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沈阳宜居乡村建设路径选择研究
2020-02-28牛思琦
马 健,牛思琦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8)
当代乡村环境治理与改善,建设环境美丽、生态宜居的新时代乡村,充分体现当代乡村的生态性、宜居性,是当前我国宜居乡村建设的新挑战和新任务。本文结合沈阳市宜居乡村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与困境,进行特色路径研究,旨在全面实现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带动沈阳市经济发展,为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1 宜居乡村建设背景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解决房屋遮风挡雨的情况下,还希望自己的家园生态环保、绿色怡人,这也给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1]。基于此,国家根据发展现状,相继出台了多个宜居乡村建设政策,为我国宜居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沈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宜居乡村建设有关工作,全力推进沈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宜居乡村建设,市政府积极响应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全市宜居乡村建设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现代农村环境治理和乡村改造,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编写乡村发展规划,增强乡村建设设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经费投入,广泛开展惠民项目,深刻领会新时代宜居乡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由于政策落实、百姓认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沈阳宜居乡村建设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做好沈阳市宜居乡村规划和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沈阳市宜居乡村建设现状
沈阳市针对宜居乡村建设开展了多项工作,其中污水处理取得初步成效。
根据网上资料查询和实地考察了解到,通过沈阳市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监督,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2]。截止到2019 年8 月底,沈阳市累计处理了40 多处污染水体,实现集中污水处理的村庄比例将近20%,已经建成的现代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达到了300 个,有效改善了农村污水乱排乱放的问题。
2009 年以前,乡村的污水没有得到合理的治理,除了一些紧邻污水处理厂的村落以外,基本都采取直接排放的形式,导致污水比较分散且没有得到处理,严重影响乡村环境。现在开始全面铺开宜居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整治工作,使得沈阳市的乡村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沈阳也在部分重点流域地区兴建起了污水处理设备,实现乡村污水有效管治。截至2019 年8 月底,沈阳市行政村实现污水处理覆盖面高达五分之一。
2019 年4 月,沈阳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开展农村污水检查工作,组织400 余名工作人员针对沈阳市农村污水处理进行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性的筛查。为了使本次筛查切实有效,主要采取村镇自查、管理督查、企业检查等多种形式,排查对象包含了沈阳市130 余个乡镇(街道),大约1400 多个行政村,调查点位共计2000 多个,同时还更新了水体台账,实施动态监测。对于排查中发现的部分面积较小的黑臭水体及时采取抽污、排污的治理方式进行立行立改。截至2019 年8 月底,在本次排查中发现的黑臭水体中40 余处得到了基本治理。
3 宜居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 立足乡村实际,进行生态修复
宜居乡村建设首先要有良好的环境基础,由于城市与农村的生活差异,垃圾、污水等处理方式的不同,再加上农民环保意识、参与意识不强,导致乡村环境不理想[3]。要想改变现状,首先需要从垃圾、污水处理开始,农村的垃圾相对比较分散,不集中,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分类设置垃圾桶,但需采用通俗易懂的标志,比如“干垃圾”、“湿垃圾”。对于农村的污水处理,需分为粪污黑水和生活污水两类分别进行处理,黑水可通过沼气池处理后转为化肥,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还田。宜居乡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改变村容村貌,要从根本上解决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河道清理等问题,并能够建立长效机制。其次要结合沈阳市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化进行垃圾、污水清理等,使人口、环境、资源达到平衡,为乡村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为了增加村民的满意度,可以适当增加活动场所,比如建立活动中心,在中心内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对生态环境修复相关知识进行推广,使农民从根本上认识问题,增强参与意识,积极应对生态宜居建设。
3.2 坚持产业融合,实现资源整合
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充分进行产业融合,对宜居乡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二三产业融合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产业优势,为乡村建设带来新的构思,打破乡村依靠农业的单一布局,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4]。据相关调查显示,产业融合兴旺能够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使乡村发展现状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深入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宜居乡村建设以制度保障为依托,可以通过企业采取市场化运作,将自身的优势即美好的自然风光及淳朴的风土人情转化成真正的财富,切实实现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
3.3 吸引村民返乡,培育人才下乡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是人才。宜居乡村建设需要培养一支爱乡村、懂乡村、为乡村的核心队伍,其中包括顶尖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了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人才下乡、返乡,首先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制度支撑,并且持续开展专业培训,定向将一部分本乡人培养成为技术人才,在大学毕业生和科技人员中挖掘具有远大乡村抱负的,想要到广阔天地一展才能的有志青年,将其培养成为管理人才[5]。也可以专门发展一些具有相关领域研究的高校为定点合作单位,为有想要锻炼平台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提供机会的同时,引进一些高学历人才,进一步通过环境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为乡村留住人才。
3.4 科学把握宜居乡村建设进程
国家大力提倡宜居乡村建设,辽宁省也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 然而政策的具体实施一定要根据全省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进程,切忌急于求成,要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总体原则。根据全省农村的实际状况,按照经济、资源等指标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优先考虑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项目,之后再进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项目建设。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建设、资金等管理力度,监督资金的专项使用,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宜居乡村建设中,杜绝形象工程的产生。
总之,为建设好宜居乡村,应在各个环节、每个步骤都进行精心设计,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时机,充分凸显并借用政策优势、人力资源、生态修复、市场化经营等手段,为实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