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产生的影响分析
2020-02-28张琳君
张琳君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襄阳 441000)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脑卒中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极高,且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一种高发性脑血管疾病[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展开试验性研究,以有效探讨患者在接受早起康复护理干预下患者抑郁情绪缓解程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50例)及研究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范围为35~72岁,平均年龄为(53.5±1.45)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为37~75岁,平均年龄为(56±1.63)岁;两组患者家属均清晰了解本次研究意义与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数据间无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即给予患者全面的临床检查,并对患者病情进行一个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家庭情况、职业以及经济状况等,针对性的引导患者家属对病人的关心,给予患者一定的社会支持,同时针对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干预。研究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作息及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如患者出现失眠严重现象,在必要时可遵循医嘱服用适量镇静类药物进行干预。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要求,尊重患者,以有效获取患者的信任,建立起良好护患关系。时常给予患者鼓励,帮助患者建立起疾病治疗的信心,在护理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日常心理动态,观察患者情绪波动程度。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充分理解患者疾病症状,关心患者,以有效缓解患者面对疾病治疗的心理压力;鼓励患者日常多参与社区活动,通过社区活动帮助患者重新感受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精神状态量表以及神经功能等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均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运用“±s”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表现为满461例,不满意4例,临床满意度为92%;对照组满意31例,不满意19例,临床满意度62%;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间的数据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精神状态量表结果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患者精神状态评分为(73.38±9.3);对照组精神状态评分为(72.35±8.6);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精神状态评分为(37.84±7.75);对照组精神状态评分为(61.12±5.66);两组患者间的数据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
护理前,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评估值为(6 8.5 7±6.3);对照组神经功能评估值为(45.54±8.07);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评估值(23.31±4.48);对照组神经功能评估值为(55.13±7.14)。两组患者间的数据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卒中发病后存活下来的大部分患者肢体功能发生障碍,丧失日常自主生活能力,因此会导致患者并发出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对患者预后康复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给予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其在院遵医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帮助促进患者逐渐恢复社会功能[2]。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精神状态量表、神经功能比较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数据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有效控制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的抑郁焦虑情绪的产生,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帮助患者尽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