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探析

2020-02-28郑艳吴秋平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工匠院校精神

◎郑艳 吴秋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传承与培育工匠精神上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如何为当今的高职学生注入匠心,在培养未来大国工匠的同时,关注高职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也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国家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职业素养是指具备专业技能的职业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职业精神是职业素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价值观和人生观紧密相连。

二、培育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1.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技术虽然是生产制造的第一生产力,但是员工的职业素养才是核心。瑞士、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的发展,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传承。正是因为工匠们对产品不断精雕细琢,追求完美,才能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瑞士手表、德国汽车等。全球来看,无论是传统的“百年老店”还是世界知名的现代企业,无不以精益求精、臻于至善作为其成功和发展的基石。中国要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只有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中国制造才能赢得未来。因此,传承工匠精神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必然要求,工匠精神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需要源头的培育,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国家、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育全过程中。

2.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作为正确的引领,能够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提供有效的支撑,促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取得新的发展成效,为企业输送更多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对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人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需要。新时代的高职学生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更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而"工匠精神"正是高职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并实现自我价值的驱动力。从人才市场来看,广大用人单位常常对求职者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使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工匠精神引领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态度,培养他们在个人的职业生涯时刻牢记工匠精神,保持热情高涨、正能量满满的工作态度,学生也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真正为单位、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路径

1.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育素养。课堂是学生接受工匠精神教育的主渠道。专业课程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是在模拟企业的生产、管理的环境下,强化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专业课程教学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体系中,通过课程思政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介绍行业领域的工匠文化的相关内容,宣传行业著名工匠人物的先进事迹,以丰富的案例向学生展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善于创新在行业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要学会职业技能,更应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加深大学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该结合专业、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融入素养教育内容,同时通过举办诸如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专题讨论、讲座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工匠素养。

公共基础课程应培养学生淡泊名利、专注执着、合作创新的的态度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同时,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和职业态度,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2.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沁素养。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是对精湛技艺的追求,更是个人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的体现,而对学生理想信念、职业品质的培养必须在较长时间的校园文化熏陶中逐步形成。

开展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相比课堂教学,学生更乐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目的的主题班会、征文演讲、辩论赛、读书会,开设劳动课或劳动活动周,以劳动育人,倡导劳动创造美,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去浮存朴,守正出新,形成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职业理念和行为习惯。

加强对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应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通过让教师定期下企业,熟悉工作岗位和行业技能,亲身体验真实的工匠精神并将其带入课堂。其次,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环境,是用人格铸造人格、用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风貌。高职教师以专注、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身体力行“敬业、精业、乐业”的言行举止皆为表率,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态度和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影响。

线上线下的校园环境与工匠精神相融。在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中加入工匠精神元素,如楼宇、雕塑、橱窗等,以图片、图像、标语等形式,将行业要素、职业要素融入其中,使工匠精神得以展现。校园的官网、微博、公众号等平台,将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杰出校友的成长历程等通过视频、文章、漫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师生随处感知“工匠精神”。

3. 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实践中塑素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实践中,不仅可以强化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磨炼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其对工匠精神的切身领悟和职业自豪感。一是高职学校和企业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在校内外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将工匠精神和工作任务、工作环境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执行行业标准、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结合,让学生

在现场实践教学中领略企业专家的匠人风范。二是建设仿真实训工作室,使学生熟悉未来职业的工作环境,增强职业体验,培养职业情感。三是开展技能大赛,每一次技能大赛的开展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历练,教师可以在大赛前对学生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把所理解工匠精神的理论性知识付诸于大赛的实际行动中,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四是用好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开展体验农业生产等系列实践活动,从中感受脚踏实地的劳动和不畏艰辛、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升职业素养。

四、总结

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并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构建工匠精神,切实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高职院校应深入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引领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形成立体化的育人机制及评价体系,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育人方法,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贡献出更大力量。

猜你喜欢

工匠院校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