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
2020-02-28玛依拜尔艾拜都拉
玛依拜尔·艾拜都拉
喀什大学
1 引言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有关部门为某地区中、低收入家庭及贫困家庭所提供的具备一定标准、一定价格或租金收费的住房,通常包括廉价住房、经济适用房、政府安置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等,为解决区域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随着保障性住房建造规模的不断提升和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进一步加大绿色技术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不仅直接颠覆了传统模式下绿色住房修建投入较高而与保障性住房较低收入格格不入的巨大矛盾,更以绿色技术解决房屋建造成本获得了诸多专家学者的热烈关注。在此背景下,以某一地区保障性住房项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绿色技术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有具备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 发展绿色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性
发展绿色保障性住房,不仅符合我国现阶段国家发展大政方针,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直接关系地区民生发展,联系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能不断推动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向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总体而言,发展绿色保障性住房,不仅是保障区域民生的重要手段,更契合社会和谐发展的长期规划。一方面,发展绿色保障性住房政府主导建设和推动的重要民生项目,绿色保障性住房能提倡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趋势,降低能源资源消耗而不断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轨道,使之步入绿色建筑发展模式。同时,绿色建筑可在初始设计阶段借助严格把关方式,普及绿色建筑体系优势,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升级与变革。另一方面,发展绿色保障性住房更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中低收入家庭人员居住密集和住房难度较大等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契机,能借助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和设计管理模式强化对公交系统的合理规划和周围布局的科学调控,以此营造更安全宜居的生活空间。
3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绿色技术原则
3.1 从规划开始入手
从规划入手是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首要原则,目前,绝大部分绿色保障性住房在初始设计阶段并没有考虑绿色建筑节能,直接导致了绿色保障性住房方案设计水平不高,与整体建筑方案设计不能较好融合,从而使后期技术措施费用和管理成本大幅度增加,降低绿色保障性住房设计效果和管理水平。因此,在发展绿色保障性住房时,必须严格从设计策划阶段入手,综合考虑绿色建筑设计要求,积极主动满足绿色保障性住房修建标准。
3.2 优先考虑被动节能
优先考虑被动节能是绿色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则,在保障性住房的初始设计阶段,必须进一步强化设计师被动节能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建筑物通风、采光和照明、保温等功能性需要与结构性目标,降低建筑物对空调设备和照明设备的依赖及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在此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可根据当地天文地理条件和风俗人文习惯,不断优化建筑物朝向和整体规划布局,以增大开窗面积、延长光照时间和优化房屋通风路径等诸多手段,保证建筑物室内采光和通风效果达到最佳,从而营造最舒适、健康和宜居的生活空间。
3.3 低成本绿色技术为先
由于绿色保障性住房主要客户和消费者为中、低收入家庭,往往需要以低于标准市场价格方式出售或出租,因此,为减小政府绿色保障性住房规划建造成本,必须严格控制保障性住房开发建造费用。因此,在满足绿色保障性住房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基础上,频繁使用低成本绿色技术是绿色保障性住房修建的重要原则。
3.4 采用易于维护管理的绿色技术
在绿色保障性住房投入市场使用后,所选用的低成本绿色技术应秉持着不妨碍物业工作人员日常运营维护管理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绿色保障性住房设计修建过程中,低成本绿色技术的选择和使用必须不以妨碍维护管理为基本目标。当绿色保障性住房维护管理流程较为复杂和设备操作较难时,物业管理人员往往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造成设备损坏或设备闲置,白白增加绿色保障性住房管理成本和建造费用,使整个维护管理效率大幅度降低。
4 绿色技术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实际应用
4.1 项目概述
某地区绿色保障性住房项目系某某房地产公司开发修建,为住宅安置房,项目规划用地面积46200.3m2,总建筑面积183744.62m2,整个绿色保障性项目与东南西北各方向道路红线相隔均为五米,地上建筑20层,地下建筑一次层。该绿色保障性住房项目建造设计目标即打造我国重要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应用示范园区,为其他地区绿色保障性住房设计与建造提供更多参考和思路。
4.2 绿色技术应用
4.2.1 计算机模拟模拟仿真技术
计算机模拟模拟仿真技术这一重要绿色技术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主要可归纳总结为计算机模拟模拟技术对室外风环境的分析、对区域范围内的太阳辐射强度分析、对周围一定区域内的自然采光条件分析模拟和对建筑物内部能源消耗分析模拟四部分内容。就计算机模拟模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室外风环境模拟预测时,设计师可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不断调整建筑物整体结构布局和空间布局,使建筑物区域环境冬暖夏凉,更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和夏季、秋季的自然通风,确保建筑物内部通风效果和污染物分散效果。
4.2.2 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
在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分析过程中,由于本工程项目采用建筑结构形式独特和自然结构布局设计方法,因此,为了确保单体建筑结构物具备充分的日照时间、采光条件和自然通风条件,设计师根据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以及植物自然分布特点等,在绿色保障性住房周围一定区域内进行绿化物种植,根据区域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择存活率较高、绿化效果较优良的树种,确保每100㎡绿色保障性住房周围地块内树木种植数量符合基本绿化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地理条件较为独特,因此,在选择绿色树种时,必须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尽可能地减少绿色保障性住房室外环境维护成本,充分利用绿色树种的气候忍耐性和抗病毒性,为绿色保障性住房周围地区的绿化条件满足奠定坚实基础。
4.2.3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节能技术
绿色保障性住房的维护结构保温隔热节能技术主要包括屋面保温技术、外墙保温技术、保温隔热技术、屋面保温隔热技术、节能电梯、太阳能热水系统、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材料与材料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内容。就绿色保障性住房保温隔热技术中的自然光保温隔热技术问题而言,由于本项目地下室照明主要采用采光天井和导光管方式,充分发掘自然光照明潜力,降低电力资源浪费与消耗。在地下室的采光过程中,由于光导照明系统主要利用室外自然光线透过光罩方式进入地下室内部光导照明系统中,进行地下室内部光源重新再分配,再通过特殊制作的光导管传输后从系统出口端将自然光源带入地下室,满足地下室光照需要。
4.2.4 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在保障性住房的绿色技术应用过程中,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其重要研究方向。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能够减少甚至完全杜绝传统常规能源的使用,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终极目的,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应有贡献,更是当代社会绿色建筑设计与制造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应符合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还应根据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实际情况。例如,风力发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甚至太阳能技术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需要密切关注当地气候条件,更需确保绿色保障性住房成本费用目标在可控制范围内。
4.3 绿色设计应用
4.3.1 室外环境质量设计策略
在绿色保障性住房室外环境设计过程中,由于我国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规范明确规定,建筑物周围人行地区标高1.5m处的实际风速不低于5m 每秒,确保居住者在户外的正常活动。同时,由于绿色保障性住房通风不畅所造成的风流阻碍,很容易在部分区域形成无风区或旋涡区,使保障性住房室外散热功能大幅度削减,室内污染物消散能力不断降低。因此,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绿色保障性住房周边风环境进行科学预测与模拟,能快速准确测量建筑物周围所在区域空气流动状况,从而对绿色保障性住房规划区做出更合理的判断和更科学的设计,有效改善建筑结构布局,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通风条件达成室外环境质量优化目的。
4.3.2 室内环境质量设计策略
通常情况下,绿色保障性住房室内环境质量设计与控制主要包括室内热环境控制、风环境控制以及室内光环境控制和声环境控制等诸多部分。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对室内热环境、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及空气质量环境控制中的诸如温度、湿度、平均空气周期等进行模拟分析,判断室内空气是否符合人员居住要求,以提升绿色保障性建筑设计规划水平。
4.3.3 加大室内自然通风效果
在保障性住房的室内自然通风效果设计过程中,对自然通风效果的模拟有助于合理优化建筑结构布局。一般而言,建筑结构设计师可通过开窗位置、开窗高度以及室内通道走向、结构布局等有效引导自然环境通风,以此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不断降低夏季空调能源消耗和提高居住者空间舒适度,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4.3.4 加大室内天然采光效果
在保障性住房中利用绿色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建筑结构内部自然采光条件进行科学模拟,提出合理开窗方案和导光方法,在满足室内照度要求和炫光避免地基础上,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光源创造舒适宜居的室内光环境,降低全年电力资源损耗。在此过程中,室内照明设计师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人工照明手段对居住者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进行优化改良,创造更优美的灯光效果。另一方面,室内天然采光效果优化,还可进一步对室内环境气氛进行改良,起到强化、补充和调节室内气氛的重要作用。
5 结束语
总之,在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修建过程中,不仅涉及普通住宅建筑设计基本技术问题,更涉及民生保障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诸多社会问题。因此,绿色保障性住房设计和建造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天文地理条件,选择更恰当的绿色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而避免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耗费,从经济成本、社会效益两方面入手,本着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考虑绿色保障性住房的整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