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校两附院”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2020-02-28刘利英

卷宗 2020年36期
关键词:附院医德产教

刘利英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协同育人背景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高职院校应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的改革尝试,进一步深化医教融合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用好用活政策红利,理顺内部运行机制,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领导保障、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为抓手,提高“一校两附院”运行效能,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校院教育教学资源,特别是利用好临床教学资源,探索“医教相融,岗课一体,德能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高职医学院校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川康模式”,促进学院与医院在融合中医教相长。

2 协同育人基本原则

1)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围绕“一校两附院”协同育人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准确聚焦,精准发力,着力破除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障碍,以战略目标引领改革任务,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办学育人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办学实力和治理能力,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2)需求导向,校院联动发展。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需求传导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端正办学定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和优势,培育办学特色,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

3)师生为本,集智协同落实。尊重师生主体地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一校两附院”教师教书育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释放创新活力,广泛凝聚协同育人共识,形成“一校两附院”实践育人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3 协同育人方法路径

1)创新运行体制实现管理融合。医教融合是医学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医教资源整合,产教深度融合,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附属医院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教学工作,落实专门部门负责教学管理,在主要临床、医技科室设置专职教学秘书和教学岗,按学期实行脱产教学。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附属医院教学主体职能逐渐明确。高职院校实行“一校两附院”运行体制,实现管理融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

2)构建制度体系实现机制融合。不断完善“一校两附院”教学管理机制,由学院出台《关于加强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附属医院应承担的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实习等教学任务。同时配套出台《附院教学工作职责》《附属医院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科、教学秘书职责》《附院教学岗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完善《教学制度汇编》《教师手册》,教师人手一册。附院从教师聘任、教学督导、教学事故、师资管理、实习管理等7个纬度全面厘清了相关管理制度。

3)共建共享平台实现资源融合。学院与附属医院在项目规划、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统筹规划,促进人、财、物融通整合。共建共享博士工作站,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院校共建老龄康养发展研究中心、基础医学实验研究中心,筹建运动康复研究中心、护理技术改进和产品研发中心等项目,有力促进医教相长,院校协同发展。

4)“系科合一”促进专业学科融合。在“一校两附院”运行体制下,专业系部与相应临床医技科室实行“系科合一”模式,丰富的病案案例资源为深化“三教”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各专业依托相应临床科室实施的岗位体验、课间实训见习、课余专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成功构建了“识岗、试岗、实岗”的三阶梯递进式教学链,有效推动了学院专业和临床学科的对接发展。

5)人才互聘实现“双师”队伍融合。遴选临床经验丰富的高职称医护人员到学院任教,学院专职教师定期到附属医院结合临床,紧跟行业发展最新需求,提升临床实践能力,教学与临床互相促进,“双师型”教师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6)共商培养方案实现标准融合。附属医院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重要职务,与学院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商讨教学方法、遴选教材,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临床理论和娴熟的实践技能,进一步强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职业医学教育特色,教学标准与临床岗位标准得到有机契合。

7)共担教学任务实现过程融合。出台《附属医院兼职教师师资库管理办法》《附院师资遴选聘用办法》等规章制度,将教育教学与医院评优评先、职称评审挂钩,强化医院、学院双主体协同育人。附属医院兼职教师库现有680人,定期参加教研活动、担任班导师,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实训见习、岗位体验等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深入推进教学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

8)全程医德教育实现育人融合。挖掘院校德育潜力,整合思政教师、辅导员、临床教师资源,构筑学校、医院、学生、病患医德教育共同体。按照医学生培养过程和成长规律实施分层次分年级递进式全程医德教育,一年级新生入学进行医德启蒙认知教育,开设医学生学习适应、专业思想教育讲座,参观医疗机构,形成初步的医德认知;二年级通过到附院实践文化活动,不断深化医德认知;三年级通过实习生入院入科教育、临床实习及附院各类活动,升华医德认知,成为符合行业要求的合格职业人。

4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思路

1)实行系科合一管理模式后,教学管理及临床工作任务重,工作重心无法有效平衡,不利于学院和附属医院长足发展。下一步,进一步理顺“一校两附院”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三足鼎立”的三赢新局面。

2)附属医院中高级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参与教学积极性不高。下一步,不断完善激励与考核制度,充分激发附属医院人才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3)目前实施的岗位体验、课间实训见习、课余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形式多样,缺乏统筹与整合,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下一步,梳理并着力解决实践育人存在的盲区、难点,把工作的目标聚焦在实践育人的质量和效果上精准施策,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成才诉求、职业发展需求、时代进步要求。

猜你喜欢

附院医德产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加强高校附院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途径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发挥工会参与职能 推进附院建设文化
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思考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