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主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2020-02-28宋明龙
宋明龙
(内蒙古财经大学 学生工作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高校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管理工作。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在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大胆尝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的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更加科学有效的对自身的学习生活进行管理,并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相关管理中,这一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够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提升高校管理工作的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学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学生的自主管理可以有效改善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现状,提升管理水平。目前高校学生管理还存在管得过多,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服务学生意识比较淡薄等诸多问题,这都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实施的效果。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使其从原来的被管理者、被执行者变为现在的管理者、执行者,学生从自身出发设计更加切合自身要求的管理方式,学生管理工作也会向着围绕着学生全面发展的自我运行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生的自主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未来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睿智的头脑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高校也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以期满足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为将来成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学生的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自律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强化, 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造能力。
通过这学生自我管理模式,一方面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取得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了综合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在高校推行学生自主管理是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以及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2 自主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施
2.1 转变观念,创造良好氛围
充分尊重学生,创造自由民主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由原来的被管理者和被执行者转为主动的组织者以及执行者,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以及积极性将学生管理工作做出特色,通过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保持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自主管理的实施效果。在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来自学校的干涉会影响到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及自我管理的实效,因此要给予学生轻松民主的环境,保障学生自主管理的顺利实施。但是,自由民主的环境的构建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任自由,学校从事学生管理的工作的各级教工转变观念,要从之前的领路者变成守卫者,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处理事物的办法,事前提出参考意见,事中提醒注意事项,事后进行归纳总结,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共同参与者与参谋者。
2.2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发挥学生骨干示范带头作用
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合理引导学生培养独立自主意识,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形成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提高自身能力为目标的理念,通过自我管理的过程提高自己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由于高校学生的自身素质以及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学生自我管理全面实施,可能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最初阶段,通过层层筛选部分学生骨干,使其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先行者,通过其示范带头作用,逐渐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全校范围的高效率的学生自我管理。
2.3 加强监管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与信息反馈机制
在学校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后,学生获得了较大的自主空间,但是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在实施的初期加强有针对性的监管,帮助学生克服自身问题,从而保证自我管理的顺利实施。加强监管机制,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管”,而这里的管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监”则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与督促。实施学生自我管理,一方面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本着促进学生自主意识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生生互评,师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得学生在今后的自我管理过程中逐渐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另一方面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摸索完善的过程,通过及时准确连续的信息反馈,了解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改正,最终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达到学校自我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的目的。
3 结语
目前,当代大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呈现出新的特征,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自主独立能力缺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以及能力成为学校人才培养 的重中之重,在学生管理中引入学生自主管理机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学生管理的水平。当然,学生的自主管理,还需从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总结以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