使用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这种不良反应突发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能够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