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众健身需求下的社区体育公园设计研究
2020-02-28谭燚
谭 燚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关于社区体育公园的文献综诉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作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于1996 年6月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其目的在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积极带动全民运动热情,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民越来越多,人们对自身健康地注重和对生活质量的意识,都使人们对体育运动场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对体育的目的和需求也随着时代进行着改变。其中,社区周边的公园和绿地因为位置相对方便可达,且免费对公众开放,自然环境优美的社区体育公园日益成为市民运动健身的重要场所,这也代表着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社区公园的大力建设势在必行。
社区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人们需要日常锻炼和运动时,体育运动为主题的社区公园无疑是所有公园类型中最方便快捷、最及时地公共场所。此外,作为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居民,在高楼封闭式的现代生活中,公共开放的社区体育公园也是居民日常交流互动的场地。然而,体育场地设置的不合理,体育锻炼设施的缺乏,休闲活动空间设计粗糙等问题,都造成了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合理的社区体育公园应该选择适宜居民日常锻炼的运动项目和设施,营造绿色生态和地域文脉创新发展,人性化的运动空间设计,以此去增强居民的运动热情,使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社区体育公园中都能实现健身运动的目的。
2 我国民众健身对社区体育公园的多种需求
2.1 相关概念
2.1.1 社区体育公园
我国社区体育公园的研究正处于萌芽阶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概念。在《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指引》中,对社区体育公园的解释主要集中在用地、功能和性质等方面,具体指通过改造城市边角地、插花地、街头绿地及其他未利用地而建成的,以绿化为本底,以体育锻炼和休闲健身为主要功能,兼有社区公园一般功能,且具有一定环境品质并向居民免费开放的公益性公共空间。重庆在2018年发布的《重庆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设导则》中,将“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定义为:向公众开放,以体育文化活动、休闲游憩、社会交往等为主要功能,有必要的配套设施,占地面积小于等于1 万平方米的公园。按面积大小可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社区体育公园。
2.2 多种体育活动的需求
由于个人特点和情况不同,社区体育公园的活动类型较为丰富多样。群体目的不同,喜好兴趣等都会导致居民对体育活动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人注重锻炼康体,有的人看重运动趣味,有的希望放松休闲,还有的人偏好社交和运动成就感。但总体来说,康体锻炼的人们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身体健康,塑形和提高身体免疫力。除了和居民自身性格及特点有关,时代背景下的运动项目也影响着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选择。如新时代背景下,滑板等新潮运动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而广场舞等早已成为中老年的最爱之一。年轻群体更加看重运动趣味性和健身塑形,篮球、瑜伽等运动在这部分群体中流行。而年纪稍长的退休人士,更加希望能有太极拳、舞剑、散步和跳舞等活动类型。年龄、性别、收入水平、教育水平、自身性格和职业特征都能成为影响人们选择健身运动的类型,因此单一的运动项目无法满足该片区的全体居民。社区体育公园对于运动的种类和数量都应根据民众健身的需求和特点设置。
2.3 舒适性的需求
2.3.1 完善的配套设施
人们在社区体育公园运动健身时,除了公共厕所的配套设计,相应的洗浴换衣、购物休息等功能也希望被满足。尤其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能方便及时买到水和食物补充运动后的能量,锻炼结束之后能冲洗身上的汗液会给运动过程带来很大的舒适感。由于社区体育公园面积不同,自身条件等,这些设施虽然不是必要,但完善的配套设施是满足居民需求的重要条件。
2.3.2 人性化的运营管理方式
在以往调查中,现有的很多社区体育公园都出现了设施陈旧、无人管理维修,体育场地不开放或者限制封闭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运营管理一直是较为被忽略的一个问题。社区体育公园作为居民日常长期使用的公园,公园的运营管理方式起着重要的作业。如果只是修建时的精心设计,后期运营管理不到位,最后的设计将成为空壳,不能切实地服务于民众。
2.3.3 良好的生态环境
社区体育公园较之一般性公园,面积偏小,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功能。但人天性亲于自然,特别是休闲运动的同时能享受绿荫和自然,那运动过程的体验将让人十分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清新空气,制造夏日阴凉,在设计中应注重人们在健身锻炼之余对自然的渴望。
3 社区体育公园设计策略
3.1 满足不同人群健身需求,合理设置运动项目和设施
老年人作为社区体育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使用频率高和总体人数占比大。儿童身体处于正在发育的阶段,对探索和冒险容易感兴趣,没有明确的健身概念,而是伴随着游戏和娱乐,起到了运动的作用。中青年的活动时间多为清晨和傍晚时段,运动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塑身的作用。老年人的时间自由度高,各个时间段的老年人运动健身频率都较高。早晨和傍晚依然是人群最为集中的时段,清晨的晨练和太极拳等运动,傍晚则多为广场舞和健身操等自发性运动。
在社区体育公园的设计之初,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特点有助于更合理地规划设计公园活动空间结构和尺寸。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人群的特征设计,更好地激发运动空间的活力,从而提高了公园的使用率。
3.1.1 针对儿童的健身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儿童健身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安全和趣味。儿童身体发育和心智的不成熟,在健身和运动的过程中往往忽略自身安全,因此首先应考虑该空间的安全性,建设相应的防护措施,无毒的软质铺地,无锋利尖角的坐凳等。设施尺寸也应满足儿童的工程学要求。而趣味是运动活动过程和颜色图案等充满趣味性,能引起儿童参与的兴趣,在游戏中运动。其次,家长监休息的区域也应设计在该区域附近,使家长能及时地监护。
3.1.2 针对中青年的健身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篮球和足球等是中青年群体最热爱的项目,性质总体都偏向激烈对抗,运动量较大。大型的运动项目需要更专业的场地,防噪降噪也十分重要。运动设施人性化设计,满足中青年达到运动和健身的需求,为整个社区公园带来活力。
3.1.3 针对老年人的健身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老年人是社区运动公园主要使用人群,在位置选择上,该区域的设计应以方便就近易达为要求。许多老年人行动不便,在设计时应考虑无障碍设计。老年人在社区体育公园运动的项目类型较多,基本的健身设施是最简单和常见的,应保证足够的数量。集中设置空地,供老年人自发组织太极拳、广场舞等群体性活动。老年人同时也对邻里交流需求较大,他们往往希望在运动中达到与人交往的目的。因此一些利于聚会和休息的场地和配套设施也是设计老年人健身空间的重点。
3.2 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是设计之本,公园的服务群众为人,特别是社区运动公园更是民众日常最易接触和最常使用的公园。为了提高群众对公园的满意度,从而激发公园活力,首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满足“人”的需求。
而人作为复杂的生物,人性化设计意味着我们不光要满足人身体上使用的感受和需求,还应满足人心理的使用需求。同时,人的需求和观念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和地域特点等都影响着人的需求。不同的人可能有上千个不同的需求,要一一满足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虽有特异性,但也有普遍性的特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和总结出这些普遍性,以此为标准和原则来进行设计。因此,运动社区体育公园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以人作为出发点,“人性化”地管理,并开发设计出“人性化”的体育活动项目。
社区体育公园是人们运动健身和交往的空间,这意味着必须同时满足人们心理、生理的需要。而要达到健身运动的目的,在运动空间设计和设施选择和布置上都需要关注到科学健身的概念。首先,良好的物理环境是必不可续的,良好的采光良好的采光、适宜的温度湿度、舒适的自然通风和简洁的绿色环境还应该通过合理舒服的空间尺度、当地的场所精神、适合的设计风格创造“人性化”的活动场所。运动设施和休息设施满足人体工程学,基于运动的特点可做一些方便健身的设计,如放置置物柜放置衣物方便运动等。同时,完善的配套设施也是人性化设计的表现之一,比如及时提供食物和水的自助售卖机,能供人们换衣或洗浴的场所。结合生态自然,提高人们在运动时的生理和心理的舒适性。
3.3 功能多元复合设计
人们在社区体育公园活动的类型区别和在体育健身中表现出的层次性是决定能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虽然社区运动公园的主题是运动健身,但城市中每个公共场所都不是单一的社会功能。活动是可以相互激发的,一个优秀的社区体育公园应该是激活了整个社区甚至相邻片区的活力。人们在运动过程中,享受健身带来的身体健康的同时,收获了身心的愉快和与邻里的交往。而我们在设计社区体育公园时,不应只考虑到单一的体育功能,还应在功能上达到复合多元的目的。因此,社区体育公园才不会在无运动人群时被闲置,而应引导和诱发自主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发生,全面多元的发展。对多重功能整合优化。各个功能空间既相互独立又依存。采用多元复合的配置模式,满足公众丰富的体育运动、文化活动等多种使用需求,实现功能多元化;配置适宜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的公共体育设施和新兴的公共体育设施,实现适用对象多元化;结合公园绿地、文化设施和交通站点等空间配置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布局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