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有关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2020-02-28

林业勘查设计 2020年1期
关键词:树苗树木造林

张 红

(辽宁省海城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海城 114200)

森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本身的独特性,与其他产业相比,在管理和发展上都具有独特性。目前,我国森林出现病虫害的面积仍在扩大,由于森林的生长周期较长,其病虫害防治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当森林处于病虫害高发时段时,病虫害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会随即显露出来。森林病虫害的恶化,严重的影响我国的林木产量,使生态环境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因此,一定要科学合理、及时有效地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进而优化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发挥其生态效益最大值。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营林方式不尽科学

1)在人工林的栽植和经营管理中,大部分营林造林的方法不合理、不科学,由于片面地关注成林的效率,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科学合理性经营管理方式。

2)栽植树种单一,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降低了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极易导致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给林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3)树木栽植密度较大导致树木的光照及通风等多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树木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1.2 人工造林面积大 天然林比例降低

近几年,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工造林飞速发展,致使天然林比例降低,也是病虫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人工造林在发展,森林覆盖面积在增加,生态环境在改善,但森林病虫害却越加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人工造林的过程中,所栽植的树木种类单一,且树木栽植结构不科学,植物群落非常脆弱、生态稳定性差、病虫害防御能力和抵御能力欠佳,进而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这种不科学的人工造林结构还会对原始森林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人工造林时,前期要做好对所造林区域的立地条件和基本情况调查,选取适合栽植和生长的树木。通过对人工造林结构的优化,实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1.3 农药使用不规范

在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使用农药来进行对病虫害的防治,农药防治的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对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如果农药使用不合理不规范,不仅起不到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会加速病虫害程度的恶化。目前,仍有很多地区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甚至是收效甚微,这主要是林业工作人员对病虫害疫情缺乏深入了解和评估,导致农药使用类型不合理喷洒药液浓度和数量不科学。农药过量使用对林木危害极大,不仅会给脆弱的人工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致使有益生物种群死亡或数量减少,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控。

1.4 预防控制技术单一

当前,我们所拥有的森林病虫害预防控制技术比较落后,先进科学的防控技术没有得到应用。我国森林资源较好的地区,由于受到地区经济条件时限,对于先进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引进与使用,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森林病虫害预防控制技术大部分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无法发挥出自身的自我调节作用。

2 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病虫害种类多、危害性大

近年来,森林病虫害出现的面积越来越广,且种类也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的森林病虫害种类已有8000多种,一旦发生病虫害,造成大范围影响与危害的种类就有200多种,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危害较小的病虫害的种类也发展成主要的病虫害种类,并形成一定的危害规模。病虫害种类的不断增加,使森林发生病虫害的面积不断增加,再加上新型病虫害的入侵,导致森林病虫害成灾,其危害性快速扩大,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程度也不断加重。

2.2 对森林病虫害的观测不够

当前,我国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仍处于发展前期,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对病虫害的出现、发展和监测等未能做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现阶段森林病虫害的处理方式,大多是在病虫害发生且大面积扩散后,才被动的采取防治手段。而这一过程中,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3 森林病虫害防治率低

森林病虫害防治仍是林业生产需要克服的难题,其原因主要是病虫害的防治率很低,据了解,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率年均增长2.44%。对此,急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林业工作人员深入了解情况,掌握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有效防治方法,采取得力措施进行防治,确保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

3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树苗栽培前必须检疫

1)实际栽培过程中,要从基础上为树苗生长提供帮助,必须加强树苗检疫,以避免树苗在生长过程中遭遇病虫害的侵袭,最大程度地防止外来病虫害的人侵。

2)对树苗以及繁殖材料运输的管理工作要高度重视,要严格检验,确保根除树苗所携带的病虫害。

3)要科学合理分析病虫害出现的原因,并注意结合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情况进行防治,为树苗的茁壮成长和森林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保障。

3.2 监测与评估森林病虫害

由于人工造林越来越多,使得森林环境十分复杂,对病虫害类型以及危害程度等进行正确合理的调查、监测与评估显得十分重要。调查、监测与评估的区域主要是对人工造林的周边地区,要及时处理受到病害虫侵蚀的树苗,尽可能地避免树木之间出现交叉感染。要对病虫害的天敌有一定的掌握。在调查、监测、评估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手段进行科学分析,对每次掌握的病虫害资料归类整理与统计,并进行汇报总结,为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3 森林病虫害物理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就是对森林保护区内的幼苗实施透光抚育措施,其特点是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对病虫害的天敌也不会造成伤害,通过该措施可以保持林中的空气流通和光照补给充足;降低病虫害侵蚀的面积,对遭受病虫害的树木进行及时清理,利用高温手段对受侵蚀的树木妥善处理。应用遥感等高新技术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治理,但要注意根据保护区规模正确使用。生物防治措施就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对抑制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作用,所以要注意保护这类有益生物种群,也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天敌生物。

3.4 调整植被密度并制定科学的检测标准

调整森林保护区的垂直密度是森林树木健康生长的前提,利于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也有利于降低病虫害的交叉感染。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检测标准,特别是在人为造林的制定标准方面,要具体到树木本身。也可以随机选取一些树木进行调查,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例证,有利于对整片森林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

3.5 优化林区生态系统的作用

1)优化林区生态系统也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病虫的另一种防治措施,做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的工作,减少人类在森林覆盖区的活动,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森林生态建设过程中,优化林区生态系统,就要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出现采伐盗伐的现象。

2)在进行人工造林时,要采取多种类、多形式的造林方式。选择需要栽植的树种时,一定要分析好树木的生长习性及各种特点,同时栽植树木还要具备较高的抵御病虫害能力。

3)一个完整的、合理的、科学的生态系统,是非常有利于树木的成长和发展的。因此,在森林的保护和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对森林动植物的多样性增加,去实现优化林区生态系统、发挥林区生态系统作用的目的,从而增强森林区域植被防御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控制。

4 结语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制约森林的发展、生态系统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改善,还会阻碍我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因此,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好对森林病虫害现象的分析与研究。找出森林病虫害出现原因,根据原因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定期对树木做好检疫,促进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以达到对森林病虫进行预防和控制的目的。

猜你喜欢

树苗树木造林
移栽树苗
小牛壮壮栽树苗
巧栽树苗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树木之最
三棵桃树苗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辨认树木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