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融合视角下乡村适老化研究策略

2020-02-28

绿色环保建材 2020年2期
关键词:老龄老龄化老化

刘 萌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城市和乡村关系的演进就是从城乡二元体制的破除到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1。由于受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为严峻。据六普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为6667 万,老龄化率10.06%,远高于城市7.7%。农村老龄人口众多,近年来农村空巢化,贫困化问题一直存在,由于受生理因素限制、养老活动设施及适老公共空间缺乏等问题影响,导致农村老龄人无法参与正常的日常生活,进而阻碍我国老龄化事业推进。如何改善农村适老化,提升农村老龄人口生活质量是解决新常态下“三农”问题的重要一步。虽然目前我国学者对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已有较多研究,但多数是关于改善城市社区适老化情况,对于如何提升农村适老化的研究比较薄弱。

2 城市适老化研究概况

2.1 特定的政策制度

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给我国带来的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问题,我国政府近二十年来不断推出相关政策及制度多达500余件。“十三五”期间我国出台的系列老龄化相关政策中提到应分别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营造安全绿色便利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2。

2.2 研究视角多元化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全面研究老龄化问题,由于我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短,许多学者对适老化的研究都是先从城市入手,相较于发展落后的乡村,城市具有更多特性共学者们探索。起初,学者们通过对国外适老化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探索老年友好社会提供先进经验。如黄翊研究了德国多维度融合的适老化居住模式(黄翊,2015);司马蕾从国家政策制度方面研究了包含丹麦、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司马蕾,2014)。随后学者们对于城市适老化的研究逐渐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主要可以分为规划编制技术及法规指标、住区、公共设施三个大方面。

2.3 先进的研究方法

我国学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持续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方法也从单纯的定性分析演变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于老龄人口数量变化及预测的相关研究,许多学者侧重结合五普、六普人口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如杜鑫应用ARIMA 模型对陕西省老年人口数量进行分析预测3。此外,也有学者侧重于分析老龄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张强运用人口重心模型、人口集中指数等分析了上海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4。

3 乡村适老化现状

3.1 乡村老龄化现状

3.1.1 缺乏特定政策制度

关于农村老龄化的国家政策多数是以农村养老为落脚点,且政策制定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及公平公正,而不是切身为了老年人的可持续发展5。此外,政策关注点侧重于对老年人物质层面的支持,忽略了对老年人生活便捷性的关注,缺乏乡村适老生活氛围的营造。除《老年法》、《无障碍环境条例》等具有法律法规文件在宏观层面涉及到农村适老环境之外,目前国家和各地出台的有关农村适老建设的政策和法规无论是从制度供给还是调整规范能力均与党中央“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战略要求难以匹配6。

3.1.2 乡村老龄化程度更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而我国乡村的老龄化程度远比城市严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地区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10.0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此外,相比城市,农村老龄人还面临严重的空巢问题,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以下简称“四调”)显示,农村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51.3%,其中农村为51.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在于乡村老龄化,如何解决与应对乡村老龄化则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问题。

3.1.3 适老化建设情况落后

我国农村适老化环境建设以及适老设施配比与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老年人居住环境适老化程度较差,没有呼叫、报警设施以及扶手等问题;农村社区环境宜老适老性不佳,治安环境、交通状况、道路照明等方面问题突出。一方面现有的房地产和城乡基础设施对农村老龄群体的特殊需求考虑不足,无障碍设施严重落后,且根据四调数据显示,63.2%老年人认为住房存在不适老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外部的交通环境、公共休闲环境等难以满足农村老龄人安全便利的生活需求。

3.2 乡村适老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针对乡村适老化的研究较少,多数是以乡村养老为核心,衍生出养老建筑、养老旅游等关键词。近年来,我国乡村基层组织在农村养老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比如河北的农村互助幸福院模式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还有很多政界、学界人士进行大量的探讨,为农村养老贡献出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此外,袁俊运用定量测度方法,描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存在空间差异并指出其影响因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文化教育程度(袁俊,2007)。也有学者从城乡二元化的角度进行研究,贺文指出虽然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养老模式一样,但养老设施的数量、内容等方面仍存在城乡差异,应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养老设施指标(贺文,2005)。

4 启示

4.1 多方位视角及技术研究乡村适老

要想打破城乡二元壁垒,促进城乡融合,首先对乡村适老化的研究就应与城市齐头并进,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索,也要深入了解农村老龄人的需求,用更科学的技术展开研究。此外,研究方法也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有关老年人的学科横跨老年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研究时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考虑。

4.2 加强对乡村适老环境的差异性研究

乡村适老环境应充分考虑乡村老龄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一般55~70 岁的农村老年人仍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为这类老人应充分考虑他们与土地的关系;对于7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劳动能力及自理能力逐渐下降,为这类老人应着重考虑出行、社交等方面。李芳根据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测出生活需要照料的农村老龄人口数多于1700万。针对众多需要生活照料的农村老龄人,更应采取措施改善农村适老环境,如加强农村住宅的适老化改造,取消进房屋的门槛,在厕所、楼梯增加把手等。此外,大部分农村老龄人日常活动主要是农活耕作,应对田坎、道路情况进行适老化改造,如减缓道路坡度、平整路面、增加路灯照明等。另一方面,农村老龄人空巢率高达一半以上,如何增加农村老龄人居住生活的幸福感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如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用积极向上、先进的文化活动来丰富老龄人的生活,缓解他们心灵上由于缺乏子女陪伴的空虚感;加装农村地区煤气和火灾报警装置,增加活动空间的安全因素,给老龄人带来安全感。

4.3 政府主导、鼓励公众参与

由于农村适老化提升涉及经济、社会以及老人发展等多方面内容,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及各部门共同支持与应对。要保证乡村适老化改善顺利实施,首先应由政府主导制定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将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规划中,针对不同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化,应采取不同的适老化措施。张亚琦;陈雁;李海东等人研究了农作互助养老模式,但这些模式的前提都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是鼓励社会各界多方参与农村适老环境提升与改造。如鼓励志愿者深入乡村地区开展志愿者活动,深入了解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同时也为老年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此外,也应倡导乡村老龄人参与适老化环境的提升工作,只有切实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猜你喜欢

老龄老龄化老化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杜绝初春老化肌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HTPB热固PBX老化过程中的体积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